從《三岔口》《大鬧天宮》《夜奔》等經典摺子戲,到全本的《白蛇傳》和《鎖麟囊》,中國戲曲在海外經歷了從武戲摺子戲唱絕對主角到越來越多全本戲登臺的轉變,受到越來越多國家觀眾的歡迎。從“武打”到“劇情”,中國戲曲何以打動世界觀眾?風起于青萍之末,這些變化或意味著中國戲曲的海外演出已走到一個新階段。
劇目:從武戲摺子到全本演繹
中國戲曲走出國門到海外演出的歷史並不短,更不乏成功作品。回顧歷史,到海外演什麼劇目,曾是一個在很長的時間裏困擾演出者的問題。面對海外觀眾,我們常有一種比較固執的觀念,認為海外觀眾對於中國戲曲的情感表達方式是陌生的,不大可能理解劇情複雜的戲曲作品,因此肯定沒有耐心細細聆聽和品味大段唱段。
在這種觀念影響下,戲曲界在劇目上一度儘量選擇武戲和摺子戲,它們通常有著打鬥精彩、劇情簡單、對白和唱段少的特點,這樣就可以最大限度避免外國人看不懂中國戲的尷尬,故而《三岔口》《大鬧天宮》《夜奔》《秋江》等摺子戲便成為海外演出的首選劇目。這種思路不能説沒有道理,但長此以往,難免會給中國戲曲打上簡單化、符號化和雜耍化的標簽,無法完整反映戲曲本身的輝煌成就。
近十餘年來,走向海外的中國戲曲在劇目上發生明顯變化,越來越多全本戲在各個國家和地區演出,對外國人能否看懂中國戲的擔憂顯著減弱。
2015年9月,中國著名京劇演員張火丁在紐約林肯藝術中心上演了兩齣全本京劇《白蛇傳》和《鎖麟囊》。《白蛇傳》是一部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的神話作品,是對堅貞愛情的歌頌;《鎖麟囊》講述的則是一個扶危濟困、知恩報德的故事,是對中國傳統美德的褒揚。這兩齣戲劇情曲折複雜,都是“文戲”,僅《白蛇傳》中有一些打鬥場面。
2015年9月,中國京劇藝術家張火丁攜傳統經典戲劇《白蛇傳》、《鎖麟囊》在美國紐約林肯中心演出。圖為《白蛇傳》片段預演。中新社記者 阮煜琳 攝
雖然兩部戲表現的是純粹的中國文化,但所表達的對真善美的追求、對美好人性的張揚,跨越文化、地理、政治的界限得到了觀眾的普遍共鳴,演出的成功從某種意義上進一步打破了海外對中國戲曲的刻板印象。
由蘇州昆劇院演出的青春版《牡丹亭》,自2006年首次到美國西海岸巡演始,已成為近年來海外演出最成功的戲曲作品之一。著名作家白先勇將其推向海外時,始終堅持“正宗、正統、正派”的原則,不過度迎合觀眾,他認為這樣的經典才是厚重、有價值的。
國家京劇院的《楊門女將》《霸王別姬》、北京京劇院的《楊門女將》《白蛇傳》《霸王別姬》《貴妃醉酒》、四川省川劇院的《紅梅記》、蘇州昆劇院的《長生殿》《浮生六記》、江蘇昆劇院的《1699·桃花扇》、北方崑曲劇院的《爛柯山》《竇娥冤》、上海昆劇院的《臨川四夢》等均以全本戲的形式在海外演出,這些作品在域外的舞臺上從容講述一個個中國故事,將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喜怒哀樂一一呈現出來,反映出一種沉穩大氣的文化表達,並不擔心觀眾能不能看懂,因為他們堅信人類的價值判斷是相通的,戲中的情感描寫更拉近了海外觀眾與中國傳統戲曲的距離。
2013年9月,全國戲曲小梅花獎金獎得主張可為在美國休斯敦為當地民眾表演京劇《貴妃醉酒》唱段。中新社記者 王歡 攝
表演:從形式之美到精神之韻
戲曲是個性獨特的藝術形式,集唱念做打于一身。中國戲曲走出國門到海外去演出,在異質文化中佔有一席之地,並不是件容易的事。中國戲曲正通過彰顯自身的美來吸引觀眾、征服觀眾。
戲曲之美不僅表現為精神之美,也表現為形式之美。形式的美集中體現在表演和舞臺美術上。
演員是舞臺的主體,戲曲作品要通過演員的一招一式、一顰一笑、一腔一韻來呈現。戲曲的表現手段十分豐富,不同的行當、劇種對於角色都有獨到的處理方法,以往的海外演出過分倚重武戲和摺子戲,使表演手段顯得比較單一,隨著全本戲演出的增加,中國戲曲的表演之美得到更充分的展示。
