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優秀傳統文化是網路文藝的底色和靈魂

發佈時間:2022-04-27 08:29:15 | 來源:光明日報 | 作者:孫學峰 馬衝 | 責任編輯:姜一平

作者:孫學峰馬衝(分別係首都師範大學教授、碩士生)

3月14日,由中國作家協會與中國人民大學共同舉辦的首屆網路文學研究班在京開班,來自全國各地的35名知名網路作家成為首批學員。

今年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溫州大學研究員蔣勝男建議將網路文藝確定為專門的文藝類別,“具體可從提倡和加強網路文藝專門性的創作、傳播、評價、學術研究、人才培養等各類活動的組織、策劃、開展和宣傳,提升規格、擴大規模、加大支援力度方面著手”。

2月25日,中國網際網路絡資訊中心(CNNIC)在京發佈的第49次《中國網際網路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路視頻(含短視頻)用戶規模達9.75億,網路直播用戶規模達7.03億,網路音樂用戶規模達7.29億,網路文學用戶規模達5.02億……

這些內容匯聚在一起,從某種意義上説,表明當代文藝正在呈現出新的變化和新的格局。伴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推動,以網路為傳播媒介的網路文藝發展態勢頗為可觀,各種新興文藝門類創意迸發,成為當代文藝富有朝氣的新生力量。當然,網路文藝的産生,並不意味著與文化傳統徹底割裂了聯繫,而是借助科技進步和網路發展表現出新的生機和活力。

網路文藝得以産生和發展,從根本上説基於傳統文化的土壤滋養

有必要稍加闡釋“傳統文化”這一概念的內涵。“傳統”古已有之,一直作為動賓短語用來表示歷史發展的繼承性。近代以來,在追求先進、發展、現代的宏觀語境中,“傳統”逐漸演變成為一個雙音節詞,並衍生出許多其他的意義。但是,那些與過去、固有、陳舊等意義相近的義項並不符合傳統文化的事實。再説“文化”,相關的解釋應該不啻數千種,從各個側面揭示了文化的屬性。歐陽中石先生根據《易經》“物相雜,故曰文”和《禮記》言及“五色成文”的論述認為,“文”即各種事物雜而不亂、極有章法地聚集在一起,成為一種美好的象徵。如果使各類事物都具有美好之意,就叫“以文化之”,也就是“文化”。所謂文化,應該是指人類追求美好的所有思想和活動成果。至於傳統文化,則是人類在前赴後繼地追求民族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過程中,經過歷史充分刪汰的、最為主流的成果。無數的傳統文化成果具有共同的源頭,蘊含著相同的方式、原則、思想和觀念,其後者以前者為基礎,而前者又以後者為發展,便建構成為生機煥發、奔騰不息的文化傳統。

中華民族由於歷史悠久,曾經存留下來的成果必然瑕瑜互見。因而,在討論傳統文化時,經常還需添加前綴“優秀”一詞作為限定和強調。今天,我們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並充分發掘其適合時代的屬性,使之在新時代煥發光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基因和精神命脈,蘊含著中國精神、中國智慧和中國理念。

網路文藝得以産生和發展,從根本上説基於傳統文化的土壤滋養,時刻受到傳統文化的環境熏陶。今天看來,網路文藝儘管給文藝的創作、傳播和評價帶來新的變化,然而在發展的初期,由於缺少必要的內容、手段和素材,只能照搬和挪移傳統文化中的經典篇目。比如説,《三國演義》作為四大名著歷來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在網路時代被全文搬上相應的網站,通過“聽書”將文字的視覺閱讀變為語言的聽覺接受,使讀者不再受到紙本媒介的限制,從而最大限度地促進了傳統文化的傳播。

更重要的是,網路文藝在發展過程中,不滿足於將傳統文化進行簡單的、物理意義上的網路化和視聽化,而是熱情擁抱優秀傳統文化的風韻和價值,使得二者自然相融、深情相擁,實現化學意義上的相互激化與彼此成全。當前,傳統文化元素的“出圈”,不少是通過網路文藝的再創造與再傳播,激活傳統文化中的內在底蘊,通過新技術、新手段的講述和呈現,讓傳統文化有了新的風貌和新的品相,給人以新的觀感和新的觸動。但優秀傳統文化始終是網路文藝的底色和靈魂,是網路文藝質的規定性元素。

