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熱點觀察

“養育倦怠”受關注 消極養育有損兒童心理健康

發佈時間:2023-09-22 11:00:22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陳斌斌

孩子是父母幸福感的重要來源。同時,孩子也可能是令一些父母疲憊的源頭。

養育倦怠是近年來學術界越來越關注的一個新現象,這是父母長期處於育兒壓力和支援性資源失衡下産生的一種負面心理狀態。研究發現,養育倦怠是一種極度緊張和痛苦的狀態,它的痛苦程度有時候甚至超過有慢性疾病的人和暴力受害者,更糟糕的是,長期處於養育倦怠中的父母也會導致孩子的心理健康出現問題——

每位新手家長都曾經有這樣的感慨:帶孩子比上班還累。更別提有的媽媽帶娃、“雞娃”累到模糊、累到抑鬱……長久以來,這些常常被認為是正常的,甚至有人會説“哪個家長不是這麼過來的”。這些被忽略的狀態,其實都可以被歸為養育倦怠。

養育倦怠是近年來日漸被學術界關注的一種現象,是指一種處於極高養育壓力水準的心理狀態,核心症狀包括:對家長角色的疲倦感,與孩子的情感疏遠,以及對養育孩子的厭倦。

比如,一個新手母親獨自帶孩子,家中沒有人幫忙,這個新生孩子本身是個高需求寶寶,這個時候又出現比較嚴重的黃疸或其他疾病,而母親此時自己又發燒了,那麼在兩三周甚至更短的時間內,這位母親就可能出現養育倦怠。

研究發現,父母長期處於育兒壓力和支援性資源失衡狀態,是養育倦怠出現的原因。需要指出的是,養育倦怠其實是一種極度緊張和痛苦的狀態,它的痛苦程度有時候甚至超過有慢性疾病的人和暴力受害者。

為什麼有的父母會遭遇養育倦怠?

已有研究顯示,養育倦怠並不只是局限在某個年齡段孩子的家長身上,在養育不同年齡段孩子的家長身上都可能會出現養育倦怠。另外,養育倦怠與孩子的數量,即家中有幾個孩子,並沒有顯著相關性。對有的父母而言,養育一個孩子可能出現養育倦怠;但對另一些家長來説,即便養育多個孩子,也未必會出現養育倦怠。

養育倦怠的出現,更多源於每一個家長實際經歷的支援性資源和壓力風險之間的失衡所致。仍以上文中新生兒媽媽為例,其經歷的壓力風險遠遠超過了支援性的資源。

所謂的壓力風險,包括她自身的因素,如前文中的新手媽媽,如果本身缺乏養育技能、自己身體狀況又不好,加之孩子的各種狀況,這些風險因素疊加的同時,又缺乏必要的支援性資源來緩衝這些風險,那麼就會出現養育倦怠。通常情況下,在一個家庭裏,父母雙方的相互支援,以及家庭其他成員的支援,能夠緩衝養育倦怠出現的風險。

亞洲父母養育倦怠平均水準並非最高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育兒成本越來越高,養育倦怠其實已成為一個全球性的話題。

我所在的課題組參與過一項覆蓋42個國家的大型跨文化調查,我們試圖探討不同地區家長養育倦怠的狀況。負責這項調查的羅斯卡姆教授于2019年底發佈了基於42個國家的調查結果。

令人意外的是,中國父母的養育倦怠在所有受調查的國家中並不算高,和亞洲其他國家的情況差不多,處在高位的國家主要來自歐美,比如比利時、美國等。如何解釋這一結果?羅斯卡姆用集體主義和個體主義的文化價值觀進行解釋。

以個體主義為導向的西方社會往往強調獨立性,因此在育兒上更少依賴他人的支援,從而容易表現出更高的養育倦怠。然而,在典型的更提倡集體主義的社會,由於人們普遍更重視家庭和人際間的相互依賴,因此家長在育兒中更能獲得來自多方面的社會支援,包括家庭成員的養育支援等,從而緩解養育倦怠的風險。

上述研究進一步發現,不同的文化價值觀對於養育倦怠的影響作用甚至超過國家間的經濟水準差異以及其他家庭和個人因素,如家庭經濟地位、家中孩子數量、花在孩子身上的時間等等。因此,文化對養育子女起著一定的影響作用。

