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中國西南的大山中,隱藏著一個懶壩大地藝術季

中國西南的大山中,隱藏著一個懶壩大地藝術季

時間:   2019-08-06 09:02:51    |   來源:    藝術中國

參觀藝術作品的人群,行走在懶壩大地藝術園區的小徑中

從重慶江北機場驅車3個小時就來到了武隆,2007年,重慶武隆作為“中國南方喀斯特”的首批之一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遺産,足見這裡的地質地貌是如何驚艷。汽車穿梭在連綿不斷的崇山深谷之中,充沛的雨水把這裡的各種植物滋養的異常茂密,鬱鬱蔥蔥,順著盤山公路海拔不斷攀升,再有40分鐘車程就來到了“懶壩”。在這裡,有一片雄偉陡峭的山峰,當地人稱為和尚崖,這片山崖如同一座連綿的巨大的屏風,懷抱著它面前的這塊山間平地,2019懶壩國際大地藝術季就誕生在這塊18平方公里的區域內。

從懶壩美術館遠望山谷遼闊,右下角為《漂浮的島嶼》

中國懶壩大地藝術季有一種中國西南山水特有的雄壯與遼闊。這片被稱為“懶壩LAB”的區域海拔1200多米,走在懶壩大地藝術園區內,無論何時抬頭,你都能看見這片宛如武元直《赤壁圖》中皴擦筆法的山崖,仰望這巨大的山體頂峰,時而碧空如洗,雲影撫掠,有時卻又神秘地隱藏在繚繞煙霧之後,成為懶壩大地藝術季最精彩的幕布。

“懶壩”,一個讓人過目難忘的名字。大地藝術季出品人、海南錦鴻集團董事長陳勇為歷來為人們詬病的“懶”創造了新的定義,可謂別出心裁——慢下來,回歸內心,享受生活,而懶壩英文名稱Lab除了“實驗室”的含義之外,三個字母L、A、B,分別指向生活(life)、藝術(art)、信任(believe),這成為懶壩國際藝術區的精神定位。

懶壩大地藝術園區俯瞰圖(懶壩大地藝術季提供)

“所以對懶壩的建設我從不著急,經過8年的慢慢打打磨,今天才有了一個雛形。文化和藝術才是建設的內核,這絕不是一蹴而就的。我要用下一個八年,甚至再下一個八年,把懶壩建設成為一個真正具有親民性、在地性、生長性、唯一性的藝術季。”8月3日上午,陳勇在開幕式上説。

正是有了這樣一份初心,懶壩國際大地藝術季的核心團隊自2015年起拜訪越後妻有大地藝術季、瀨戶內國際藝術季、奧能登國際藝術節,觀摩明斯特雕塑項目、威尼斯雙年展、烏鎮雙年展等,並與四川美術學院合作,逐步構建起了由國內外一流公共藝術家與全球徵集藝術家的作品共同構成的2019懶壩國際大地藝術季。

8月3日上午,2019首屆懶壩國際大地藝術季開幕式現場 攝影:張安琪

2019首屆懶壩國際大地藝術季的主題為“把藝術還給人民”,在18平方公里的面積內,以徵集和邀請為主,分為三個板塊:《我從山中來》、《大地的聲音》、《村落共生計劃》,共有39位藝術家的41件作品。特別是《我從山中來》單元的6位國際藝術家帶來了世界一流,中國唯一的公共藝術作品。

心跳博物館建築,在建築師徐浪的設計中,微風吹拂的天光水影代表了大自然的心跳

《心跳博物館》  克裏斯蒂安•波爾坦斯基

中國第一所也是唯一一所心跳博物館,永久落定在重慶武隆懶壩。這所心跳博物館分為三個區域,“心跳紀錄房間”、“心跳搜索房間”以及可以感受心跳的大型裝置“心室”。人們進入之後,首先可以紀錄自己的心跳,成為心跳博物館的“館藏”,然後到心室裏安靜的感受不同的人的心跳聲,最後可以到風景優美的搜索區搜索自己或別人的心跳,感受人與人的不同。最有紀念意義事情的莫過於,人們可以帶走自己或者自己心愛的人的心跳聲,作為永久紀念。

