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萬山之宗"巍巍崑崙,何以成為中華文明的“原點”?

發佈時間:2022-06-28 08:46:28 | 來源:中國新聞社 | 作者:潘雨潔 | 責任編輯:姜一平

中新社西寧6月27日電題:巍巍崑崙,何以成為中華文明的“原點”?

——專訪青海省社會科學院民族與宗教研究所所長鄂崇榮

中新社記者潘雨潔

橫貫中國西部的崑崙山脈,被譽為“萬山之宗”,不僅指自然高度,更是東方精神文化的坐標。崑崙神話堪稱中國古典神話的主體,與希臘神話分別代表東西方文明的源頭。神話故事如何折射東西文化的異同?崑崙神話體現出哪些中華民族的精神品格?它對中華文明復興及現代生活有何啟示?中新社“東西問”近日專訪青海省社會科學院民族與宗教研究所所長、研究員鄂崇榮,對上述問題作出解答。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崑崙神話有何特點?如何理解它的影響力?

鄂崇榮:神話滲透著人類童年時期的經歷與感受,生動保存先民的宇宙觀、生命態度等,反映出不同族群的精神品性、思維方式和生存理念。

崑崙山脈橫貫中國西部,是地球上平均海拔最高、延伸面積最大的山系,被譽為“萬山之宗”。它與希臘“百神聚居”的奧林匹斯山並駕齊驅,崑崙神話、希臘神話分別代表東西方文明的源頭。

歷史上,崑崙神話故事不僅在中國民間婦孺皆知,也傳至亞洲其他地區,不斷演化。例如,魏晉、唐朝時期,以“崑崙山”“瑤池”為代表的崑崙神話與印度佛教文化相互傳播、融匯;而“西王母”的形象,早在漢代就已傳入安息國(今伊朗高原東北部),還與古巴比倫(今伊拉克)月亮女神融合,至今依然受到中亞、東南亞等地區民眾的崇拜。

除了“西王母”“瑤池”,崑崙神話中還有盤古開天闢地、女媧補天、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等故事,都充滿著東方式的自我犧牲、探索自然的意志。“崑崙”已成一種流動的文化符號,是海內外炎黃子孫共同的“精神故里”和彼此聯結的紐帶。每年,崑崙山玉珠峰腳下舉行的敬拜大典,吸引世界各地的人們前往,尋根覓祖,敬拜、仰望崑崙。

中新社記者:神話故事如何折射出東西文化的異同?

鄂崇榮:例如東西方都有的洪水神話,崑崙神話中的“鯀禹治水”,鯀是大禹的父親,相傳他用息壤(一種可以自己生長的神土)築堤,並未平息洪水災害,而大禹改用疏導的辦法,終獲成功;在西方,諾亞則是靠著神的啟示,借方舟逃避了神降給人的洪水災難。

父子倆由“堵”到“疏”的治水故事,實則是不斷更新、提升、進步,可以看出中國人追求的“內聖外王”,通過修煉學習,達到個人道德修養的極致,即為“內聖”;而西方傾向“原罪”思想,認為人類行為需要通過外在懲罰來規約。

不論是中國的“鯀禹治水”,還是希臘神話中的普羅米修斯盜火,都是懷著對蒼生的憐憫、為造福他人而犧牲自我。無論東西方,人類在漫長歲月中經歷的生活滄桑、敬重生命的人本意識、人性之美,是共通的。

中新社記者:崑崙神話與中國其他地區的神話有什麼關係?

鄂崇榮:學界普遍認為,崑崙、蓬萊、楚辭是中國的三大神話系統。青海省社會科學院原院長趙宗福教授在系統梳理崑崙神話的體系構架後,提出它可堪稱中國古典神話的主體;顧頡剛、翦伯讚等史學家都曾指出,蓬萊、楚辭神話受到崑崙神話的影響,而這一現象或與歷史上羌族的遷徙有關。

羌族分佈於今甘肅、青海一帶。據考證,秦漢之前,不斷有羌人內赴中原、融入華夏族群。春秋時期,《國語·周語》:“齊、許、申、呂由太姜”,即四國均源自於姜姓羌人;隨著秦朝勢力崛起,部分羌人被迫遷至更偏遠的新疆、西南地區。

據研究,目前五十六個民族包括漢族在內的三分之一以上民族,其族源構成都與曾經活動在甘青地區的古羌人有千絲萬縷的聯繫。發源於青藏高原雪山之巔的崑崙神話,數千年間輻射和影響著各民族去想像、尋找自己心中的“崑崙山”“瑤池”。

