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臨沂是全國知名的革命老區,也是山東省人口最多、面積最大的市。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臨沂時指出,沂蒙精神與延安精神、井岡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樣,是黨和國家的寶貴精神財富,要不斷結合新的時代條件發揚光大。牢記總書記殷殷囑託,老區人民踔厲奮發、創新求索,一個“大、美、新”的臨沂乘勢崛起,已成為革命老區全面小康、高品質發展的一面旗幟。
沂蒙革命老區山水環繞,沂、沭兩條大河縱貫南北。臨沭縣曹莊鎮朱村就坐落在沭河畔。作為抗日戰爭時期有名的紅色堡壘村、解放戰爭時期的支前模範村,朱村留下了大量珍貴的歷史文化遺存及數不清的軍民魚水情深故事。如今,朱村人傳承沂蒙精神,讓紅色基因在新時代“生新芽”。從2020年,村裏始建紅色朱村文化旅遊項目,不僅修繕了朱村抗日戰鬥紀念館,還新建沂蒙支前館、朱村村史檔案館等5個展館,統籌規劃柳編活態商貿街區、濱水休閒風情街等,形成了“五館四街五巷一基地”的格局。
“這些年,村子裏一年一個新變化,來學習的參觀者越來越多。”朱村抗日戰鬥紀念館義務講解員王經臣説,為講好紅色故事,朱村村民自編自導了情景劇《第一碗餃子敬英烈》,已連續上演40多場,景區接待中心還新招募了10位年輕的講解員,通過注入新生力量、打造專業解説隊伍,把朱村歷史文化一代代傳承下去。
紅色朱村文化旅遊規劃為當地村民提供了大量就業機會。景區自建成並投入運營以來,提供群眾演員等崗位160多個,90%的商戶經營者是本村及周邊村民。“去年國慶節假期,村裏日均接待遊客5萬餘人次,高峰時一天接待了24個黨性教育團隊。”朱村黨支部書記王濟欽説,通過資源活化創新,紅色朱村正經歷一場由內而外的蝶變,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紅色是革命老區的底色。新時代的沂蒙老區,正聚力“紅”“綠”融合、業態提質,將在壯闊底色上繪就多姿多彩的嶄新圖景。沂水縣桃棵子村、蒙陰縣煙莊村等一批紅色文化特色村,都依託鄉村旅遊發展實現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迎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桃棵子村是沂蒙紅嫂祖秀蓮的故鄉,祖秀蓮救治八路軍戰士郭伍士的真實事跡就發生在該村。如今,作為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桃棵子村致力於講好“四史”故事、傳承“紅嫂”精神,已建成祖秀蓮紀念館,開辦近40家農家樂,發展了“一山九墅”木屋民宿等,年接待遊客10多萬人次。“以前我們村貧窮落後,村裏沒什麼項目,大家都到鎮上打工。近兩年鄉村旅遊發展起來後,我返鄉開辦了農家樂,生意特別紅火。”桃棵子村農家樂1號店店主劉鳳説,如今她的店面已經擴大到10間房子。
八百里沂蒙大地,每年有超5000萬人次來此感受“山水韻、田園風、沂蒙情”,老區的“綠水青山”正在變成“金山銀山”。與此同時,臨沂市堅持人民至上、聚焦共同富裕,大力實施壯企、富民行動,老區富裕之路越走越寬。除鼓勵發展鄉村旅遊外,沂蒙手工藝等鄉土産業實現集群化發展,並抓住“網際網路+”機遇,成為群眾脫貧致富的新路徑,以草柳編、中國結等加工製作為代表的一批專業鎮、專業村也順勢興起。
郯城縣紅花鎮被稱為“中國結藝之鄉”,全鎮聚集了幾百家中國結加工製作銷售企業,擁有30余個中國結編織專業村。當地還充分發揮中國結編織勞動強度小及可分散加工、集中組裝的優勢,通過為貧困戶設專崗、送料到府再回收等多種途徑,已帶動百餘戶貧困戶實現就業增收、穩定脫貧。
沂南縣青駝鎮依託具有悠久歷史的徐公硯製作技藝,發展了多家集徐公石料開採、加工、銷售于一體的制硯企業,打造硯石小鎮和徐公硯加工一條街,同時免費為貧困戶提供經營場所和技藝培訓,通過“非遺+扶貧”探索,帶動徐公店村及周邊村莊500多人找到了致富門路,每人平均年增收1萬多元。
據統計,近年來,臨沂市1275個貧困村全部摘帽,45萬餘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全市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萬元。堅持一鎮一業、一村一品,臨沂市1/3的鎮街財政收入過億元。革命老區已不再是貧窮落後的代名詞,在沂蒙這片紅色熱土上,高品質發展的“火紅年代”已到來。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