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心理訪談

他曾創立國內第一條24小時心理援助熱線 專訪費立鵬

發佈時間:2024-10-09 10:25:37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袁全 有之炘

“我迷上了中國,所以在離開時就知道自己還會回來。”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危機干預研究室主任、上海交通大學教授費立鵬(Phillips Michael Robert)説。

這位在中國定居了39年的加拿大籍醫生,見證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的發展與變遷。他在精神衛生領域深耕自殺研究,2012年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這是中國政府頒發給國際專家的最高榮譽。在10月10日世界精神衛生日來臨之際,他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對一些精神障礙患者及時進行專業的心理干預這件事,他還會繼續做下去。

1976年,作為留學生的費立鵬第一次踏上中國的土地,在北京語言學院和南京大學學習了兩年漢語。20世紀70年代,中國已然開始重視公共衛生,壽命增長速度遠超其他國家,但心理健康服務仍然有限,只有大城市零星分散著幾家服務中心。對於廣袤的農村地區來説,心理健康還是一個未曾開拓的領域。

依靠赤腳醫生改善農村公共衛生的“中國模式”,讓一心想在發展中國家工作的費立鵬迷上了中國。在他看來,這是值得其他國家學習的寶貴經驗。而中國尚待發展的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則讓他看到了在自己所熱愛的公共精神衛生領域做出貢獻的機會。

1978年,他前往美國專攻精神病學。7年後,他以訪問學者的身份回到中國,從此再未離開。

與中國闊別已久,本就不擅長語言學習的費立鵬重新拾起“大部分已經還給老師”的中文,又經過了兩年的練習,終於可以離開肢體語言的輔助,在電話中與人流利地交談。

語言和國籍並未阻礙費立鵬讀懂中國患者的心,人們總是很樂意向這位異國長相的年輕醫生傾訴。“我不需要完美的語言來理解他們身上發生了什麼。雖然我不能逐字聽懂他們説的話,但我可以讀懂他們的情緒。”

而在給中國學生上課時,1個小時的課程,費立鵬至少需要準備3個小時。在黑板上寫中文板書也時常遇到問題,但他的學生們仍然對課程內容表現出了極高的熱情。對他們來説,費立鵬所帶來的是從其他任何渠道都無法獲取的新知——從他們眼中,費立鵬看到了中國民眾對於心理健康知識的渴望。

早在2002年,費立鵬在北京回龍觀醫院創設了國內第一條7*24小時開放的免費心理援助熱線。2006年,在世界衛生組織協調下,他建立了全球第三個世界衛生組織自殺預防研究與培訓合作中心。

費立鵬建議,在心理健康救助領域,仍有待各方聯動,在全國範圍內整合成一張網路,讓求助者能在第一時間得到專業的積極的心理救助。(經濟參考報 記者 袁全 有之炘 實習記者曹若昕 圖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