這其中,有屈原在《離騷》中所説的“吾與重華遊兮瑤之圃,登崑崙兮食玉英”,有藏傳佛教信徒眼中的西藏岡底斯山主峰崗仁波齊和山下的瑪旁雍錯湖,也有西南彝、普米、納西、景頗等少數民族流傳至今的以“崑崙”為母題的族源遷徙傳説。

可以説,作為中華民族根母文化的象徵,崑崙文化見證了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大家庭各成員先民你來我往、你中有我、血脈相連、多元一體的大格局。

中新社記者:神話僅僅是虛構的故事嗎?崑崙神話如何在文學、思想與藝術中延續?

鄂崇榮:雖然神話是虛無縹緲的神仙傳説,但也是文學藝術的原型,還是人文精神的源頭。

據日本京都大學教授平岡武夫統計,《全唐詩》中涉及西王母、羌族的詩多達120余處;古典名著《西遊記》中孫悟空、人頭獸身的妖怪,多受崑崙神話的啟發;武俠、通俗小説中都多次提到神秘高遠的崑崙山。

文學藝術作品中,神話人物形象會不斷演化。例如,民間熟知的“王母娘娘”——西王母,最初在《山海經》裏“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發戴勝”;東漢以後,道教興起,西王母演變為玉皇大帝的配偶、統領女仙,召開蟠桃會,擁有瑤池仙草。

但是,崑崙神話中展現的不畏困難、敢於追求夢想、公而忘私的精神,是傳承千年不變的核心。五四運動時期,作家們追本溯源,從神話中尋獲靈感,郭沫若《女神》、魯迅《補天》《奔月》等作品都與民族危亡相結合,啟發民智、激發抗爭精神。

中新社記者:在當下,怎麼實現崑崙神話故事的活態利用與“再創造”?

鄂崇榮:受歷史上多民族遷徙、交流、互動的影響,崑崙文化極具包容性與發散性,迄今為止還在不斷地發展演化之中。但同時,崑崙文化也呈現碎片化、斷裂化的特點,雖然多處可見它的影子,但活態傳承並未成體系,主要還是作為一種文化意象和素材庫,發揮著無形價值。

近年來,很多非遺技藝、文學作品、動漫影視的創作者紛紛以“崑崙”為意象,從不同形式、不同角度提升了崑崙文化在國內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只要不丟棄神話中體現的核心精神,應當結合當下的媒介傳播手段,對其進行形式靈活的再創造。

例如,可以利用3D數字技術,重新建構、復原崑崙神話,讓故事中的人物走進年輕群體,在潛移默化中培育價值觀,萌發中華民族文化自信。同時也要積極對外交流,與世界其他地區的多元文化相互吸引、共鳴,相容並蓄,不斷擴大崑崙文化的內涵與外延。

中新社記者:原始、樸素的神話對科技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還有啟發嗎?如何以神話的思維感悟未來?

鄂崇榮:“現在總處在過去的掌心中”,每一個時代,發展新的文化都需要從已知的傳統文化中透視精神價值。神話是民族文化的“根”,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文化品格植根于山宗水源之中,傳承千年,融于中華文化血脈、中華民族基因。

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明,各民族不斷融合、多種思潮交替演進,對民族文化、價值觀都産生深刻影響,中華民族性格中一些原始、樸素的品質可能逐漸退化、丟失,到了今天,我們已經離原點很遠。

有句話説“不要因為走得太遠而忘記為何出發”,我認為,生活在現代社會的人應該保持一種文化自覺,對神話不摒棄、輕視,而是懷著禮敬之心,去理解、揣摩它所包含的深刻內涵,體會那些故事中的詩性、靈性,人與自然的不可分離、人性始初的浪漫和崇高,才能在當下的生活中有所覺悟。

在文化的交流互鑒中,一個民族要保持主位和本體文化的意識,否則會失去自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應該適時適地觀照原點,從最原始、最核心、最久遠中尋找深厚的文化接應,發掘文化資源對未來的價值和意義。(完)

受訪者簡介:

鄂崇榮,土族,哲學博士,青海省社會科學院民族與宗教研究所所長、研究員。長期致力於青海民族宗教等領域的研究,獨立、合作出版《青海民間信仰》等學術著作10部;主持、合作、參與完成《崑崙文化與中華文化復興》等國家級和省部級課題;在各類報紙和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和報告80余篇,其中30多篇發表在CSSCI來源期刊上;主持或合作完成各類研究報告和資政建議40余篇。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