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揭示藝術與科學的非平凡關係 ——Futurelab藝術與設計創新未來教育博覽會述評(二)

揭示藝術與科學的非平凡關係 ——Futurelab藝術與設計創新未來教育博覽會述評(二)

時間: 2019-12-11 09:00:44 | 來源: 藝術中國

論壇嘉賓在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會場留影

文/淩敏

陳列和展示即有作品與文獻是大多數美術館、博物館,以及各種畫展、藝博會的主要工作。但在上海黃浦江西岸舉辦的首屆“未來實驗室(Futurelab)藝術與設計創新未來教育博覽會”沒有沿用這種模式。在由工作坊、論壇和展覽三大板塊組成的全部活動中,工作坊與論壇佔有很大比重。而博覽會的展覽呈現雖然佈滿了西岸藝術中心的三個展場,但它主要還是一種示意圖式的安排,是與“未來實驗室”相關的環境佈置,不是一件件獨立作品。因此博覽會的重點是要依託論壇和工作坊現與會者的新思想。在這樣的場合,要能激發參與者暢談自己的新發現、新想法,組織工作十分重要。為此,博覽會開設了四個論壇,其中之一是《創生與精確:藝術科學和設計之間的非平凡關係》,它由復旦大學哲學學院一起領銜舉辦,也是本次博覽會的重頭戲。

為什麼要做這樣的安排?這麼做不是將參觀者由觀眾變成了聽眾了嗎?沒錯,“未來實驗室(Futurelab)”的參觀者確實需要調整一下觀賞習慣,不僅要看展臺、看演示、聽演講,還要參與互動。即便在論壇環節也是如此。在《創生與精確:藝術科學和設計之間的非平凡關係》這一單元,觀眾見到的不只有藝術家,更主要的是來自物理、化學等自然科學界的專家以及哲學和史學界的專家。從他們跨學科的演講與展示中,可以聽到、看到與以往不一樣的概念、想法與做法,感受一種前所未有的跨學科、跨門類、跨業界、跨區域融合發展的新趨勢,這便是由工業革命以來實行的文理分割舊體制走向解構、走向統合的新浪潮。

本場論壇主席齊林斯基做主旨演講

換一個角度觀察,從參觀者的年齡構成看,年輕人的佔比很高,活躍在創新領域裏的新潮人物不少。一些年輕的新銳藝術家出於對新科技、新思潮的敏感,從各地趕來聆聽演講。大家為什麼會在繁忙的年底有這種雅興來這裡呢?因為歷史走到今天、經濟社會走到今天、科學技術走到今天,已經面臨變局,需要突破,需要有融合性思維與百科全書式的思想家、藝術家和科學家,需要有嶄新的創作與審美體驗。而在“Futurelab”博覽會,可以聽到一些不一樣的聲音,看到一些正在躁動的創想,感受那個正在形成的新浪潮與每個人的生活有關,特別是與年輕人的學習、工作、志向高度相關。這就形成了一種期待,一種好像聆聽發令槍似的期待。

齊林斯基回應嘉賓的提問

不過,對於藝術與科學融合,本次論壇到底能給大家帶來什麼?會議主席、柏林藝術大學教授齊格弗裏德·齊林斯基(Siegfried Zielinski)談了他的看法。他認為,藝術與科學的融合早在1970年代就有探索。比如對聲音、電子音樂與詩歌的研究等等,在著手這些實驗項目時,研究者非常重視藝術與科學的關係,強調資訊處理與美學的完美結合。到1990年代,德國建立了藝術與媒體學院,從藝術與技術等不同角度探討不同性質的問題,包括表演藝術、攝影、音樂、聲音、裝置等等。齊林斯基的專長是媒介考古與科技文化。在這次演講中他重點想闡述在藝術與科學這兩個不同的思維領域如何重建不平凡的關係。

魯明軍回應齊林斯基的觀點

齊林斯基認為,當我們在上海“未來實驗室”談到藝術與設計時,它指的是一種受到科技影響的理論與實踐;當我們談到科學或工程時,我們設想的概念是多元的,並對藝術和設計表現出明顯的好奇心。在他看來,西岸藝術中心推出“未來實驗室” (Future Lab),為藝術、設計與科學的對話提供了一個開放的論壇。大家的想法越多樣,就越喜歡在這個實驗室工作,越能夠在這種獨特場域中獲益。對於齊林斯基的演講,四川大學藝術學院教授魯明軍做了回應。他認為,最近這兩三年,在中國十個展覽中有一半是關於藝術與科學的。比如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都在推這類項目。包括這次博覽會,讓他大吃一驚。他感到疑惑的是,藝術與科學的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其實是藝術家到底是技術的生産者還是技術的用戶而已?當藝術家像技術人員那樣作為生産者時,從藝術角度講,到底是解放了呢?還是又陷入了一個新牢籠?問題很尖銳。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藝術部主任莫妮卡·貝洛談藝術與科學的融合

