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戰國大學堂之稷下學宮:從全球視野重新觀照齊魯文化

發佈時間:2022-04-19 14:09:59 | 來源:齊魯晚報 | 作者:劉雨涵 | 責任編輯:蘇向東

  再現諸子百家風采

誕生於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的稷下學宮,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舉辦、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學府。昔日戰國時代,諸子百家於此縱橫捭闔、奔走穿梭、參政議政、弘揚思想、爭鳴學説。稷下學宮創造了當時眾多的世界紀錄——學者最多的機構、著述最豐的學術、學風最純的時代、歷時最久的學院。中國學術思想史上蔚為壯觀的“百家爭鳴”,正是以齊國稷下學宮為中心展開的。稷下學宮的榮辱興衰,折射出中國先秦思想史的發展與融合。紀錄片《戰國大學堂之稷下學宮》總撰稿、總製片人李九紅認為,稷下學宮是一座集合眾多戲劇性元素與歷史懸疑的巨大舞臺,非常適合用紀錄片的形式加以展現。在這裡可以領略戰國時代諸子百家的風采,探尋中國思想文化源頭。

該片歷時15年的創意論證,多次召開專題座談會,組織山東大學歷史系、儒學高等研究院的專家學者和紀錄片創作人員,研究討論該片的風格走向、講述方式、內容涵蓋、表現手法等相關議題,以確保學術水準的嚴謹、歷史判斷的科學和文化含量的厚重。《戰國大學堂之稷下學宮》先後六易其稿,經過三年多的籌備、拍攝和製作,最終得以呈現在觀眾面前。

節目組沿著1943年出土的“稷下”明代石碑回溯歷史,在春秋戰國800年的歷史長河中擷取150年的稷下學宮歷程,回望2300多年前的中國文化和思想源頭。全片以稷下學宮的發展階段為主線索,通過戰國時期5個關鍵歷史拐點、多位主要君主和稷下學士,打造成5集劇情類紀錄片。每集分別以一位歷史當事人為敘述主視角展開,將符號化的歷史人物變成有血有肉的真實人物,將已消逝于歷史之中的稷下學宮重現為觸手可及的真實存在。

在力圖復原稷下學宮的同時,紀錄片還盡可能挖掘分析其背後的歷史秘密與故事,展現歷史人物不為人所知的真實形象,真正走進這座與西方雅典學派同時期的學術高地。紀錄片從東西方文化比較的視角切入,努力做到故事化表述、風格化展示、當代化表達,探尋中國思想文化發展源頭,追溯中國現代文化的優秀內容傳承,挖掘其對世界文明的歷史意義和現實價值。

作為該片的總顧問之一,山東師範大學特聘資深教授、山東省齊魯文化研究院名譽院長、山東省政協原副主席王志民表示,《戰國大學堂之稷下學宮》選題精、定性準、站位高、水準高。“聚焦學術界所關注的重大攻關課題,既有歷史眼光,又著眼長遠,充分闡釋了稷下學宮在教育、政治和世界文明史上的作用、影響。從世界文明發展史、中國文化史的歷史大視野,梳理了從諸子百家到秦漢大一統的思想發展歷程。通過意向表達,將諸子百家的思想形象化,見微知著,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藝術價值。”

藝術表達直抵內心

稷下學宮此前是一段靜靜鎖在歷史中的記憶以及一段與受眾無交集的塵封故事,如何讓今天的觀眾尤其是年輕觀眾接受,抓住眼球再直抵內心,這是李九紅和她的團隊要解決的難題。由於年代久遠,如今與稷下學宮相關的歷史遺跡已經少之又少,而且文物遺存少、實拍外景少。同時,其時間跨度大、涉及人物多、涵蓋內容廣、歷史空白點與細節爭議多,這些因素造成了稷下學宮的紀錄片題材雖然精彩但十分難做。李九紅的經驗告訴她,要把這樣一個如今已幾乎無跡可尋的“古物”做成觀眾容易接受的影視作品,單純用撰寫史學論文或傳統專題片的思路來創作是很困難的。“僅僅拘泥于史料記載,或僅僅講述史學界有定論的內容,片子會因缺乏故事性與細節而變成一篇嚴謹有餘、可看性不足的學術論文。”

根據題材的特殊性,節目確立了基本的創作原則:史料有明確記載的橋段與內容,一字不改,全盤搬演;史學界不存在爭議的定論,照章引用;史料無明確記載、史學界又存在多種意見的橋段與內容,優先選取有利於加強片子故事性與可看性的觀點與“可能”,並利用專家訪談與解説詞點明此段落的“推測成分”與“推測理由”。