克裏斯蒂安•波爾坦斯基接受記者採訪

波爾坦斯基説:“我覺得人的生命實在是太脆弱了,於是我想用各種辦法來記住每個活著的人,給人的生命做記錄、存檔。在這個島上的小屋,你可以在這錄下心跳,永久保存下去。當你離開人世,你的心跳還可以被聽到。你也可能可以找到自己親人、朋友的心跳聲。中國人和外國人都一樣,都很重視心跳的意義,因為這是人們愛過和活過的證據。每個人的心跳聲都略有不同,錄下心跳,就像給生命“拍個照片”一樣。當你思念誰了,也可以去聽聽他的心跳。”

感受心跳的房間“心室”

在武隆,藝術家特別提出要首先記錄那些修建心跳博物館的工人們的心跳,以此表達藝術家對他們的尊重和感謝。

心跳聲音的搜索區

大地從天而降

《大地從天而降》 淺井裕介

在此次藝術季中,淺井裕介通過採集武隆泥土,經過曬乾,碾碎,調和製成19種不同的顏色,在懶壩苔蘚博物館15米高的穹頂上,同前後到來的40名志願者共同繪製出一幅大型壁畫,將他在武隆感受到的森林的氣息,當地神話故事,土地的溫度都展現在他充滿靈性的大型壁畫之中。

圓形穹頂上孩童形象的森林守護神

淺井裕介認為泥土是會呼吸、具有生命力的,在其創作中把泥土作為媒介進行藝術創作。他本次的創作地點位於此次藝術季中苔蘚博物館中最大的一個,高15米的圓形穹頂,進門就是一個巨大的半橢圓形空間呈現在我們面前。

穹頂畫作細節

淺井來到武隆,受到武隆本地神話故事的影響,也將這些故事融合到其創作中。穹頂的“風”“火”“土”“水”分別代表著風神、火神、土神以及水神,而最大的木神遍佈整個場館,他們代表著在這個場館中上層的神話世界,由他們播撒種子,為人間世界孕育生命。

熱愛繪畫的淺井裕介在接受採訪中仍然在速寫本上勾勒起形象來

將視野放開,佔滿墻壁的是一個巨大的卡通形象,它象徵著森林的守護神,張開兩手擁抱著進來觀看的每一個人。在淺井裕介在作品中,我們能看到很多被種子孕育出來的、象徵著森林的奇幻形象,如鹿、狐狸、鳥、發芽的植物和奇怪的大腳丫,同時他也借用這些可愛又富有個性的形象來裝點著畫面。歷時30天的駐地創作,淺井和志願者們一起在武隆懶壩的苔蘚博物館共同完成了這一場精彩的大地協奏曲。

苔蘚博物館與遠處的和尚崖

淺井裕介説:“本次我在武隆生活了約一個月,在這裡挖土,在這裡遇見富有各種色彩的土壤,同時也遇見了一群優秀的夥伴,在這裡與這棟非常有魅力的建築一邊進行交流一邊進行創作。這是一幅包含有各種生命體的、能讓人感受到很多故事的、猶如森林一般、又仿佛大海一般、同時又如同宇宙一般的作品。”

男巨人 攝影:黃建雄

《愛的小徑》   托馬斯·丹博

托馬斯·丹博是在國際社交媒體上非常火的藝術家,此次在武隆的作品組延續了他一貫倡導的廢舊材料再利用的藝術觀念,依舊使用廢舊木質,製作了男巨人和女巨人,其中托馬斯·丹博首次用的竹子作為材料編制了女巨人的頭髮。

隱藏在森林中的女巨人 攝影:青山

托馬斯的作品建立在他編撰的故事之上:

“在森林裏,有兩個巨人在一口神奇的井邊,水是那麼平靜,他們可以看到自己。但隨後,水泛起了波紋、天空有隆隆的聲音,聽起來就像一座大山倒下了。

他們肩並肩走了六萬光年,但今天他們分開了,這是他們生命中分開的第一天,他們叫瑪麗特和柯爾德,瑪麗特·斯托德守在井邊,而柯爾德走了出來,想看看是什麼發出了這個聲音。