我們課題組也對上海和南寧兩個城市的母親養育倦怠和養育行為進行城市間的比較。結果發現,上海母親的養育倦怠水準顯著高於南寧母親,但是兩個城市的養育行為之間沒有差異。

同時,對養育倦怠和養育行為之間的關係進行分析,可以進一步發現城市間的差異。研究發現,養育倦怠水準越高,父母更傾向於使用消極的養育行為,例如忽視冷漠孩子、家庭暴力等。但是,我們也發現,雖然上海母親的養育倦怠水準很高,但是她們的養育倦怠並不會顯著地産生消極的養育行為。這也啟示我們,家長的家庭教育在不同地區存在著顯著的差異性,在談論家庭教育時,不能一概而論,而應該更加因地制宜地進行家庭教育方面的指導。

消極養育行為,有損兒童心理健康

那麼,養育倦怠對於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有什麼影響呢?通過學術研究中的“養育倦怠模型”,我們可以推斷出養育倦怠會阻礙積極養育行為,加劇消極養育行為的出現,故而導致兒童、青少年在成長中出現心理健康問題。

研究結果也同樣證實,父母的養育倦怠水準越高,就越容易産生敵意式的養育行為,例如體罰、責罵等行為。而這些都會進一步導致孩子出現抑鬱、焦慮或者不良行為習慣,對心理健康産生負面影響。

如果父母具備良好的情緒調節能力,那麼處於養育倦怠時,就能得到一定的保護作用,從而對孩子的心理健康起到積極作用。我們的研究發現,善於調節自己情緒的父母,即使他們的養育倦怠水準很高,也能緩衝這種不良狀態對孩子抑鬱和焦慮狀態的負面影響。相反,如果父母不能很好地調節自己的情緒,那麼處在高養育倦怠狀況下的他們就會採取消極的養育行為,從而導致他們的孩子更易出現抑鬱和焦慮的風險。

調整家庭成員關係有助緩解養育倦怠

此外,從家庭系統角度看,我們課題組發現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尤其是夫妻關係、父母-祖父母間的關係,同樣會通過相互影響、繼而作用於養育倦怠。

調查發現,家庭中夫妻婚姻關係越好,越能促進夫妻在養育問題上達成一致。齊心協力育兒,能很大程度緩解養育倦怠的出現。這也説明,要想減緩養育壓力,首先需要父母之間構建穩定而和諧的婚姻關係,婚姻關係是家庭運作功能良好的基礎。

其次,父母-祖父母間的關係反映在隔代養育的支援與衝突上,這與夫妻間的育兒支援會共同影響養育倦怠,併發揮獨特作用。具體而言,家庭中,隔代養育支援水準較高,那麼夫妻間育兒支援並不能進一步緩解養育倦怠水準,也就是説父母-祖父母間的關係良好時,夫妻間的育兒支援並不能“錦上添花”。

但是,家庭中隔代養育支援水準較低,表現出較高的隔代養育衝突時,例如,我們常常説的婆媳矛盾、隔代育兒觀念差異等,夫妻間育兒支援就會顯得尤為重要,夫妻一方的支援能作為隔代養育衝突的調和劑,緩衝養育倦怠,並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

這項研究提示我們,家庭成員間協同養育對緩解養育倦怠有著重要作用,同時也提醒我們,家庭系統具有緩解家庭養育倦怠的潛力。

總而言之,孩子是父母幸福感的重要來源。同時,孩子也可能是令一些父母疲憊的源頭。這並不矛盾,自我滿足和精疲力盡的狀態可以共存。儘管養育倦怠是目前家庭心理科學研究領域一個新的概念,相關的研究還不多,但它卻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值得我們從文化的角度深入思考。並且從社會支援的角度去更系統地挖掘支援性資源,為當代中國父母養育子女賦能提供實證依據。

(作者為復旦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如何評估是否有養育倦怠?

首先,請讀者做一個簡短的調查,這些選項沒有對錯之分,選擇最符合自己感受的就好,最近一段時間,看看你是否有過以下類似的感受,以及出現的頻次(例如,每天都如此、每週一兩次、幾乎從未發生):

1.我感覺我當家長的時候實在是精疲力盡

2.做父母實在是太累了,以至於我沒有充足的睡眠

3.我有時會感覺我是在流水線上養孩子(我只做“應該”為孩子做的事,但不會為孩子做更多其他事情)

4.我不再有能力向孩子錶示我有多愛他(們)了

5.我覺得我當不了家長

如果上述條目裏,您有一條以上每天都如此,那您就要注意了,您處在比較嚴重的養育倦怠狀態,需要尋求一定的社會支援。

如果上述條目,您雖然沒有每天如此,但是有幾條每週有一兩次符合您的情況,這個時候,也需要提高意識,尋找導致出現這種狀態的原因是什麼?能不能找到解決的方案來防範出現更嚴重的養育倦怠。如果您從未出現或者幾乎很少出現上述條目裏描述的狀態,那麼就不用做特別的事情,説明您目前沒有養育倦怠問題。(文匯報 陳斌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