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
展覽

一帶一路溝通世界文明
精品大展眾饗國內民眾

201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也是改革開放40週年。今天的藝術正對民眾的生活逐漸發生著作用,在北上廣或其他省會城市,節假日與家人一同走進博物館、美術館看展已成為平常事。2019年,國內展覽策劃力度之大、水準之高、數量之多再創高峰,僅與五年前相比的話已發生巨大變化。

01

2019年十大藝術展覽

何以
中國

追溯歷史探尋華夏文脈
走進生活發現當代中國

2019年,《何以中國》正式列入中宣部外宣影視計劃,作為一檔向國外受眾闡釋中國文化的微紀錄片,新一季《何以中國》一方面把目光投向中華文明的源頭,從歷史中發現中國文化的特質,另一方面把視線轉到中國人的當下生活,在見人見情的氛圍裏尋找中國文化的魅力。 新一季《何以中國》將於2020年上線,敬請期待。

02

何以中國·訪談 |劉斌:良渚古城印證了中國五千年文明
良渚申遺的成功是讓國際社會認可,讓我們全民也都知道,中國在5000年也不落後,也能進入到“國家”的形態。那麼良渚僅僅是代表長江下游的古國,那個時候應該在中國各個區域都有。
何以中國·訪談 | 蔣衛東:詳解良渚申遺的全過程
作為參與者,作為見證者,80多年的考古曆程,25年的申遺路,最後3年多,1000多天,可以説是大家“五加二”、“白加黑“埋頭苦幹、努力奮鬥出來的結果。
何以中國·訪談 | 周黎明:良渚博物院如何成為“網紅”博物館?
良渚博物院坐落于杭州市余杭區良渚鎮美麗洲公園。夏季的良渚鬱鬱蔥蔥,美景如畫。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良渚博物院被清荷綠水所環繞,這座具有極簡主義風格的白色建築顯示出特有的莊重與現代。
何以中國·訪談 | 侯黎明:敦煌的保存,是我們民族之幸
敦煌是中華文明的一個“鐵證”。所謂“鐵證”是什麼?我們到西方去看,所有的美術館和博物館,它們是用圖像來解析歷史的。

年度
重磅

五年一屆美術業界盛會
反映創作問題令人深思

第十三屆全國美展2019年拉開帷幕,作為5年一屆的美術界盛事,自然是規模空前,參賽者眾,但從中暴露出的創作問題卻不容忽視。特別是中國畫臨摹照片的傾向引起廣泛熱議,有專家坦言:如果這一趨勢不得到改變,下一屆全國美展的面貌已可想而知。其實不單是中國畫,傳統主流媒介在今天的發展都面臨著挑戰。

03

第十三屆全國美展進京作品展舉行,573件作品大開眼界

年度
動向

當代藝術走向鄉村大地
在地融合建設美麗中國

今天中國的當代藝術不僅在一線城市如火如荼,在二、三線城市逐漸紮根生長,也走向了鄉村田野,國際知名大地藝術節的成功也對國內鄉村藝術節的發展起到激勵作用。經過幾年的探索,中國的鄉村藝術節逐漸成熟起來,當代藝術家走向廣闊的鄉野大地,為荒蕪之地帶去一抹亮色,與村民和諧共處,打造出當地新的旅遊文化地標。

04

懶壩大地藝術季

藝術
生態

館際合作促進交流繁榮
藝術機構趨向多元共生

今天的中國藝術與國際聯繫越來越密切,在今天中國,普通民眾在家門口欣賞到國際一流藝術品已經不是難事,2019年蓬皮杜首個亞洲項目落戶上海西岸,余德耀美術館宣佈將與洛杉磯郡藝術博物館、卡達博物館群合作,同時一批有實力、高品質的民營美術館即將開放,今天人們觀看藝術品的渠道越來越多。

05

上海西岸攜手蓬皮杜帶你逛遍世界現當代藝術史

藝術
教育

日新月異提出教育挑戰
國際嘉賓探討關注未來

當今社會發展日新月異,高科技快速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藝術在生活中的形式和扮演的角色也在發生著變化,藝術教育的方式與方向必然要發生相應改變,但目前來看大多數藝術院校反應依然較慢,或者是尚未摸清時代的脈搏。2019年發生上海西岸的Futurelab博覽會聚焦這一緊迫的時代課題進行了激烈討論。

06

在跨界融合中尋找未來之門
參觀者從懵懂幼童到外國政要,從美術老師到文化創意人士,從畫家、設計師到畫商、策展人,從時尚潮人到投資界人士,大家都有一個共同感受,就是這個博覽會與其他展覽相比很不一樣,它所揭示的未來趨勢與動向耐人尋味。
揭示藝術與科學的非平凡關係
歷史走到今天、經濟社會走到今天、科學技術走到今天,已經面臨變局,需要突破,需要有融合性思維與百科全書式的思想家、藝術家和科學家,需要有嶄新的創作與審美體驗。
在藝術院校裏必須學什麼?
藝術是一個複雜的生態系統。在藝術生態中,藝術院校的角色有點特別,它既跟藝術專業的自身發展有關,也跟經濟社會的轉型升級有關;既跟創作人材的培養有關,也跟公眾的審美養成有關;它既是新專業的“孵化器”,也是新文化的培養皿。
當下美術教育重心在哪?
在數字與新媒體技術下,視覺感知與呈現已經多元化多樣化了,在很多地方已經替代了傳統技法,因此如何利用新舊媒介來理解和表現對象以及對象的形、色、神關係,這才是美術教育的關鍵。

逝者
追思

一代大師故去時代落幕
豐厚學術遺産後人瞻仰

一個個遠去的大師背影,代表著一個時代的落幕。貝聿銘被稱為最後一個現代主義大師,被稱為“百科全書式學者”的李學勤先生的逝世是中國學術界的重大損失,而中國當代藝術代表人物黃永砯的逝世,被稱為“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結束”。中青年藝術家的突然辭世則提醒著藝術從業者需關注身體的健康。

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