對此,西班牙藝術史學者莫妮卡·貝洛(Monica Bello)根據自己在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工作經歷談了自己的看法。莫妮卡·貝洛認為,科學是一種研究領域,需要聆聽其他領域、其他方面的反饋。藝術和科學的結合有各種各樣的形式。在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藝術也是核子研究工作的一部分。儘管這個研究中心探究的是宇宙開始時是什麼樣子,並致力於尋找宇宙中的基本粒子,但推動藝術家與物理學家的對話也是他們的工作。該中心從2011年開始就有了藝術項目。作為該中心藝術部主任她主要負責藝術家的駐地與項目委派。她長期關注新興文化現象,致力於藝術與科學的跨界行動,以促進藝術家與物理學家、工程師的合作。在她看來,目前人們對跨學科的混合領域有濃厚興趣。從科學家實驗室到藝術家工作坊,藝術與科學之間的互動正在重新組合。在這次演講中,她還談到了跨國協作問題,以及藝術與科學的對話如何演變發展,這對開拓新的研究領域意義非凡。

秘魯跨界策展人何塞·卡洛斯·瑪麗亞特吉回應大家提問

而來自秘魯的何塞·卡洛斯·瑪麗亞特吉(Jose-Carlos Mariategui)是一位作家、策展人、企業家。他擁有秘魯一所大學應用數學學士學位和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資訊系統與創新專業的碩士與博士學位。他是ATA(Alta Tecnologia Andina )項目創始人,該項目致力於拉丁美洲的創造力、技術與創新。他也是秘魯獨立200週年慶典顧問委員會成員、英國人工智慧和社會顧問委員會成員。在這次演講中他介紹了過去五十年拉丁美洲與其他地區在藝術、科學和技術方面的交流狀況。在他看來在特定背景下確定這些交流並不能證明它們具有更廣泛的影響力和創造力。創造力是通過不同的藝術與科學實踐而産生的。為表示對上海的敬意,他還介紹了何塞·卡洛斯·馬丁納特(Jose Carlos Martinat)為第九屆上海雙年展所做的項目。

來自德國的羅德里戈·佩雷斯·加西亞(Rodrigo Perez-Garcia)是馬克斯·普朗克膠體和界面研究所成員。他擁有化學博士學位和理論化學與計算模型碩士學位。這次演講,他重點介紹了由馬克斯·普朗克學會策劃和協調的藝術家駐地項目——“美學合成:藝術與科學的知識鏈(KLAS)”。這是他與合作夥伴卡特琳娜·貝南卡薩(Caterina Benincasa)攜手推動的藝術與科學跨界互動項目。通過在不同地區、不同領域實施多學科活動,催化一個地方的在地現實與全球文化的聯繫。羅德里戈對藝術和科學的交匯點特別感興趣。尤其在奈米技術、界面現象、迴圈、音樂、藝術、文學等方面,他喜歡用科學方法來探究並付諸實踐。他的合作夥伴卡特琳娜·貝南卡薩擁有物理學和哲學學位,曾主修美學和當代藝術理論、科學史和世界遺産研究。她對於藝術和科學實踐、認識論和美學的結合、藝術研究和社會參與等問題都有涉略。而藝術與科學知識鏈(KLAS)項目意在打破學科壁壘,讓大家共同分享富有遠見的智慧。

蓬皮杜藝術中心新媒體館藏部主任發表演講

伊裏尼·米雷娜·帕巴迪米特裏歐(Irini Mirena Papadimitriou)是曼徹斯特創新實驗室與藝術組織Future Everything的創意總監,她曾任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V&A)數字項目經理。她也是沃特曼斯新媒體藝術項目負責人,創客大會(Maker Assembly)聯合創始人,人工智慧與生活藝術、ACM Siggraph(數字藝術領域終身成就獎)評委。在這次演講會上,她談到了人工智慧與藝術在機器決策中的作用。在她看來,該組織可以通過一個移動開放的平臺,與藝術家、學術機構、利益相關者和政策制定者合作,促進相互間的對話交流。這其中有一個重點是探討人工智慧與藝術遭遇的挑戰。藝術家們能否提供一種詩意的方式來展示人工智慧的影響,將面臨一系列技術與社會問題。

而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向帆副教授則從數據技術的角度,對可視化回溯、動態媒體設計與數字視覺化設計等問題進行了闡述。向帆曾在美國帕森斯設計學院出任過人工智慧訪問教授,在日本多摩美術大學做過研究員。本次演講,通過幾個項目展示了如何利用數據進行可視化回溯歷史、解讀歷史的實驗。 其中關於全國美展的數據挖掘和可視化解析結果放到網上後已有上百萬人點閱。尤其是對獲獎作品的數據分析,引發藝術批評界人士的不同反應。

演講者與回應者不時碰出思想火花

在“未來實驗室(Futurelab)”這個平臺上舉辦的本屆論壇,討論的議題面廣點多、資訊量大。其中談到的不少藝術與科學融合項目都是正在進行中的實驗項目,有些想法和做法還在試探中,這給與會者不少啟發,也成為本次博覽會最引人回味的亮點。(本文作者為Futurelab藝術與設計創新未來教育博覽會主創,圖片提供:Futurelab)

延伸閱讀:在跨界融合中尋找未來之門——Futurelab藝術與設計創新未來教育博覽會述評(一)

揭示藝術與科學的非平凡關係 ——Futurelab藝術與設計創新未來教育博覽會述評(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