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洋縣再現1900年前蔡侯紙
位於漢中盆地東部的陜西省洋縣,南臨巴山,北倚秦嶺,漢水橫貫其中。縣城往東10公里的龍亭鎮,是我國古代造紙發明家蔡倫的長眠之地。
蔡倫墓祠內古柏參天,千年漢桂鬱鬱蔥蔥,拜殿、獻殿、正殿次第相列,成片的翠竹相擁在明月池邊。當殿門全部打開,從大門的入口處,一眼就可以看到位於正殿的蔡倫雕像,他手裏拿著一卷書,從容地等待著每一個日出和每一位遊客。
蔡倫墓祠西面的蔡倫紙文化博物館,展出了不同時期的造紙遺址圖片、造紙工具及紙張樣品。造紙作坊內,紙匠師傅通過對構樹皮進行浸泡、蒸、切料、搗漿制絮、抄撈等一系列工序,再現手工造紙的整個流程。
走入曲徑通幽的紙坊,第一間茅屋裏邊堆放的是造紙原料構樹皮。造紙是用構樹皮裏面的植物纖維——穰,先把幹的樹皮放在水池中浸泡,通過兩天的浸泡,將樹皮充分軟化,再放入大鍋中蒸煮。通過漚浸和蒸煮的方法讓構樹皮在鹼液中脫膠,並分散成纖維狀,這個過程需要一個星期的時間。
當樹皮完全熟透,生料就變成了熟料。把一束一束的纖維,放在木碓下,借用外力均勻分散。然後把打好的片,一層一層疊起來摞在木砧上,用一把鋒利的鋼刀切短。
漿搗好之後,就是造紙過程中難度最大,技術含量最高的環節——抄撈。為得到一張薄紙,在宋應星《天工開物》中,古人總結出了“柔輕拍浪”“持簾迎浪而上”“抄漿著簾的一瞬間震動紙簾”這三要素。把撈出來成型的紙托裏的水分壓出後,再一張一張揭下來進行晾曬。
“左手掐著一個角,右手緩緩地向下平拉,要保證它在不被撕破的前提下揭下來,再用一把棕刷托起來,上下平展地刷貼在火墻上。”蔡倫紙文化博物館館長馬永旗邊操作邊向遊客講解。他按照1900多年前蔡倫造紙的工藝,再現“蔡侯紙”的復出過程,讓遊客深切感受到作家余秋雨飽含深情的題字“千年蔡侯紙,萬里文明史”。
蔡倫紙文化博物館凝聚了馬永旗對蔡倫造紙工藝的熱愛和他的無數心血。他本是西安市長安區的一位企業家,1999年到蔡倫墓祠遊覽後,萌發了建造紙博物館,還原蔡倫造紙流程的念頭。他先後到湖南、四川等地的紙博物館考察學習。經過一年的精心打造,蔡倫紙文化博物館與遊客見面。
23年來,他始終堅持將蔡倫造紙技藝不斷傳承併發揚光大的初心,將造紙的每一道工序熟練掌握、展示給遊客,還借助蔡倫墓祠這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向青少年傳授非遺技藝,增強他們的愛國情懷。
(本報記者 畢玉才 閆匯芳 撰文/攝影)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