網路文藝為文藝的生産、傳播和評價創造新思路

“文藝”之前冠以“網路”之名,主要是因為借助了網路科技的傳播迅捷和多媒體智慧終端的使用便利。網路文藝甫一産生,即徹底突破了時空的限制,呈現與以往截然不同的傳播形式和接受方式。即以作品的面世而言,之前發表文章、出版書籍需要經歷較長的時間;若是影視作品,需要按照電影院、電視臺的具體安排在規定的時間播映。但是,借助網路,人們隨時可以將作品發送到相關的網站、軟體或小程式,反過來,依託手機,也可以隨時隨地觀看節目、選擇內容、調節進度。

為了適應即時性的特點,充分利用受眾在工作間隙、坐車、睡前等碎片化的時間,網路文藝愈加表現出簡短化的趨勢。通過短視頻軟體,創作者剪輯各種精彩的片段,在短時間內就能抓住受眾的需求點和興奮點,理解故事的梗概或者深入問題的實質。若是較長的作品,則設置了快進、倍速、選集等程式,保證受眾能夠隨時看到任何想要的內容。

在具體製作方面,網路文藝將素材由文字變為誦讀、由黑白變為彩色、由圖片變為動畫,也將表現由單一變為多元、由單獨變為搭配、由簡單變為豐富,並加以統籌、合理的使用,從而使作品的接受方式更為方便、立體和多元。微信小程式“雲遊敦煌”綜合運用學術研究、藝術創作、技術發展的成果,將敦煌壁畫的圖像轉化為動態視頻,並附有語音解説以及古典配樂,充分發掘出敦煌壁畫中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充盈的美學價值,提升了作品的表現力和吸引力。有評價稱其通過轉換思維,從網際網路領域汲取營養,形成了一套新鮮的文創思維邏輯。

以往的資訊傳播往往是單向的,如果有所反饋,需要較長時間之後以專門的評論文章在相應的報刊發表。網路文藝則通過互動功能的開發,使傳播者與作品、傳播者和接受者、作品與接受者、接受者和接受者之間形成即時的互動關係,彈幕、留言平臺等形式,原則上讓每個人都能及時發表見解,或單純感嘆,或真誠建議,或尖銳批評,不但可能影響到創作者後續的思路,也能激發群體性的共情與溝通。

網路文藝在發展進程中繼承著傳統,也在突破傳統,同時也在形成新的“傳統”。文化傳統是由一塊塊磚搭建起來的。網路文藝這塊“磚”已經有了雛形,不過依然需要認真打磨。

在強化價值導向的基礎上,網路文藝要兼顧傳統風韻、時代風尚、現實風格和審美風範

需要重視的是,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網路文藝儘管種類豐富、數量繁多,卻伴隨著優秀與低劣互參、積極與消極相雜的問題。這一狀況要求各有關主體肩負起自身責任,以便網路文藝在繼承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繼續探索,實現持續發展、健康發展。

由於媒介的先進和傳播的發達,作品生産的週期大幅度縮短,也逐漸簡化了修正、改進和沉澱的時間。一部分作者為吸引眼球而一味地追求凸顯個性,甚至以故意扭曲、醜化、惡搞的表現方式來標新立異。網路文藝工作者需要自覺地樹立精品創作的意識,主動夯實自身的傳統文化根基,刻苦鍛鍊藝術表現的能力,以便真正提高文藝創作水準,同時還要善於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要將中華文化的精髓融于精彩的故事,以藝術的方式為社會服務。

網路文藝需要加強思想引領,從業者應該秉承對生活的熱愛,主動紮根于現實生活,切身感受時代發展的脈搏,提煉文藝表現的主旨,創作出能夠展示中國形象、體現中國魅力的優秀作品。微紀錄片《百煉成鋼:中國共産黨的100年》擷取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復興歷程中的100個重要事件,用100個歷史故事反映出百年大黨的光輝歷程和偉大成就。作品以真理、信仰、意志和道德的力量為靈魂,展現中國共産黨人的崇高精神,從而更好發揮黨史“以史鑒今、資政育人”的作用。

在正面引導的同時,還應該在制度層面不斷完善新媒體領域的法治建設,劃出紅線,明確標準,矯正網路文藝創作、傳播和評價中的“價值偏失”。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加強網際網路內容建設,建立網路綜合治理體系,營造清朗的網路空間。近年來,系列法律法規的頒布和施行,著力培育良好的網路文藝生態,為網路文藝健康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我們堅信,未來會涌現越來越多的優秀網路文藝作品。網路文藝在強化價值導向、遵循網際網路運作規律的基礎上,既保持傳統的風韻,還體現時代的風尚,兼具現實風格和審美風範,從而為當代社會的發展開闢新視野、注入新能量。與之相應的,這些網路文藝的優秀作品也必然被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序列,成為文化傳統的有機組成部分,匯入文化傳統這條大河。

《光明日報》( 2022年04月27日 16版)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