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原創

謹防“禁果效應”!家長如何有效干預手機成癮?

發佈時間:2024-09-29 08:30:00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肖宏育

近期一位母親帶14歲的小男孩來門診諮詢,小男孩在一旁很認真地玩著手機,全程都不看我一眼,母親則表現得很焦慮,一臉愁容,説道“我的孩子整天沉迷于玩手機,喊他做作業、吃飯,都是喊了好多遍,都是哦、嗯應付兩聲,然後繼續玩手機。我採取了好多措施,比如摔手機、斷網,甚至安監控,但是孩子對手機的興趣絲毫未減,反而愈演愈烈,採用絕食、不上學等方式來威脅我。昨天被學校叫家長,老師説他上課注意力不能集中,打瞌睡。最近一次考試成績下降很多。我很著急,我的孩子是不是有問題,我該怎麼辦?”

近年來,伴隨著網際網路的逐漸普及和智慧手機的迅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兒童青少年産生了手機成癮的問題,對他們的日常學習生活造成了很大影響。

什麼叫手機成癮?

手機成癮是網路成癮的亞類,具體是指在使用智慧手機中,會失去對手機的控制,從而對手機的各種功能産生心理依賴,對手機過分關注,在不能使用手機的時候,個體會出現焦躁不安的負面情緒。

如何有效干預手機成癮?

一、多與孩子溝通。

首先找到原因,為什麼孩子喜歡玩手機?是學習壓力過大,是社交能力弱被孤立,還是與同學發生矛盾,或是覺得太無聊了等等。家長可以從這些方面著手了解孩子沉迷于手機的真實原因,需要關注孩子的真實情感需求,多與孩子進行溝通。青春期正是樹立價值觀和人生觀的關鍵時刻,也是孩子煩惱和困惑最多的時候,因此需要家長正確引導和耐心溝通。

二、培養興趣愛好。

家長應多鼓勵孩子參加一些有益的活動,培養一些興趣愛好。男孩可以鼓勵打籃球、踢足球、唱歌等,女孩可以鼓勵彈鋼琴、跳舞、書法、繪畫等等,分散自身對手機的注意力,對孩子的健康成長也是有百益而無一害的。

三、合理安排時間

合理安排玩手機的時間,而不是一味的禁止玩手機。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做“禁果效應”,意思是:越是禁止的東西,人們越是好奇;越是得不到的東西,就越想得到。你越是禁止玩手機,手機越是會引發孩子更大的興趣和關注,他們會千方百計地把手機搞到手,爭分奪秒地玩,對手機的渴望也更深。我們可以把它當做一種獎勵機制,比如考試進步了,可獎勵玩半小時,比賽得獎了,可獎勵玩1小時等等。做好時間督促就行。

四、採用心理干預。

認知行為療法是心理社會干預方式的一種,通過對孩子産生的心理和行為問題認知進行修正、重建,然後在行為糾正的同時對正確認知進行鞏固,最後通過上述過程的效應相互作用産生效果,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認知重塑主要是改變手機成癮者的想法,重新定義孩子的消極思想,幫助孩子認識到他們正在通過使用手機網路來逃避現實生活中的情況或感覺,讓他們認識到自身行為的不合理性和可改變性,以改變孩子類似于過度概括、選擇性抽象、個性化等與手機成癮相關的不良認知。

五、規律藥物治療。

如果孩子因為手機成癮問題導致情緒變化,比如焦慮、抑鬱、煩躁、失眠,甚至有自傷自殺行為等消極問題時,應及時到專業醫院專業科室就診,尋求專業醫生幫助,在醫生的指導下合理用藥,積極干預,幫助孩子早日回歸校園生活。

總而言之,孩子手機成癮是各種內因、外因交織起來所呈現的現象,家長要結合個體、家庭、社會等各方面的有效力量,幫助孩子脫離手機網癮,早日回歸正常學習和生活。

作者:肖宏育 武漢鋼鐵(集團)公司第二職工醫院 主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