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當下美術教育重心在哪——Futurelab藝術與設計創新未來教育博覽會述評(四)

當下美術教育重心在哪——Futurelab藝術與設計創新未來教育博覽會述評(四)

時間: 2019-12-26 09:48:37 | 來源: 藝術中國

打開思路,用雙手與材料對話

文/淩敏

在同一個博覽會上,要把6歲以上的兒童和本科以上的專業人士吸引過來、要把大眾的好奇心和小眾的專業志趣照顧週全,那是不容易的,而這麼做的目的是要將不同類型的人對未來的暢想匯聚到“未來實驗室”這個平臺上,從而達到預期效果,這種做法在業內很少見。在上海西岸舉辦的“未來實驗室(Futurelab)藝術與設計創新未來教育”博覽會,有兩個非常大膽而又必要的創舉:一個是工作坊。在短短7天內開了28個工作坊、上了76節互動課;另一個是將中小學美術教育納入博覽會交流展示。用國際學術標桿來比對未來主人翁的狀態。做這種聯結也出人意外,難怪國內外各參與學校和機構對此抱有濃厚興趣。

對這樣的博覽會,該從哪把握它的重點呢?首先是工作坊。看看這個博覽會開辦的工作坊有哪些內容、哪些類別,這些工作坊辦在博覽會上又有什麼意義。據統計,在短短一週內博覽會開辦的工作坊有28類,內容涉及方方面面,參與者從6歲幼童到16歲少年,從大學生研究生到教師和專業人員,分佈很廣。其中來自國外名校的工作坊有19類、23位導師。這些工作坊基本上都有明確的主題、活動方式和參與者要求。相比之下,國內學校帶來的工作坊則沒有那麼多那麼細的要求。這些工作坊與相應學校與機構的展位合成一體,各自以醒目的方式佈置在西岸藝術中心的三個展場內。而各家帶來的課程和參與者要求雖不相同,但有一個共同指向,那就是“三公”意識:公共環境、公共利益、公共審美。這跟我們認知的“美術”教育和大多數人的美術觀有很大不同。

為期七天的工作坊課程密集,資訊含量很大

何以見得?要理解這一點,可以看看工作坊名目和參與者情況。據統計在23個有完整資訊的工作坊中,從6歲幼童到18歲以下少年,有9個工作坊可以參加。在四個類型的參與者中佔了近四成。這是人數最多的群體。從生活家園到環境科技、創意靈感,主題很廣。而相關課程及參與者要求如下,《創意靈感課程(6-12歲)》、《我們的家(6-16歲)》、《餐桌(6-16歲)》、《蜂巢學習(6-16歲)》、《與材料對話(6-16歲)》、《迷你的我(6-16歲)》、《可迴圈利用垃圾袋(14歲及以上)》、《杜尚和受他影響的藝術家價(有當代藝術基礎的高中生、藝術學生、藝術家,需15歲或以上)》、《製作機器人藝術(年齡9歲以上、18歲以下學員需家長陪同)》。對照這個名目,可以看出我們現在的中小學美術教育傳遞的資訊和關注面有哪些不同。

而在工作坊的四類參與者中,有一個比較重要的群體,那就是大學生和研究生。這群人佔比近四成。相關課程及參與者要求如下,《話語設計:失調和散播(設計師〈産品、HCL、圖像、服務〉和設計教育工作者,18歲以上)》、《服裝設計:公共時尚的形成(18歲以上無藝術背景)》、《使用人工智慧進行創作(18歲以上對AI藝術感興趣)》、《譜寫未來創意的設計敘事(18歲以上對AI藝術感興趣)》、《通過有趣的互動接觸歷史和文化(本科及以上學歷學生)》、《館藏作為學習和協作的催化劑(本科及以上學歷學生)》、《實踐成就研究:通過創造性的實踐産生新知識(本科及以上學歷學生)》、《關注未來:塑造世界的創作型研究項目(本科及以上學歷學生)》。一些學校之所以推出這樣的工作坊,顯然認為這是大學生和研究生踏入社會前需要掌握的技能。

在人們心裏時尚是一種姿態,不只是時裝

為大學生開設的工作坊,與少年兒童的工作坊注重社會大環境和長遠未來相比,要現實許多。為什麼要這麼做呢?這是非常有意思的現象。在工作坊的四類參與者中還有兩類,一類是為已經工作的專業人士包括中學教師開辦的,一類沒有提要求,是為大家服務的。這兩類合計佔二成。為專業人士開設的課程有,《排版:探索字體結構與設計(具備Adobe軟體基本技能的人員)》、《抽象與非線性敘事:Zine的製作(具備Adobe軟體基本技能的人員)》、《素描、雕刻、飛濺、滑動:聲音藝術教學的數字方法(對教學法和聲音感興趣的人與中學教師)》。另外《共生與協同:表演和純藝中的交互與合作(未提要求)、《書寫圖像(未提要求)》、《如何教授藝術學生創意編程(未提要求)》。這些工作坊顯然是針對社會需求安排的。