女巨人 攝影:青山

他發現了一個鐵鑄成的生物和某種石頭正在吞噬巨魔的家所在的森林。但是這只動物看起來很悲傷,悲傷得就像它的肚子受傷了,它試圖通過吃掉所有的樹和泥土來讓自己變得遲鈍。與此同時,瑪麗特覺得森林越來越小,柯爾德可以看到這個生物長得越來越高,越來越快,越來越大,它的肚子越來越厚,但看起來越來越虛弱。

突然,他們聽到一陣轟隆聲,好像出了什麼事似的白晝轉為黑夜,黑夜轉為黎明。風很冷,太陽也不見了。然後,瑪麗特感覺到凱爾茲手掌的溫暖一束陽光穿過天空射向大地這個怪物只在那裏待了一天但是現在他們看到,以前那麼綠的東西,現在變成了灰色。

巨石怪 攝:黃建雄

所以巨魔們從魔法井裏取了一百萬滴水,把它們拋向空中,同時低聲念著咒語每一個小矮人都會知道,只要太陽還在發光,天上要下雨,樹要生養,直到永永遠遠。”

愛的小徑 攝影:謝霜君

為了讓作品更好的傳達自然的概念,“愛的小徑”用武隆當地河流中的天然石塊鋪設而成。在傳遞愛意的小徑上有多處分岔路口,觀眾走向不同的路口就意味著將看到不同的風景,並且此種方式將向參與者發起挑戰,看他們是否能成功地找到兩位相戀的巨人。原生石材鋪成的小路,和巨人一起隱秘于山林。托馬斯希望觀眾,行走在山林中發現自然的美麗,也能意識到人們可以成為自然的守護者。

《月球博物館》

《月球博物館》   盧克·傑拉姆

從2018年開始,盧克帶著他的《月球博物館》,在全世界巡迴展出,已經多次在不同地點室內外展出,在每一個地方展出,都會融入當地的互動、展覽設計。

這件直徑為七米的月球由美國宇航局所拍攝月球、解析度達120dpi的圖像組成。在大約1:500000的比例下,月球球體雕塑表面的每1釐米代表真實月球表面的5公里。

月球博物館現場 攝影:張安琪

這一次,盧克帶著他的月亮來到中國重慶武隆,並被收藏,這件作品的版號是五分之三,也就是藝術家在全世界總共有五個月球作品,在武隆呈現的是第三個,這個月球屬於武隆。《月球》被懸挂在武隆懶壩凈心寺的偏殿之中,人們進入封閉黑暗的空間,底部不銹鋼玻璃的存在會給觀眾帶來更加真實的視覺體驗,讓觀眾仿佛置身星河,在神秘的星系中,遇見了屬於自己的月亮。

月球博物館現場 攝影:張安琪

懶壩大地藝術節和觀眾還有一個浪漫的約定,在今年中秋節(9月13日),我們的“月亮”將移置懶壩戶外草坪上,和大家一起共度中秋之旅,於此同時,我們還將邀請到藝術家到現場,讓藝術家體驗中國中秋節的浪漫詩意,在皎潔的月光前,感受別樣的武隆。

月球博物館現場 攝影:張安琪

竹子製成的樂器

《竹音劇院》 松本秋則

松本秋則30年前曾經來中國考察過少數民族的音樂、民俗等,以此來獲得創作靈感,因此這次在武隆的創作對他特別親切,他説“就像回家一樣”。近年來,他以竹子為原材料進行藝術創作,他認為竹子的記憶潛藏在亞洲民族深處的DNA裏,能夠喚醒腦海中的某種記憶。他的作品本身並沒有表達什麼觀念,而是喚起人們童年的回憶。當觀眾們到老房子參觀時,可能會喚起埋在記憶中的很多情感,溫暖、滑稽、恐懼…僅此而已,卻令人溫暖萬分。

