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心理百科

心理百科|如何逃離“想躺著但又焦慮”的狀態?

發佈時間:2024-09-27 15:44:08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山田知生

每天忙碌,卻總覺得效率不高;好不容易到了休息時間,卻依然感到緊張,無法真正放鬆……這種狀況在當下職場中已變得非常普遍。

美國心理學協會在2023年的一項調查顯示,超過57%的員工在工作時難以保持專注;據另一份《蓋洛普》調查報告,有超過60%的員工表示經常感到工作壓力過大,導致休息品質下降,越休息越疲勞。

大多數職場人之所以在休息時依然感到焦慮,主要是因為我們的身心一直被困在“戰鬥模式”中,這是一個被無形壓力和持續高負荷驅動的惡性迴圈——下班後依然被工作、壓力、KPI等因素侵擾,大腦一直處於警覺狀態,無法真正放鬆,第二天反而會更累……

那麼,是否有辦法打破這個迴圈呢?《最強身心》中指出,人的身體和大腦中有兩套系統,分別是“戰鬥模式”和“休息模式”。這兩種模式分別由兩種激素所主導——血清素和多巴胺。血清素是大腦的“幸福激素”,它幫助我們調節情緒、緩解壓力、並提高睡眠品質;而多巴胺則是驅動我們追求成就和獎勵的“動力激素”,它讓我們在面對挑戰時感到興奮和充滿活力。

這兩種激素的平衡決定了我們是保持專注和高效,還是陷入焦慮和疲倦。如果血清素不足,意味著“休息模式”無法有效開啟,我們可能會陷入一種“想躺著但又焦慮”的狀態。

為了打破這個迴圈,我們可以採取一些簡單但有效的行動來調節體內激素的分泌。

研究表明,陽光、運動和與親人或寵物互動等健康行為,能夠顯著提高血清素的分泌。例如,早晨適當接觸陽光,可以通過視覺神經刺激大腦産生更多的血清素,從而提升白天的專注力和幸福感;與此同時,血清素還會促進褪黑素的生成,使你在夜間更容易進入深度睡眠。

當你突然感到緊張,就花一分鐘來3次生理性嘆氣吧,緩慢地吸氣兩次,呼氣一次,重復兩到三次,就能通過讓心跳和呼吸迅速産生共鳴,平復呼吸,緩解不安的心情。

簡而言之,血清素相當於我們的“剎車”,它幫助我們冷靜、恢復和休息;而多巴胺則像“油門”,激勵我們前行、追求更高的成就。認真閱讀這本書,你可以從飲食、睡眠、呼吸、體態、思維方面掌握對抗疲勞、保持精力的方法,掌控這兩種激素的節奏,你就能夠更靈活地在工作和休息中切換,實現真正的身心平衡。

我們的身體原本就具備維持穩態的功能。在心率、體溫、血糖值、血氧值、動脈血壓等身體維持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因外部壓力面臨崩潰的時候,身體會自行調節,用生理作用讓瀕臨崩潰的身體功能恢復原狀、維持穩態。正因這一功能的存在,我們的身體才得以保持穩定的生物節律,保持健康。

另外,我們的身體還具備因外部壓力而變化的功能,被稱為“穩態應變”。例如,一開始舉不起啞鈴的人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健身後,也能舉起來了;或者剛開始連2千米都跑不完的人,在習慣了慢跑後能輕鬆跑完5千米。人體之所以能這樣習慣外部壓力,隨之提升體力和耐力,都是因為穩態應變的存在。

需要注意的是,穩態應變的重點在於“循序漸進”,要是突然施加巨大的壓力,身心都會難以承受,典型的例子就是從來不運動的人突然開始健身很容易受傷。這也為生活在現代社會的我們提供了啟示。

現代社會瞬息萬變、節奏極快,身處這種外部壓力不斷增加的環境中,我們先要有足夠強的意志力,然後通過學習科學知識,循序漸進地提升自己的抗壓能力。([日]山田知生著,李雨潺譯,湛廬文化 |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