之所以不厭其煩地將這些工作坊名目和要求列出來並進行分類統計,是因為從中不僅可以看到國外藝術學校,特別是一些歷史名校對藝術、藝術教育的看法、預期和教學與科研的著力點是什麼,可以看到這些學校與社會的廣泛聯繫,更能夠由此體察他們的教研人員和學校管理團隊並不是墨守陳規的人,他們的前瞻性和對未來世界的關注,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是超前的。尤其是在重點領域,對高端人才的舉用不惜工本。比如,只培養碩士以上人材的英國皇家藝術學院,他們為6-12歲孩子開辦的《創意靈感》工作坊,推舉的導師居然是學院研究生課程高級導師和學術帶頭人。這是很有深意、很有用心的。

參加博覽會的中小學美術老師在交流展展板上簽名留念

相比之下,我們現在的藝壇上有不少“大師”,對現實漠然、對未來冷淡,喜歡耍怪,做的東西空洞蒼白,還自詡為創新突破。這除了有個人原因,也跟過往的藝術教育理念陳舊、知識面狹窄有關。尤其是有些人好像很注重歷史,喜歡向後看,在並不完整的歷史遺存中尋找出路。然而,這是出路嗎?事實上,“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也是古訓。現實生活中有那麼多波瀾壯闊的現象需要關注,反射到個人內心也會有很多感受值得內省。那種奇怪現象就像一頁舊書早晚要翻過去。這就跟本次博覽會的另一個重要看點——《上海市中小學美術教學作品交流展》以及來自中小學美術教育第一線的教師積極參與有關了。

在本屆博覽會上,三個展場呈現的幾乎都是國內外高等藝術院校的實驗性藝術與設計項目,有許多是前沿行、概念性課題。如,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的“未來一百年的飛行”等等,就是這樣。而唯獨在三個展場中,用了最大一個展位來呈現223件來自上海40所中小學校的美術教學作品。這其中大部分是由學生創作的,也有一些是在上海市美術教育教學研究基地進行教師培訓時由教師創作的。從這些作品的內容和形式看:內容方面,主要以人物畫居多,包括肖像及生活場景畫,另外還有一些靜物畫,一些想像畫,一些卡通動漫和手工作品;形式方面,主要有水粉水彩畫、版畫、水墨畫、素描、卡通連環畫、彩色泥塑等手工作品。這些來自上海市中小學生之手的參展品與其他展臺呈現的未來氣息形成巨大反差。這真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對照。

異想天用紙板來構建的未來城市的工作坊

那麼,反差在哪呢?在解析之前先聽聽參加這次博覽會的美術老師的看法。有老師反饋説,工作坊非常吸引人,涉及的體驗內容豐富,拓寬了自己的思考維度。也有人説,工作坊把藝術和自己連接起來,老師更像是在做心理引導,給出材料和導向,結果卻是千千萬萬,這種體驗很解壓。這些美術老師雖然説的是工作坊,但參照的卻是自己的教學。那麼,到底有什麼反差呢?其一是內容,從孩子們的作品看不見當下的真實。其二是形式,看不見新媒介在作品上的運用。其三是觀念,只有過去的影響看不見未來的憧憬。總體來説,目前的美術教育可能還停留在畫“術”上,基本上是技能傳授。但即便是技能教育,其核心也不在傳授技能,而在技能要表現的對象,特別是對象的形、色、神關係。而這層關係在數字與新媒體技術下,它的視覺感知與呈現已經多元化多樣化了,在很多地方已經替代了傳統技法,因此如何利用新舊媒介來理解和表現對象以及對象的形、色、神關係,這才是美術教育的關鍵。

孩子們是工作坊的主角,更是未來的主人翁

如果再做深入比較,可以發現,如上所説的三個反差最後都可以歸結為一個詞的區別,那就是美術與審美的區別。美術教育重在傳統的“術”,而審美教育不僅講“術”,更強調學生的審美體驗與創造。這次博覽會讓200多位來自上海不同類型的中小學美術老師直接聽到、看到、感受到世界一流藝術學校的校院長們和工作坊導師們的想法、看法與做法,它的啟示意義是一下子難以評估的。而誠如中小學美術教育作品展前言所見,這次展覽提供了一個契機,讓大家共同來探討,如何為孩子們創設生動情景,去涵養美感、激發創意,建立向善向美的價值觀。這是不是一個改變美術教育觀的信號?本屆“未來實驗室(Futurelab)”博覽會如果能起到這樣的作用,那麼它也就成功了。(本文作者為Futurelab藝術與設計創新未來教育博覽會主創,圖片提供:Futurelab)

相關連結:在跨界融合中尋找未來之門——Futurelab藝術與設計創新未來教育博覽會述評(一)

揭示藝術與科學的非平凡關係 ——Futurelab藝術與設計創新未來教育博覽會述評(二)

在藝術院校裏必須學什麼——Futurelab藝術與設計創新未來教育博覽會述評(三)

當下美術教育重心在哪——Futurelab藝術與設計創新未來教育博覽會述評(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