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觀察:“文字討好”,是禮貌還是過度社交
發佈時間:2024-01-09 08:35:00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余冰玥等劉熙已經在微信對話方塊糾結了整整5分鐘,還沒發出去一條資訊。她準備向一位剛認識的師姐尋求幫助,卻擔心過於唐突引發對方不快。
在反覆打字再刪除後,她在原本一句話就可以説完的句子裏,加入了3個“~”委婉語氣、兩個emoji符號表示“可憐”,還在結尾加了3朵玫瑰花和3個感嘆號強調感謝。按下發送鍵後,劉熙長舒了一口氣,又開始焦慮對方的反饋。
線上聊天時字斟句酌地修改聊天詞彙,把“好的”改為“好嘟”“好噠”,把“哈哈”增強為一連串的“哈哈哈哈哈”,在句尾加上“~”等符號……這些劉熙習慣的“日常操作”,在網上被稱為“文字討好症”。這個概念最早産生於脫口秀演員楊蒙恩發佈的一條動態,一度引發許多人的共鳴。有人表示“打工人被迫討好”“如此社交內卷真扎心”,也有人表示不解:“這是我用來表達禮貌和真誠的方式,怎麼就成了討好?”
“文字討好”,究竟是禮貌還是過度社交?面對線上社交,什麼才是合適的社交姿態?
為什麼我們會使用“文字討好”
陳軒在一家時尚雜誌社實習,他曾遇到一位博士來應聘,平日裏線上對話兩人都相互尊重。後來對方某次突然對陳軒説“你可得好好幫我”,這一語氣讓陳軒覺得不是很禮貌:“如果改成‘你可不可以幫我’,聽起來像求助,而不是命令。”
在陳軒看來,文字的語氣可能會産生模糊性,需要語氣詞和表情包來表達更多更清晰的情感和意圖。“我覺得文字討好是有必要的,單純的文字有一定缺陷,需要在文本設置上更帶有情緒一點,這是網際網路語境下一種新的正常的交往方式。”
“網際網路本質是一個虛擬世界,面對面交流能直觀地感受到對方表達的意思。但在一個虛擬世界,你是見不到他的,你也很難通過文字來揣測一個人的情緒。這種情況下,帶有賣萌語氣的詞彙聽起來能讓人更直觀地感受到你的情緒,讓文字不那麼負面或者消極。”武漢大學大三學生李木雨認為。
“我覺得‘文字討好’不一定是討好,比較禮貌地讓對方感到舒適。為人多考慮一點,並不是討好,而是教養的體現。”李木雨説。例如,線上請教老師問題時,為了給老師留下好印象,他就會發送一些很有禮貌的話。學生會的同學想借用自己的設備參加攝影比賽,就會用上“麻煩你了”這類的詞語。“但我覺得是正常的行為,大家不知不覺地都在這麼做”。
在武漢大學發展與教育心理研究所副教授陳武看來,在對話中加入語氣詞或者表情包,更多是一種考慮對方感受的表達方式,所以把它稱為“文字討好”,但從實質上來説,沒有到所謂的“討好”這一程度。
大家對於這一類“討好體”的普遍使用,主要有兩個原因,首先是“利他動機”。
“有時候人們會遇到所謂的‘不討好’,比如回一個簡單的‘好’。當他人向我們這樣表達時,可能會帶來不友好或不舒服的感覺,因此很多年輕人希望在自己表達時盡可能禮貌,是一種親和與利他的動機,儘量不給他人帶來傷害。”
其次,這也是一種社會性成長。陳武發現,有的年輕人線上下見面時可能很“i人”(性格內向),不知道如何與他人表達,而線上上溝通時,可以通過活潑親近的文字內容拉近社交距離,和線下交流形成一種互補。
“心理學教授艾伯特·麥拉賓曾提出一組數據,資訊的傳遞等於7%言語內容+38%語音語調+55%的肢體語言。線上交流只有文字,對於人的心理加工來説,文字有點兒冷冰冰。”陳武指出,文字只能佔據表達的7%左右,大部分是來自於非文字資訊,比如手勢、表情,這是人際溝通交往中的基本規律。同樣一段文字如果不加語氣詞和表情,很容易出現一些誤會和矛盾。“文字+表情總體來説能包含更多社會性資訊,能彌補文字交往的不足。因此用表情來豐富文字,本身是積極的。”
“討好體”是禮貌還是內耗
在陳軒看來,文字討好在傳達友好的同時,也會讓溝通效率更低。本來一兩句話可以解決的事情,現在要先説,“您好麻煩可以問問您有時間嗎”,再加上emoji表情。有時候還要考慮對方的態度,糾結要不要這樣説。
“實習時,最開始總監有什麼事情就給我打兩三分鐘的電話,我覺得發個消息不就行了。”但後來陳軒逐漸明白,打電話可能兩三分鐘就能説完,並且能得到即時回復,文字聊天會耗費打文本、理解、回復的時間。“所以現在高層領導都喜歡線下會議面對面説,或者打電話。”
