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心靈檔案

心理諮詢室:教會孩子應對青春期的同伴壓力

發佈時間:2023-09-20 13:39:14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白璐

孩子一天天長大,身邊的朋友卻越來越少,這是怎麼回事呢?

最好的朋友小雲轉學離開後,13歲的小晴很難過,覺得再也沒有人陪她上學放學、課間散步,也沒有人在小組活動時和她堅定地站在一起了。同時,小晴也覺得自己很失敗,因為最好的朋友只有小雲一個。

這時,女生小鹿向她投來了友誼的橄欖枝,但要求小晴必須像她們小圈子裏的女生一樣,為一個偶像愛豆打榜投票。

小晴很糾結,不知道該不該同意,於是母親帶她來找我諮詢。

小晴所面臨的困境就屬於同伴壓力。

同伴壓力是指因為渴望被同伴接納肯定,避免被同伴排擠而選擇按照同伴規定的規則行事所産生的一種心理壓力。

簡言之,就是當我希望和同齡人保有良好關係時,我是否要作出一些妥協。

比如班上男生都打遊戲,我不喜歡,但如果不打,會不會被孤立?女生都喜歡某一個明星,我不喜歡,是否就是異類?

青春期孩子出現的很多心理、情緒問題,其實都與人際關係、同伴壓力相關。

當孩子面臨同伴壓力,家長首先要告訴他:青春期朋友變少是必然。小晴覺得自己朋友變少了很失敗,很多遇到類似情況的孩子也很不理解。因為上幼兒園、小學時,半個班的同學可能都是好朋友。

上初中後,朋友怎麼變這麼少了?是不是我不夠好?當孩子有這樣的疑惑時,家長可以請孩子回憶:在幼兒園和小學的時候,你認為什麼樣的人是你的朋友呢?

孩子會發現,那時候的友情很簡單,只要住得近、能一起玩兒,都可以成為朋友。

進入青春期之後,我們對朋友的選擇會變得更加慎重,傾向於選擇那些有共同語言、共同愛好,能彼此支援和陪伴的人做朋友,這樣一來,朋友的數量自然就會減少。

家長要告訴孩子:不要以朋友的數量作為自己是否有價值的衡量標準,重要的是能否和朋友很好地交流和彼此陪伴,自己和朋友是否都很享受這段友誼。

青春期孩子很容易從自己的人際關係出發來評價自己,這時候,家長應提示孩子,對於一個人的評價,絕不能僅僅看他的人際關係如何。

也許你並不是一個擅長人際交往的人,但你一定有其他優點,比如有很強的學習能力、善良、樂觀、面對困境很堅韌並能找到應對辦法、很擅長音樂或藝術等。

千萬不要只因為一個弱點或挫折而否定自己。

面對小鹿遞來的友誼橄欖枝,小晴最終選擇找對方溝通。

“我很想要和你們做朋友,但給偶像打投對我來説太困難了。如果是這樣,你還願意和我做朋友嗎?”小鹿説她要好好想一想。

15歲的小安則做出了不同選擇。幾乎所有同學都覺得她特別好相處,也都喜歡跟她聊天,向她傾訴。

但小安內心其實很煩躁,只不過表面不得不做出一副很理解、很願意聽的樣子。

我跟她討論明確利弊之後問她:“如果再給你一次機會,你會如何選擇?”小安想了想説:“還是想繼續做好傾聽者,因為好人緣對我來説非常重要。”

面對同伴壓力,並沒有絕對好或壞的選擇,而是需要根據具體情境和自己的情況作出判斷。

感受到同伴壓力時,可以好好想想,如果我拒絕來自同伴的請求,會有哪些好處和風險,反之又有哪些好處和風險。哪些好處對你特別重要,而哪些風險是你無法承受的。

家長不是讓孩子做好與壞的選擇,而是協助他們在明晰選擇帶來的利弊的同時,作出一個對現階段的他來説最恰當的選擇。

當然,也有一些例外。如果同伴壓力已演變成欺淩和壓迫,絕對不能妥協,需要馬上向家長、老師反映,這是人際交往的基本底線。(白璐 《婚姻與家庭》雜誌特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