李九紅表示,“任何一部抵達觀眾內心的作品,必須找到有效的講述方法。”《戰國大學堂之稷下學宮》將史料分析與歷史推理相結合,使用3D特技、手繪動畫、再現拍攝等技術手段,對歷史人物命運與稷下學宮發展進程展開敘述與探討,利用影視語言與學術推想,讓觀眾感受歷史的魅力與歲月的變遷。故事裏有愛與背叛,有宏大的戰役與失敗的對抗,有或瘋狂,或殘暴,或英明的統治者,有銜命而出的諸子百家,共同匯聚成人類文明的道道霞光。

盡顯古樸質感的畫面色調,敘述鏡頭、情感鏡頭、環境空鏡、採訪鏡頭等拍攝方式的組合運用,營造了歷史的代入感與現實感,並增強了鮮活度與可信度。紀錄片中演員們傳神而立體的表演,塑造出一個個具有魅力的歷史人物,並凸顯出全片的戲劇性和衝突性,有別於一般的紀錄片和電視劇。片中還大量使用三分之一剪輯法對畫面素材進行重新拼接,快速有力的鏡頭使得全片整體風格富有力量與靈動,還原歷史但又不流於冗余。

山東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唐錫光表示,紀錄片首先彌補了山東對齊文化、魯文化宣傳不平衡的問題,並從全球視野重新觀照定位齊魯文化,以歷史人物為創作結構,突破了傳統製作範式,為紀錄片創作提供了新探索。該片在鏡頭語言、旁白敘述、專家解讀等方面都做到了細膩的極致美學。

填補文化傳播空白

紀錄片通過5集的體量,全景式再現稷下學宮在教育、政治和世界文明史上的作用、影響;從世界文明發展史、中國文化史的歷史大視野,梳理從諸子百家到秦漢大一統的思想發展歷程。在稷下學宮興盛時期,幾乎容納了當時諸子百家中的各個學派,會集天下賢士多達千人,其中包括著名的學者如孟子、淳于髡、鄒衍、慎到、魯仲連、荀子等。它輸送百家爭鳴的思想,形成不少成語典故和約定俗成的傳統習俗。它所傳達的文明起源、辯證精神、天人關係、人格養成、和而不同、經世致用等文化精髓,生生不息地滋養著齊魯大地,影響著中國人的性格特徵,是中國人的“精神宮殿”。“前空往劫,後絕來塵”,梁啟超曾經用這8個字來概括稷下學宮這一“歷史絕唱”。山東藝術學院影視創意與研究中心主任牛光夏認為,稷下學者們的思想是華夏文明的精神根基所在,創作這樣一部紀錄片對講好山東故事、講好中國故事、傳播齊魯文化非常有價值、有必要。

山東大學文學院副院長馬兵表示,在推動傳統文化“兩創”實踐中,核心之一就是如何接通歷史與當下。“《戰國大學堂之稷下學宮》忠於史實,充分吸納學術研究成果,展示了一個個鮮活飽滿的人物,淋漓盡致地表現了人物在時代下的選擇、命運、心態,突出百家爭鳴的盛事,呈現出那個時期思想的自由與激蕩,凸顯了儒學在整個齊魯和中華文明中的核心意義,為年輕觀眾提供了一扇了解中華文化歷史結構和脈絡的窗口。”

山東廣播電視臺紀錄片中心原主任張聞兵認為,《戰國大學堂之稷下學宮》展示了山東本土媒體的文化自信和文化擔當,填補了山東省在齊文化領域歷史紀錄片的空白,該片對宣傳山東和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戰國大學堂之稷下學宮》用紀錄片的獨特形式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呈現出一幅百家爭鳴的壯闊畫卷,注重故事敘述的新探索、話語表達的新路徑、受眾接受的新視角。作為“國家相冊”的紀錄片,《戰國大學堂之稷下學宮》用藝術影像填補了歷史文化傳播的空白,為人們了解那段歷史、感受中華文化魅力、增強文化自信提供了一份教材。山東師範大學山東省齊魯文化研究院教授張磊認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兩創”需要具體內容來充實,在將歷史性、學術性的齊魯文化轉換成大眾所喜聞樂見的形式、內容方面,該片做了很好的探索,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齊魯文化的創新。

歷史文化紀錄片《戰國大學堂之稷下學宮》于4月17日起在央視紀錄頻道播出,該片首次以劇情類紀錄片語言描繪了稷下學宮150年的歷史畫卷。《戰國大學堂之稷下學宮》通過孟子、淳于髡、鄒衍、慎到、韓非、李斯、荀子、叔孫通等思想家的故事,串聯起宏大的歷史架構,在全球視野下展現齊魯文化對世界文明的歷史貢獻,展現中華文明的開放與包容、氣度和胸襟。該片以嚴謹的學術水準、科學的歷史判斷和厚重的文化含量,獲得業內專家及觀眾的高度評價。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