陳軒認為,人們越來越習慣“討好體”,是因為不想被孤立,這是人作為社會性動物的本能。因為大家都那麼説,你不這樣就會顯得不禮貌。但對於社會來説,這是一種壓力。“上大學這麼久,我一聲寶寶都叫不出來”,陳軒調侃,自己無法很自然地叫出這些看上去很親昵的稱呼。“現在我偶爾也會‘文字討好’一下,但我只會發一個開心的表情包,不會説那麼複雜。”
就讀于外語系的大三學生程紫認為,當代社會越來越注重情緒價值,“文字討好”的好處是確實能照顧別人的情緒價值,但溝通的成本也會隨之更高,容易陷入一種無限度的“語言剝削”。“有一天,可能光叫‘學長學姐’不夠了,開始喊‘師哥師姐’,再後來你開始喊‘寶子’,那你就會陷入一種無限的謹慎當中。這種剝削非常隱形,但也是存在的。”
這樣的表達也並沒有讓關係變得更好。程紫回憶,有同學想邀請他在晚會一起唱歌,就發資訊“寶子,缺了一個人,你能不能來”。“但其實我跟他沒有感情,一開始就叫我寶子,我就會覺得不熟悉的人這樣説話很奇怪。”
什麼是“討好”?陳武指出,大眾意義上“討好”這一概唸有幾個特點,首先是“我很自卑,我要來討好你”。比如面對領導和地位比自己高的人,人們常常會因為低自尊,改變自己的慣常模式,去迎合、滿足對方,讓對方高興。其次是“讓別人好,自己不好”,比如委屈自己。
“我們所説的‘文字討好’,很多時候不是處於這種情況,人們不一定是出於低自尊狀態,更多是‘信手拈來’。”在陳武看來,“文字討好”這一概念是對某類表達方式的總結。當然,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這類表達一方面能增加親切感和畫面感,讓交流溝通更輕鬆順暢,同時也存在消極的一面。
“‘討好’這一概念本身帶有消極的含義。有時候人們會覺得這一類交流過於熱情,可能成為一種負擔,猜測別人的想法本身也會增加對自我的消耗。”陳武表示,如果每次都因為發消息想半天、糾結自己用什麼表情,可能會消耗自己。“社交表達更多需要追求一種平衡,你好我也好。”
什麼是合適的社交姿態
社交文字表達如何才能“你好我也好”?
線上上社交中,程紫期待更多理性直接的交流。“比如讓人幫忙時,我會提供一些更詳細的東西,列好時間、地點、任務量、報酬。我覺得這樣能用一種理性的方式告訴你,我現在想要你幹什麼,大概會花多少時間,同時引導對方也如此。”
劉熙認為,自己在聊天時加可愛表情包,讓對方舒服的時候自己也很開心。“用我習慣的方式交流,同時也讓他人覺得被真誠對待,減少不必要的誤解,這不是雙贏嗎?”
在陳武看來,社交表達方式沒有絕對的對錯之分。人與人之間差異很大,有些人可能喜歡熱情一點,有些人就喜歡簡單一點。“我覺得不要想太多,最好是自己覺得怎麼舒服就怎麼來。”
陳武認為,人際互動也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當別人總是對你很熱情,你可能也會覺得,只回一個“好”有點敷衍;如果別人對你很冷漠,你也會覺得這種模式不舒服,從而自己做出調整。
“首先是做自己,其次是用自己最適合的方式交流,不用去揣測別人的動機是什麼,尤其是從負面的角度去揣測,更不要隨意給他人貼標簽。”陳武説,人與人是有差異的,自己和別人不一樣很正常的。很多人喜歡以自己舒服的方式去要求別人,但這很容易讓別人和自己受傷。“不要去控制別人,如果別人跟你不一樣,我們也不要去想太多。和而不同,這是人際交往中很重要的一點。”
除此之外,要在做自己的過程中動態調整。想用表情包就用表情包,想簡單回答就簡單回答,如果真的很擔心自己説話被誤解,還可以選擇打電話。“在溝通中,如果一條路走得很累,就換一條路走。”
“凡事都是一個度。社交中,讓別人好,自己不好,會導致內耗;自己好,別人不好,溝通也進行不下去。別人好+自己好,才能尋找到一種平衡,社交才能行穩致遠。”陳武説。
(應受訪者要求,除陳武外均為化名 中國青年報 見習記者余冰玥 實習生張渝翎 記者沈傑群 )
年輕人社交趨勢:交“零糖”朋友 尋“嗎嘍”減壓2024-01-10
親密關係 | 有一種在乎 其實是忽視與恐懼2024-01-09
熱點觀察:“文字討好”,是禮貌還是過度社交2024-01-09
雲南出臺全面加強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實施方案2024-01-08
心理公開課丨情緒要穩定,先要被“看見”2024-01-08
加大中醫心理健康問題基礎性研究 推動中醫心理學創新性發展2024-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