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熱點觀察

關注中小學心理教師成長:工作被邊緣 待遇難保障

發佈時間:2023-12-04 08:57:10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鄭明鴻等

中小學心理教師,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軍,在青少年心理問題防治中扮演重要角色。然而,半月談記者在多地調查發現,這一群體在學校面臨尷尬處境:“學校看重的就是成績,我們這個學科又不考試,自然會被邊緣化”“沒出事時幾乎隱形,出了事又會被推到風口浪尖”……

兼職多,專業成長難

在重慶市萬盛經開區,專職中小學心理教師不足10人;雲南德宏州今年7月公佈的數據顯示,該州共有18所中小學配備了專職心理教師,佔全州中小學總數的6.06%;截至2022年10月,貴州省共有中小學心理教師10664人,其中專職教師814人,佔比7.63%……

各地公佈的數據顯示,兼職心理教師是當前中小學心理教師隊伍的主力軍,一名心理教師負責數千名學生的現象並不鮮見。部分受訪對象指出,由於缺乏專業知識和技能,兼職心理教師開展的相關活動品質不高、作用不大。

多名心理教師反映,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引起重視,他們需要不斷學習,更新專業知識,才能做好本職工作。目前相關單位組織的培訓數量不少,但普遍缺乏針對性,對他們提升專業能力難有幫助。接受半月談記者採訪的10多名中小學心理教師反映,自費參加各種專業技能培訓的不在少數。

“我以前花了近5萬元參加各種培訓,後來因為家庭因素和生活壓力沒再繼續,現在只能買點書讀,或者看看視頻,效果和參加培訓相去甚遠,但沒有辦法。”貴陽某中學心理教師説。

缺乏督導是心理教師實現專業成長面臨的另一大困難。綠蘿心數總裁王勉介紹,督導是指經驗更豐富的心理諮詢師對經驗相對不足的心理諮詢師的一種干預,可以幫助他們對個人能力做出客觀評價,同時學習新的技巧和知識。“我們在工作中會接觸到大量負面情緒,久而久之會産生職業倦怠,甚至是心理疾病,督導可以幫我們辨別和應對這些消極內容。”一名心理教師説。

半月談記者採訪了解到,有的心理教師會進行朋輩督導,或者向家人傾訴,但效果比較有限。還有的心理教師會自費在網上購買督導服務,每次幾百元至千余元不等。“大概每做10次心理諮詢就要接受1次督導,但費用太高了,很多心理教師因此不願意做心理諮詢。”貴州一名心理教師説。

工作被邊緣,待遇難保障

受訪專家和基層心理教師指出,在部分中小學,“重視學生心理健康”並未落到實處,心理老師、心理教育被邊緣化的現象依然存在。

四川一名高中心理教師反映,該校前幾年開始在高一年級開設心理健康課,但去年高一年級的領導沒有讓他們開課,“他説班主任也能做心理健康教育,不需要專門開課”。

近年來,國家對學生心理健康工作非常重視。教育部曾發文規定,心理教師享受班主任同等待遇。半月談記者採訪發現,該規定目前“基本未能實現”,心理教師在評職稱和收入待遇等方面,較班主任和其他科任老師,明顯處於劣勢。

多名心理教師介紹,他們曾拿著相關文件諮詢過學校領導,但均無果,“我們做的事情很多、很雜,但心理課沒有考試,工作成果得不到體現”。山西某中學心理教師小樺説,部分心理教師因此工作積極性不高,難免會影響到工作品質。

西南大學心理學部黨委書記黃澤文介紹,他們跟蹤畢業生的就業情況發現,心理教師在晉陞方面遠遠難於其他學科教師,收入和付出不匹配。

一位心理教師無奈地説,沒出事時他們幾乎隱形,出了事又會被推到風口浪尖。

讓心理教師幹得好留得下

受訪者普遍認為,面對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多發、頻發和低齡化的現狀,應綜合施策加強中小學心理教師隊伍建設,為他們創造良好的履職條件。

首先,加快補齊專業師資欠賬,提升教師隊伍心理素養。一線心理教師説,師資短缺是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面臨的首要困難,要加強中小學心理教師的配備,並保障他們可以專職專幹。山西省人大代表、社會心理工作者梁鐵靈等人建議,還要加強對其他學科教師的心理素養培訓,培養一支懂專業知識、會心理輔導、掌握初期干預技巧的教師隊伍。

其次,完善心理教師培訓和督導機制。受訪專家和基層心理教師指出,相關部門要提高心理教師培訓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並常態化開展心理教師集中教研活動。“每個版塊內容只講半天,我們不可能學到東西,還不如一次培訓只學一個版塊內容,效果會更好。”貴州某心理教師説,“真正有收穫的都是自己花錢參加的培訓。”

第三,破除考核、待遇、職稱瓶頸,為心理教師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多名受訪對象表示,要實現“心理教師享受班主任同等待遇”這一規定,必須要有發改、財政和人社部門的政策支援,僅靠教育部門的文件沒法實現,建議多部門共同制定工作方案,促進“心理教師享受班主任同等待遇”相關政策落地實施。

此外,教育部門還要出臺詳細的心理教師應具備的能力標準和資質,指導學校建立完整的心理健康監測評估體系。同時,學校要制定有針對性的績效考核方案,提高心理教師的待遇。(半月談 記者 鄭明鴻 柯高陽 張子琪 李紫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