竹子製成的樂器

在武隆的竹音劇院設置了大約37種竹制樂器,其中室內作品51件,戶外作品61件,共計112件。

“竹音劇院”所在的建築本身是一個擁有半世紀歷史的老土屋。松本先生在前期考察時表示,要留下屋子的所有原有結構,哪怕是下雨時會漏水的土瓦都不能換。老屋除了放進了藝術家的作品以外,裏裏外外都還留有舊主人生活的氣息。大家都期待著這個半世紀老宅在下半個世紀的新故事。

“竹音劇院”內景

湖邊的作品是與當地竹藝匠人以及志願者合作完成的“竹音陣”。在詢問了當地村民山谷間的風向之後擺放了這些竹子製成的樂器,風起的時候,竹子們會發出不可思議的聲音,讓人們一邊散步一邊享受有趣的風之聲。

“竹音劇院”內景

黃昏下“漂浮的島嶼” 攝影:謝霜君

《漂浮的島嶼》 與《老虎機餐廳》   吉爾斯·斯圖薩特

Gilles Stassart本次在武隆的藝術項目主要由《漂浮的島嶼》和《老虎機餐廳》兩個藝術餐廳組成。項目部分延續了藝術家過往作品:巴黎Nomiya餐廳和日本Slot-food活動的運作方式。

“漂浮的島嶼”內部 攝影:余俊鋒

“漂浮的島嶼”餐廳坐落在懶壩園區內,餐廳內可容納16個人同時用餐,顧客可以通過預定,體驗Gilles及其團隊精心設計的法式大餐。在這裡,特定的風景、特定的食物、還有精心設計的建築猶如一艘宇宙飛船,這三個要素將帶領16個用餐者開啟一段美好的旅途。同時,餐廳的迎接和招待是一個要點,把這趟旅途變成一場戲劇表演,廚師、服務員和顧客都是其中的演員。餐廳面向白馬山,背靠和尚崖,一頭架空,面向山谷,處在武隆山區自然景色的包圍中。餐廳周圍特別種植了粉黛亂紫草,9-11月花期時,餐廳將被一片粉色花海包圍。來到這裡,將是一場被食物與風景包圍的情境式體驗。

老虎機餐廳 攝影:張安琪

《老虎機餐廳》相較于《漂浮的島嶼》,是兩家不同檔位的法式餐廳。它面向大眾,主打平民化的體驗。餐廳結合了美食、快餐與藝術三種元素。通過一個老虎機裝置,把用餐變成一場遊戲。使用老虎機的過程就是一個類似于“賭博”的過程,在這裡,客人的“命運”由機器來決定,隨機的結果取代了食客的選擇和廚師的搭配。同時,老虎機閃亮的霓虹燈和轉盤轉動發出的各種聲響,帶給參與者遊戲一樣刺激而有趣的體驗感。

老虎機 攝影:謝霜君

《大地的聲音》單元由盧徵遠策劃,邀請了國內的19位(組)藝術家,呈現了他們的代表性公共藝術作品。盧徵遠特別強調了每件作品的擺放位置,在他看來每件公共藝術作品的擺放環境同樣構成了作品的重要一部分,因此在本次大地藝術季中,每件作品都經歷了多次的擺放實驗,以最好的方式展現出來,甚至有些作品需要觀眾用心去找,用心去體會它們與自然搭配的妙處。

黃玉龍  天地

黃玉龍  天地

我們生活在文化深厚的中國,古老東方的土地,在現代生活的環境下始終不忘初心,雖然我們披著國際化的外衣可我們的內心始終是一顆中國心,東方文化的傳承人,所以這件雕塑《天地》讓觀者感受到自己的身份以及在當下這個資訊交流無比發達的社會環境中自己的位置。指天指地這件作品,其動態源於釋迦摩尼的動作,意為“天上地下,唯我獨尊”,當然這是後來神化了的産物,而老子也有這樣的手勢意思是“處下方能居上”。

陳文令  別開異境

陳文令  別開異境

這件作品是根植于現代神話,但是對現代神話的解構與祛魅。人、樹、鳥、豬、猴、蛇的組合,揭示了現代社會的文化衝突,並且隱含著經濟生活的急劇變化。樹榦上垂下的枝葉具備了座椅的功能,使整件作品充滿公共性與視覺衝擊力。

