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最新報道

世界説 | 應對心理健康,英國人“過度診斷”

發佈時間:2023-12-12 11:27:35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任重

英國《經濟學人》12月7日文章,原題:如何停止對心理健康的過度醫療  作為一個以沉悶著稱的國家,英國在心理健康問題上非常開放。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得到從威爾士王妃到反對黨領袖斯塔默等人的大力支援,僱主也都宣傳身體與心理健康的必要性。英國人曾經被教育要隱藏情感,現在他們被鼓勵去積極地尋求支援。

許多富裕國家都在艱難應對日益嚴峻的心理健康問題,但是英國的數字尤其令人震驚。在2021-2022年間,約有450萬英國人尋求過心理健康服務,5年內增加了近100萬。過去10年,沒有任何一個歐洲國家的抗抑鬱藥物使用數量有如此大的增長。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NHS)2023年的一項調查發現,英國8至16歲青少年中,有1/5可能患有精神障礙,高於2017年的1/8;17至19歲的青少年中,這一比例從1/10上升到1/4;2019年至2023年間,因精神健康狀況而失業的人數增加了1/3。

人們不覺得他們必須把心理問題藏起來,這是好事,因為精神疾病的痛苦是實實在在的,對心理健康的重視也減少了對相關疾病的污名化。但這種認知同樣也造成了損害,導致一些人將對生活困境的正常反應與精神健康障礙混為一談。特殊治療會刺激人們去尋求更多的診斷,並將問題不必要地醫學化。首先,心理健康已經成為一個無所不包的術語,聲稱自己患有精神障礙的人所佔的比例就是一個危險信號。大約57%的大學生聲稱自己有心理健康問題;2021-2022年,超過3/4的學齡兒童父母就孩子心理健康問題尋求過幫助或建議。在調查中,越來越多的英國人將悲傷和壓力定義為精神疾病,這重新界定了對疾病的理解。

人們有一些其他動機把痛苦稱為一種精神障礙。2022年,英國學校裏超過1/4的16歲和18歲學生因精神健康問題在正式考試中獲得了額外時長。如果出具精神健康問題證明,還可以獲得福利金。該證明甚至不需要來自NHS的醫生,許多私人診所隨時可以提供。公司也更願意給員工的壓力貼上一種疾病標簽,而不是承認該狀況是其工作條件惡劣的後果。英格蘭最貧困人口中抑鬱症的確診率最高,但政府可能更傾向於開具抗抑鬱藥,而不是努力解決貧困問題。

思考英國對待心理健康的方式需要一些改變,因為過度診斷傷害最大的反而是那些真正最需要幫助的人。英國應該把更多的錢花在研究上,這樣個人才能得到適當的治療。如今精神疾病花費了英國9%的衛生預算,但只佔醫學研究經費的6%。精神疾病的社會原因也應該得到更多關注。今年早些時候,英國政府擱置了一項雄心勃勃的研究計劃,該計劃旨在研究精神障礙的潛在背景,比如貧困和孤獨。現在該計劃應該重新啟動,把更多時間和精力用於那些最需要幫助的人。

最重要的是,英國要避免對輕度痛苦的大規模醫療化。所有的痛苦都應該認真對待,但診斷並不總是符合所有人的最佳利益。英國對心理健康問題確實越來越有同情心了,但同時也需要變得更加深思熟慮。(環球網 任重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