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行業資訊

促進心理學跨國合作!首屆中德心理文化學術論壇舉行

發佈時間:2024-10-08 10:04:45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陳亮

9月30日,由廣州市心理學會、廣州市心理學會精神分析專委會、梅寧哲(廣州)心理諮詢中心主辦的第一屆中德心理文化交流論壇在廣州舉行,中國、德國專家分享了各自在心理創傷治療領域最新的實踐與研究成果。活動旨在賡續中德心理文化交流的優良傳統,開拓我國本土心理治療的美好前景。

德國駐廣州領事館文化處Emma Jacobs,德國著名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師、法蘭克福創傷處理與繼續教育研究所所長Mrianne Rauwald,廣州大學教育學院楊文登教授,國際團體分析以及進程協會IAGP會員、暨南大學教授張將星,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鄭璇等專家,以及全國各地的心理治療師、心理諮詢師70余人參會。會議由本屆論壇主席、廣東資深心理專家、梅寧哲心理中心主任宗建飛主持。

宗建飛介紹,中德心理文化的交流源遠流長、歷久彌新,推動著我國心理治療行業的發展。以Margarete Haass Wiesegart女士為翹楚的一批德國心理學家,多年來致力於培養中國心理治療師,在我國心理治療史上留下重要一筆。宗建飛提到,心理治療領域重視個體情感和內心體驗,心理治療師們面對病人的痛苦與絕望時的勇氣、陪伴、堅持尤為重要。

在報告中,宗建飛以《創傷與轉化》為題,以真實案例講述了在經過數次的動力學治療後,他通過非語言的治療方式,尊重患者心理防線與其建立信任的新嘗試。

楊文登強調了中德心理治療師培訓項目對中國心理治療業的重要影響。他表示,如今27年過去了,中德班所培養的治療師已經成為了我國行業佼佼者。

張將星認為,要從時間、空間、人際三個維度理解人類心理創傷的起源、重男輕女文化對心理創傷的影響,並探索對創傷的文化修複路徑。她歸納了心理創傷在諮詢室裏的常見形態,即原生家庭中被虐待、被忽視和被溺愛,以及在團體中的被排斥、被邊緣化和被“非”人中心化——如病人、工具人現象。

“在心理諮詢領域,無論諮詢師是男性還是女性,都不可避免地受到自身及來訪者文化背景的影響,這可能導致共情不足或過度共情。”張將星剖析了諮詢師所面臨重男輕女文化的挑戰與困境,並提出在諮詢室內需要幫助來訪者體驗到文化的生命力,在團體中受傷、也在團體中療愈。

中國心理學會註冊督導師、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團體輔導與治療專委會委員朱宏博對團體精神分析療效因子的理論進行了介紹,深入剖析了團體精神分析對修復創傷的療效因子及其在實踐中的應用。

德方專家Rauwald博士從事創傷治療臨床及研究工作已有四十多年,現場進行了主題為《創傷與復原》的講座,從心理動力學的視角解讀創傷。她分享了創傷研究在德國的發展歷史,以及創傷的定義、影響、心理生物學、處理等方面情況。她介紹的創傷相關的生理基礎,對很多非醫學背景的心理諮詢師而言較少接觸,對心理治療、心理諮詢臨床工作具有實踐指導意義。她還介紹了“治療目標金字塔”,認為很多時候心理工作要在“穩定化”這個目標層面進行,工作的重心是增強患者/來訪者在當下生活的穩定性。(羊城晚報 記者陳亮 實習生王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