于凡  包裹的馬

于凡  包裹的馬

一匹馬平靜低頭觀望自己在水中的倒影,身上薄薄地貼了一層薄膜,讓體型看起來更加完整而又不那麼清晰。這是于凡一以貫之的對造型的精神追求,更是他自我的寫照。“這匹馬本身就是馬的影子,藝術也是個影子,藝術作品是藝術家看世界的幻影,如果你眼中的世界是‘好玩’的,那作品就應該是”好玩“的,知行合一就是不用頭腦造作多餘的‘觀念’。”在大多數的藝術家們都很努力地“做”藝術和試圖描述整個時代的時候,他選擇了回到生活的狀態,回到安靜的內心,回到“好玩”這樣一個藝術的起點,這才是于凡近年來藝術創作的真正意義。

鄧筱  膜

鄧筱  膜

如果我們的確生活在一張膜上,就必須有某種原因説明為何引力不從膜往很遠處散開,而是被限制在它的附近。一種可能性是額外維在第二張影子膜上終結,第

二張膜離我們生活其中的膜不遠。我們看不到這張影子膜,因為光只能沿著膜旅行,而不能穿過兩膜之間的空間。然而我們可以感覺到影子膜上物體的引力。可

能存在影子星系、影子恒星甚至影子人,他們的行為感受到從我們膜上的物質來的引力而大大驚訝。對我們而言,這類影子物體呈現成暗物質,那是看不見的物質。但是其引力可以被感覺到。

——霍金

戴丹丹  矩陣之禱告室

戴丹丹  矩陣之禱告室

完成一次信仰的穿越

彈力帶一直是我這幾年喜歡的材料。在製作作品的時候它也給我提供了許多的確定性。現實生活中,我所面臨著許多困難、壓力,其實都是精神上的。似乎在我的腦子裏,就有這麼一根彈力帶,或許多的彈力帶相互撕扯,互相制約。我自己好像就停在這些皮筋中,搖晃著,在尋找平衡,還怕它們突然斷掉,摔倒在虛無中。我一直試圖表現內心的掙扎。這個掙扎就是在我有限的生命生活裏,做到自由的最大極限,並嘗試著各種各樣的可能。這次用彈力帶組成的是一個十字架,其實它就是代表的一些信仰,信念。它的中間有一個封閉的小房間,我叫它平靜室,是用來靜思的,它也叫瓶頸室,就是當人們遇到人生的瓶頸期時,可以進入信仰和信念裏,靜靜的思考和觀察我們的內心。我們想要的究竟是什麼?其實我們的世界是充滿彈性的,看似封閉搖搖欲墜封閉的房間,只要輕輕一步就可以走出來獲得自由。

高孝午  寵神-狗

高孝午  寵神-狗

狗在人類社會扮演的角色是一種被人馴化的臣服於主人的動物。在弱肉強食、爾虞我詐的現代社會中,人的奴性也因物質和利益的驅使而氾濫成災,有奶便是娘。高孝午以微笑哈腰的狗喻人,卑微、無奈,抑或無恥。警醒你我。

展望  浮石

展望  浮石

不銹鋼是當代社會對合金技術的又一項發明,它可以使金屬做到“永不生銹”,這種不符合自然規律的人類美好願望正好滿足了現代國人的追求,而放置自然山石則體現了人回歸自然的本性。這個融合了古今哲理的邏輯矛盾如今融化在被拋成鏡面光亮的美妙的反射中,可謂既人共又自然、既傳統又現代。浮石系列更是充分展現了不銹鋼材制空殼、輕浮的特點,它可以漂浮于水上,海上。

張超  呼喚

張超  呼喚

這件作品是由竹子圍成的直徑 8.5米、高4.5米的圓,從外部看上去就是一個簡潔的圓柱體,透過竹子之間的縫隙隱約能感受到內部的情與境。圓柱並沒有完全圍合,有一個狹窄的入口可以側身進入。進入內部後眼前的世界好像變得純凈空靈了,像雪一樣的白沙石純化了整個空間,正中心是一個方形的洞,在白色的映襯下洞顯得很黑,洞口上方懸吊著一個水泥方體,方體與每一根竹子之間用線相連,好像這個水泥方體剛從洞裏被竹子拉起來一樣。