戲曲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不同的表演流派,這些流派各具特色,構成了戲曲表演的獨特魅力,各個流派都有自己擅長的劇目。比如張火丁是程派傳人,她的唱腔深沉而富有感染力,在美國和加拿大的演出中有大段的唱段,把程派的唱腔之美發揮得淋漓盡致。戲曲在海外的演出多用知名演員,他們用精湛的演技詮釋著戲曲的美。計鎮華在《邯鄲記》中的表演瀟灑自如,氣度非凡;俞玖林、沈豐英在《牡丹亭》中的表演閃爍著青春的光澤;沈鐵梅在川劇《金子》中的表演潑辣生動……精彩的表演令人如癡如醉。
戲曲表演是綜合藝術,它將多種技藝結合在一起。以往在海外的演出中對技藝的過分強調有本末倒置的傾向,但是技藝如能和劇情完美地結合在一起,那麼技藝便成了點睛之筆。川劇《火焰山》把川劇的諸多絕技合理地融合在表演中,如孫悟空借扇時的“變臉”、火焰山爆發時的“噴火”等,都運用得恰如其分,為作品增色不少。
舞臺:從寫意符號到詩意東方
中國戲曲在海外演出時,對於舞臺美術的處理也常常是別具匠心的。傳統的戲曲舞臺追求的是空靈簡約,寫意洗練。舞臺要麼是空無一物,要麼是“一桌二椅”,空間的變化主要通過演員的表演來完成。
當下戲曲舞臺的布景當然早已不是這般簡單,但仍然遵循了寧簡勿繁的原則。在海外演出的戲曲劇目中,舞臺美術有一個較為趨同的追求,即要保留中國舞臺慣有的寫意特點,並在此基礎上運用多種現代手段來提升舞臺效果。崑曲《邯鄲記》中的舞臺只有“一桌二椅”,當盧生進入夢境時,用乾冰在舞臺上營造出了一個縹緲浪漫的夢中世界;崑曲《浮生六記》在法國演出時舞臺上亦是“一桌二椅”,在舞臺設計上採取了黑幕“留白”方式,其濃淡深淺恰似一幅江南風物圖,素淡而雅致,盡顯中國美學的詩意本色。
2019年7月,崑曲《浮生六記》在法國巴黎18區政府慶典大廳上演。中新社記者 李洋 攝
青春版《牡丹亭》的海外舞臺布景亦是簡潔大方。設計者深知,過於繁複的布景會與表演的虛擬性相牴牾,於是舞臺上只用書畫卷軸與樹枝裝飾,充滿文人氣息。而在《冥判》和《離魂》兩齣中,由於表現的是陰間,布景用黑色,強化了令人壓抑的情緒。《冥判》中有判官噴火的表演,在黑色的映襯下,更突出了火的視覺衝擊力。《牡丹亭》還巧妙地運用了投影技術,在《驚夢》中,杜麗娘進入花園的那一刻,立刻被春意盎然的花園吸引了,此時綠色的投影在舞臺上慢慢發散,象徵著杜麗娘的心情由驚奇而喜悅。這綠色的投影中夾雜著斑駁的色彩,如同花園裏盛開的花朵,這時的舞臺背景色彩斑斕,一派春光,演出也因此變得更生動而富有活力。
昆劇演員張軍在美國演出《牡丹亭》時,特意選擇了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中的中式園林阿斯特庭院演出。觀眾觀看演出時如置身於自然之中,和劇中那隔水相送的笛聲、古琴伴奏下的吟唱、花鳥蟲草的低鳴融為一體,盡享天籟之美。
2012年11月,崑曲《牡丹亭》在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艾斯特庭院上演。中新社發 Stephanie Berger 攝
中國戲曲是有情懷有鮮明的價值取向的,是中國人精神內核的體現;中國戲曲是美的,凝結著中國人對美的體悟和創造。隨著未來更多更好的優秀戲曲作品走向世界舞臺,相信其中蘊含的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也將被更多海外觀眾所看見、理解和體味。(完)
作者簡介:
王永恩,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獲中央戲劇學院學士、碩士、博士學位。北京師範大學、上海戲劇學院博士後。主要從事戲劇史論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出版專著《明末清初戲曲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研究》、《明清才子佳人劇研究》等,發表相關學術論文百餘篇,主持及參與數項國家及省部級項目。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