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心靈檔案

初一女生的心理諮詢手記:我該如何面對人際疏離

發佈時間:2023-09-19 10:25:52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小月兒

青春期的學生,自我同一性開始發展,他們會重新審視自己。當他們轉換視角,看到問題之外的可能性,就能學會應對內心困惑,實現成長。

——————————

小萱是初一學生,有一天下午,同班同學都在操場上進行體育鍛鍊,她獨自來到諮詢室,説自己學習壓力很大,希望能跟我聊聊。看她有些心神不寧,我便放下手中的工作,邀請她坐下來慢慢説。

於是,小萱便開始了她有些冗長的講述:“我最近學習不在狀態,馬上期中考試了,很著急卻沒法提升自己的成績。我跟班裏同學的關係也比較疏離,感覺沒人能幫到自己。在班裏,我只跟一個女生比較好,但這個女生跟很多同學都很好,所以當她去找別的同學時,我就成了一個人。我很害怕這種狀態,可能是因為在我很小的時候父母就離異了,媽媽在外地重新組建家庭,又生了個弟弟;爸爸在本地且還單身,一週只來看我一次。我跟著姥姥一起生活,姥姥年紀大了,脾氣不好,我就特別渴望來自父母的愛。也是由於這個原因,我覺得我跟班裏其他同學都不一樣,很自卑,也擔心別人知道我家的情況看不起我,不願意跟我玩。就像現在是體育一小時時間,跟我關係好的那個女生跟別的同學打羽毛球去了,我不願獨自一人,所以就來到了諮詢室。”

我只是靜靜地聽小萱説這些,偶爾詢問她一些細節。等她都説完了,我問她:“小萱,你覺得目前面對考試的焦慮和人際關係的疏離,哪個是你這次諮詢更想解決的呢?”

小萱毫不猶豫地説:“人際關係。我覺得這個對我現在的狀態影響特別大,我都無心投入到學習中。”

“那我們這次先來談談你的人際關係吧。剛才聽你的敘述,你把自己的人際關係疏離歸因于父母的離異,得不到來自父母的愛,所以很自卑,擔心別人看不起你。是這樣嗎?”我問小萱。

“我感覺就是這樣。我很難主動跟其他同學交往,跟我關係好的那個女生,也是因為她非常主動。”小萱補充道。

“嗯,我能明白你説的這種感受。父母離異對你來説是一個尚未走出的創傷,你因此表現出一些人際的退縮也是可以理解的。”我説。

小萱默默地點了點頭,眼圈有些紅了。

我話鋒一轉:“只是,這樣的歸因會讓你陷入被動的境遇中。因為父母離異是你已經改變不了的事實,如果你認為這個事實一定會讓你的人際關係疏離,你就沒有翻盤的機會了。”

小萱聽我這麼説,有些迷惑:“老師,難道我這麼認為不對嗎?”

“你有沒有曾經遇到過跟你情況類似,但人際關係狀態還不錯的同學或者朋友?”我問。

“還真有。從小到大不少同學都是單親家庭,跟我情況類似的也有,有些的確比我的人際關係狀況好不少,他們似乎覺得父母離異也沒啥大不了。”小萱説。

“那説明,存在這樣一種可能性,就是即便經歷過父母離異,即便得不到來自父母的愛,但我們的人生也是可以自己做主的,也可以經營好人際關係,讓這件事對自己的影響降到最低的。對嗎?”我問。

小萱點頭説:“的確存在,但對我來説有點兒困難,説實話我很嚮往這種狀態。”

“那你覺得,目前阻礙你達到這種狀態的最大困難是什麼呢?”我問。

“就是我不敢主動跟其他同學交往。”小萱想了想回答。

“你太棒啦,小萱,這個答案讓我看到了希望。”我笑著回應她,接著問:“那你能不能再感覺一下,你所説的‘不敢’裏面,‘不想’的成分更多,還是‘不能’的成分更多?”

小萱似乎被點燃了,她對我的問題很感興趣:“我覺得的確‘不想’更多,我不是‘不能’,可能有些‘不會’,但我還是可以嘗試並且做到的。上小學的時候我也有很好的朋友,只是上中學之後分開了,目前還沒能找到新的、足夠好的朋友。”説完這些,她的臉上泛起了笑容,有些羞澀,但很甜美。

我把觀察到的變化告訴她,她開心地感謝我,並且説:“老師,我以前確實沒想過自己可以降低父母離異對我的影響,我只是在內心非常非常渴望父母的愛,卻又得不到,所以內心就很痛苦。今天真的豁然開朗,我覺得可以多嘗試跟同學們交往。”

“小萱,你真的一點兒都得不到來自父母的愛嗎?還是説這些愛雖然有點兒,但對你來説不夠?”我問她。

“對,不是得不到,是我覺得不夠。父母雖然不常常在身邊,但每次溝通或見面,他們還是會表達很多對我的關心和認可,也盡他們所能在學習和生活上給我支援。姥姥一直都在照顧我,雖然她脾氣不好,但生活上對我還是挺好的。”

“小萱,你這句話讓我很感動,你開始盤點自己的資源啦!你開始理解到父母的‘不得已’。而且這麼多年,姥姥對你一直不離不棄,的確非常珍貴。”我説。

“是的,我也感謝姥姥。所以之前我還跟她頂嘴,後來她跟我發火的時候,我就躲出來,等她平靜了再回去,儘量不惹她生氣。”小萱説。

“你做得很棒!特殊的家庭讓你早早成為一個很懂事的孩子。所以,小萱你看,如果我們把注意力都放在創傷上,我們得到的就只會是痛苦;但如果我們看到自己的資源,我們就是有希望、有辦法的。對嗎?”我説。

小萱堅定地點了點頭,衝我微微一笑:“謝謝老師,我想我知道該怎麼做了。”

諮詢師感悟:

總的來説,小萱是個有資源的學生。雖然原生家庭的破裂讓她飽受心理的痛苦,但姥姥對她的撫養和照顧很細緻,讓她的成長為一個願意自立自強的姑娘。在諮詢中,我發現她把自己人際方面的困擾歸因于“父母離異”這樣一個無法改變的事實,産生“自己得不到父母的愛”這樣一個“災難化”的不合理信念。於是,我嘗試幫她澄清了面對的境遇,看到了她對問題的歸因會決定自己的感受,也鼓勵她聚焦“資源”,聚焦到自己可以做出的努力和改變上。當她有了新的視角,她便感受到希望和力量,也就可以發現資源,並且利用資源幫助自己積極面對困難、解決問題。

青春期的學生,自我同一性開始發展,他們會重新審視屬於自己的一些特徵,包括生理、心理、社會(關係)三個層面,如果出現對自己的不認同,就會有比較強烈的情緒體驗,比如失落感,甚至是無望感。但當我們幫助他們轉換視角,看到問題之外的可能性,他們就能夠通過積極應對,更好地幫助自己,實現成長和蛻變。(小月兒 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