張超  呼喚

走在這個空間中,當你手去撥動線的時候,整個空間都會有鈴聲發出,此時你會覺得竹子與水泥方體之間好像有某種交流,或是這個聲音在喚醒著什麼,他們並不是孤獨的個體。此時你的觸覺、視覺和聽覺是一種牽扯絲連的關係。

臨時小組(丁雪微 位昂 徐子薇) 透明荒野

臨時小組(丁雪微 位昂 徐子薇) 透明荒野

所有真實的都是樸素無華的,所有人的人生都是平凡的。我們小組主張探尋的是藝術與場地的微妙距離,在兩者間尋找偶爾交迭偶爾疏離的關係。在 場地中是一個四維關係大地、人、自然和裝置,《透明荒野》作品以自然中植物的形象為基礎理念結合在地的性質,創造一個真實存在的能構建起人、自然、大地的聯繫並和諧融入的互動 場域,大地與作品的交互承載,人與作品的氣場相疊,自然與作品的呼應對立,場地內植物與作品的生長依附,所有關係的存在才是作品真正成立的依據與樂趣。

傅中望 面鏡(遠景)

傅中望 面鏡(近景)

傅中望 面鏡

《面鏡》的創作基於對古銅鏡功能形態的寓意與轉換,以碎片化的構造方式,形成頭像面部,其五官被不銹鋼鏡面所取代,在觀眾的互動與觀照中,反映喜,怒、哀、樂的生存鏡像。“以銅為鏡,可正衣冠;以史為鏡,可知興替;以人為鏡,可明得失”。面鏡中映照著你、我、他及人間萬象。“面鏡”效應成了一種智慧的言説和生命的體悟。

田禾  水

田禾  水

《水》靈感來源於2014年在蘇格蘭為期8天的航海活動。在這期間與大海和自然的親密接觸,並借取中國明代畫家馬遠的水圖中以線寫形的中國式對形的認識,用雕塑語言來表達人類意識對自然景觀的剝取與呈現。

劉洋  鋤頭

劉洋  鋤頭

武隆,古巴國之地,因其特殊的地緣和喀斯特地貌著名,成為當代中國西部地區農耕文化的傳統農業向第三産業轉型的一個縮影。當旅遊成為這個區域最有活力的經濟動力,原有農耕文明中一些勞動要素混雜在這裡成為一種地方景觀。

劉洋  鋤頭

鋤頭是最日常,卻又是“最農民”的符號,是為大地呼吸的存在。在我很小的時候,家裏已經辦理了農轉非,似乎放下鋤頭,脫離農民身份成為居民,成為當時我沾沾自喜的一種身份轉換。40年後,我卻懷念母親當年用鋤頭在地裏幹活的模樣,農具成為一種新的精神象徵,因為誰都無法剝離和土地的關係。

劉洋  鋤頭

作品《鋤頭》以鋤頭為原型,收購武隆毎村每戶農民用過的鋤頭1000把,並刻錄下每一個鋤頭的“生辰八字”:將時間、使用者等符號資訊刻錄在該農具上,並按原尺寸放大幾十倍組成一把巨型鋤頭。創作試圖改變鋤頭小型尺寸的視覺常態,用一種日常經驗的陌生化來集合千把武隆的鋤頭,還原武隆人嵌入土地的記憶,以此來隱喻武隆在城鄉變革中的每個個體身份轉換的焦慮。

景育民  樹影

景育民  樹影

作品以風動原理結合“樹”的意象造型,通過空氣力學與機械手段激活了靜態的空間環境,七彩鍍鈦高科技色彩處理在活躍整體氣場的同時,隨著作品的不斷運作形成絢爛多彩、神奇靈動的空間感受,給人以充滿時代氣息的詩意聯想。

