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12月12日訊“皇城根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主題沙龍講座11日在“文化東城”會客廳開講。北京市文物局原局長孔繁峙、北京市古代建築研究所原所長韓揚、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遺産保護與城鄉發展研究中心遺産四所所長閻照分別從歷史、保護和規劃三個角度,與前來打卡的市民,共同開啟了一次皇城根遺址前世今生的週末文化探尋之旅。
此次沙龍是“文化東城”會客廳第一次加入網路直播,採取線上與線下結合的方式推廣東城文化。市民通過公眾號預約報名參加現場活動,更多人通過網路直播感受北京悠久的歷史,了解保護背後的故事和未來的前景。講座結束後,現場聽眾與專家老師們進行了深入地交流探討,共同為更好地宣傳老城保護和文化傳承提出了寶貴建議。
皇城根遺址是明清兩代北京皇城的城墻遺址,天安門、地安門、東安門、西安門就是皇城的四個大門。民國時期,皇城城墻和城門逐漸被拆除,皇城淹沒于歷史之中,老北京常説的“皇城根兒”已難覓蹤跡。2000年王府井大街二期改造時,發現了明代東皇城墻遺跡,這段明代古城墻像是一段凝固的歷史,記載著皇城根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北京市決定在遺址上建設公園,2001年皇城根遺址公園動工並於同年建成。皇城根遺址公園毗鄰世界遺産大運河和故宮博物院,與南鑼鼓巷、王府井、隆福寺商圈相接,是在北京舊城整體保護的思路下,綜合解決民生、研究歷史、保護文物、展示文化等為一體的實踐。公園北起平安大街,南至長安街,是北京城區內建的第一個帶狀公園。隨著2017年起北京中軸線申遺工作的全面推進,皇城根遺址作為中軸連續的空間序列組成部分,兼具歷史遺存、多元文化載體、城市景觀、公共空間等多重功能。
2021年北京東城文化發展研究院在皇城根遺址公園內唯一保留下來的一座民國建築中成立。研究院致力於建設中華文化展示重要窗口,通過挖掘古都文化豐厚內涵,提煉表達古都文化核心,構建面向國際的文化傳播格局,這一宗旨與傳承老北京歷史文脈,再現北京歷史文化帶的目標不謀而合,選址於此,正是“文化東城”會客廳作為文化交流和建設的平臺,不斷推動歷史文化遺産保護融入區域特色文化、推動城市繁榮發展,滿足市民交往需求的有益探索。
沙龍上,三位專家生動講述了皇城根遺址的前世今生。
據韓揚介紹,考古發現的元大都皇城遺存很少,基本都是文獻記載。永樂17年年底,明皇城開工。東城文化發展研究院的位置就屬於皇城的東墻。皇城東墻在明代宣德時,也就是1432年,因為城墻外人們生活喧囂的聲音打擾到大內,所以向東移動。清代沿用了明朝的宮室、宮墻,皇城墻基本沿襲下來。清末民國直到建國初,皇城和城門大部分逐漸廢毀,或拆作他用。後來皇城根就成了地名。地名隨著時代的演進也變化了。後來我們重視了城市建築遺産、文化遺産的保護,整個舊城區、整個皇城都納入整體保護範圍之內。
孔繁峙指出,人們對皇城的價值認識有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從最初對皇城的廢棄,到逐漸認識到皇城的價值對它實施保護,大致分為三個階段:一、從建國初到1981年,這是新中國成立以後對皇城的改造和利用階段。皇城內除了皇宮禦苑以外,很多建築都用於辦公。二、80年代國家公佈了歷史文化名城,北京首次明確了皇城的文化性質,也確定了皇城的保護地位,可以説皇城就成了北京名城的核心建築,而且這個核心其他城市沒有,只有都城保留最完整的才會是名城,現在南墻基本上完整存在。第三階段,申報世界遺産,將皇城作為中軸線和故宮周邊的歷史環境,列入遺産保護的範圍。
孔繁峙説,我們對皇城的認識過程,展示出皇城三個不同階段所存在的價值。建國初期,皇城就是一個使用價值,居住和辦公。1982年以後,具有了名城價值,這是一個核心建築,也體現出名城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從中軸線申遺以後,作為周邊的歷史環境,皇城具有了文化遺産的價值。
閻照介紹了景山片區的控規和在城市街區更新過程中的思考和實踐。他指出,皇城的文化是非常突出的,在明清時主要作為皇家禁區以及服務皇室的功能區域,以及後勤供給的主要街區。到了近代,包括中法大學、北大紅樓等體現了紅色文化和基因。在未來的規劃中,一直到2035年,發展的主要方向和定位是古皇城、新文化、美好生活。也就是既要保護好文化遺産,又要提供良好的政務環境與功能保障。
專家們表示,“文化東城”會客廳對深入挖掘展示歷史文化資源,助力老城整體保護髮展具有積極意義。東城區通過持續打造“文化東城”會客廳IP,加速“崇文爭先”,堅持“以文化城”,擦亮北京歷史文化金名片,營造名城保護的良好氛圍,推動老城不斷煥發新生。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