景育民  樹影

微風習習、樹影婆娑,作品在巴蜀大地的曠野中,婉轉運作,喃喃私語。集自然、科技與藝術之媒介,探索科技與藝術之間新思維的方法研究,以動態藝術的語境拓展中國當代公共藝術的創新形態。

柳青  G4472新世界

柳青  G4472新世界

“G4472"是一節車廂的編碼。作品通過具象的彩塑人物與場景相結合來“還原”當下社會普通人的境遇,希望表達都市中的人瞬間聚集又相互離散,肉身距離很近,心理距離卻又很遠的狀態。作品塑造一個特定的時空,一個凝固的旅途,在這裡的雕塑人物都有各自的故事。

柳青  G4472新世界(局部)

作品的金屬座椅上特意留出空的座位,邀請觀眾可以走進作品並成為這個都市故事裏的一份子,也可以在作品裏尋找與發現被我們遺忘卻又很有意義的日常細節。

向京  異境——白銀時代 攝影:姚園

向京  異境——白銀時代

“白銀時代”的題名,為這只靜謐的象增添了一種神秘的神情,它碩大的身形就像一個藏著秘密、安靜不語的大容器,皮膚與大地的顏色消融一體,正如它的身體以匍匐的姿態緊緊紮根于大地一樣。如果説“異境”系列作品的動物形象意在擺正人與世界之間的關係,那麼人們很難想像,在向京創作這個大象形象時,頭腦裏浮現出的“白銀時代”,竟是海明威最見功力的小説《白象似的群山》。在《西方正典》中,哈羅德 ·布魯姆曾感嘆,海明威將一篇無與倫比的對話體小説,冠以一個無與倫比的比喻作為題名;正如同在向京的《白銀時代》作為“表像”的大象的龐大身軀,與作為雕塑作品的大象所敞開的未知而永恒的意義之間,存在著一道無法還原的鴻溝一樣—儘管向京的雕塑作品永遠在刻畫著表像,但她所關心的問題,卻從不僅僅止于表像。

唐勇 土地

唐勇 土地

將樹榦、樹冠及象徵土地的幾何體塊用白色涂染,並以線描的方式勾勒幾何體塊的界面與樹葉的邊緣,由此改變自然的真實,具有病態之美的人工形態,暗示人對自然、生態的過度干預、操縱所形成的畸形意識與冷漠情態!給人以視覺上的蒼白、冷漠、疏離、機械之感。延伸于幾何體塊之中,具有自然生命力的樹根與人工形態的樹榦、樹冠形成視覺上強烈對比,呈現出衝突之美。實則在美麗的外表下,隱藏著現實自然世界(被人之慾望改變的世界)的變異、荒誕、迷離與孤寂……象徵土地的幾何體塊上站立的小人,是由病人的x光片做成。其與變異的土地、樹的組合,形成病態的現實場景,籠罩著死亡與淒涼!提示著人類對自然資源的合理運用、對自然生態的愛護。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將主宰人類的命運。

羅中立  過河  擁抱

羅中立  過河  擁抱

2004年開始,羅中立拓展了自己的藝術創作媒介,開始從平面繪畫轉向雕塑和空間藝術。

他的雕塑作品更多地是在傳統文化中提煉和借鑒具有中國本土文化內涵的審美圖式。本次展出的作品《擁抱》和《過河》,均來自他繪畫作品中的典型圖像,其表現手法延續了他繪畫中極具個人符號的色彩與線條元素 ;其表現對像是農村的日常生活和農民的樸素情感——農村和農民,這依然是中國當下最典型的現實場景以及中國最普通、最底層、也是最龐大的群體。以他們作為立足點的藝術創作,亦是另一意義上的“把藝術還給人民”。

龐茂琨 存在的樣式No.1

龐茂琨 存在的樣式No.1 存在的樣式No.3

搜尋折疊的定義,指把物體的一部分翻轉和另一部分貼攏在一起。在我的認識裏,折疊可以讓時間重疊,可以讓空間並置,因而誕生了一個讓不同時空的人、事、

物共存的系列《折疊的肖像》。可是在那個系列中有意猶未盡,言而未盡之感,因為,折疊還有更多可能性。折疊既可以讓原有的約束被突破,也可以讓原本的和諧發生衝突 ;折疊既是在建構,也是在解構 ;折疊中既有開始,也有結束 ;折疊既是在進入,也是在離開。今天,科技在讓根本性的變化發生,一些我們曾經深信的東西變得難以確認,新的技術甚至讓我們難以確定自我的同一性。於是,人類再次被拋擲于伊甸園之中,折疊的伊甸園裏,難辨機會與陷阱、祝福與詛咒、善與惡、美與醜。這一次,科技,尤其是人工智慧,成為了那顆新的誘惑之果,但不知將帶著人類再次走出伊甸園,抑或重返伊甸園,還有新的可能?

時子媛  迴響室

時子媛  迴響室

“石本無感,因人而有所感”,其所觸人的不在於物性,它只是一個品味世相的媒介。

石與流水共奏,創造一種天人合一的意境,“發聲”亦將真實的碰撞展現得淋漓盡致。碰撞在瓷石內的空腔,在每塊石頭間,在靜謐的山谷裏,亦或是觀念上的撞擊,望能通過作品將一些無形的反響展現出來。進入“文化”領域的石,常與各地宗教神學聯繫在一起,在中國文化中也有著獨特的位置:欣賞石,潛藏著中國人反人工秩序的思想。石的秩序就是天的秩序——以無秩序為秩序。此刻石漂動、撞擊的異象,比對古時所推崇的石之怪,質疑正常理性;推石之無用、愛石之樸的思想,似也生出同工異曲的意味。對觀者而言,不論是孩童、青少年、未曾對所謂藝術感興趣的成年人,乃至一生未曾出過山村的老人,他們看來石亙古不變的自然屬性此時卻被打破了,同樣都産生好奇,生發感觸。這不起眼的石卻是普遍的,無論哪個地區民族的人都見過它,這也是我想挖掘的普遍性的人生體驗。

為了體現“把藝術還給人民”的主題,除了有針對性的邀請制之外,主辦方面向全球的藝術家、建築師、設計師等藝術工作者和愛好者,進行了公開徵集。嘗試做一個真正有親民性、參與性和生長性的大地藝術季。此次活動得到了廣大藝術家的踴躍參與。工作組最終在來自全球的海量來稿中,初選出符合“村落共生計劃”和具有在地性思考的74位/組藝術家、99個方案提交給學術委員。最終14位藝術家的15個方案在懶壩落地生長。

分別是斯蒂文斯·沃恩 《水即是顏色》,張曉穎《拾 II》,張釗瀛《懶壩娃娃機》,許毅博團隊(許毅博 郭長明 肖旬 劉音池)《內核》,王苡沫《金女的第三夢》,戴月悅《塔小鮮》,羅舒寧《界》,尹代波《落葉—重生》,樊俊言 《一千零一分一秒 我的存在》,宋陳《大地之子》,劉偉《人人都奉獻一點愛》,胡人戈 《亦如是我們》,龍艷芳 易蘭星《森林狂響》,鄧丹《桃花源記》。

2019懶壩大地藝術季將持續至11月3日,部分作品將被永久收藏。本屆懶壩國際大地藝術季聚焦藝術與自然,用藝術的手法介入鄉村。而不是用藝術的主觀視角干預鄉村的發展。藝術遇到了鄉村,而鄉村也遇見了藝術,在這一個相遇的瞬間他們就有了自己的故事,這個夏天讓我們一起在武隆·懶壩,一起邂逅藝術與鄉村的故事,並期待2年後的下一屆精彩。

(本文圖片除註明外,均由作者拍攝)

斯蒂文斯表演行為藝術 攝影:姚園

斯蒂文斯·沃恩 《水即是顏色》

戴月悅《塔小鮮》

羅舒寧《界》

張曉穎《拾 II》

張釗瀛《懶壩娃娃機》

樊俊言 《一千零一分一秒 我的存在》攝影:張安琪

鄧丹《桃花源記》攝影:張安琪

中國西南的大山中,隱藏著一個懶壩大地藝術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