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數人會受心病困擾
發佈時間:2023-08-25 13:51:08 | 來源:生命時報 | 作者:高陽青春期易躁動更年期情緒差老年期打擊多
“75歲前,每兩個人中就可能有一人會患上精神障礙!”這是多國科學家分析了29個國家15萬餘名受訪者數據得出的結論。受年齡、性別等因素影響,精神障礙的發病呈階段性、反覆性、難治性。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心身醫學科主任袁勇貴呼籲,精神障礙亟需同其他慢性病一樣,引起全人群重視,提早干預,正確對待,竭力減少患病率。
首次發病高峰在青少年期
刊載在《柳葉刀-精神病學》雜誌上的這項全球性研究,是世界衛生組織心理健康調查倡議中規模最大的面對面訪談調查,由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和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共同完成。兩所研究機構的科學家及其他27個國家的專家,分析了2001年至2022年29個國家156331名受訪者的數據,包括12個中低收入國家,以及17個高收入國家,女性受訪者佔比54.6%,男性佔比45.4%。
研究結果顯示,精神障礙的患病率相當高,到75歲時,約有一半人口至少患有一種精神障礙疾病,男性患病風險為46.4%,女性為53.1%;嚴重抑鬱或焦慮等情緒障礙最常見;終生患病率,即在評估時有精神障礙疾病史的調查對象比例,男性為28.6%,女性為29.8%。
對此,袁勇貴表示,從全球範圍來看,精神障礙患病率的確呈現逐年上升趨勢,不過上述研究結論中的患病率相對偏高。2019年,我國首次全國性精神障礙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成人任何一種精神障礙(不含老年癡呆症)的終生患病率為16.57%。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精神障礙情況處於中等流行強度。此次全球性研究結果為了解不同人群的精神障礙發作頻率和時間提供了數據支援,也為改善心理健康水準提供了重要的依據和引導。
研究還顯示,某些精神障礙在不同性別間存在風險差異。女性終身患病率最高的三種精神障礙是重度抑鬱症、特定恐懼症和創傷後應激障礙,男性最常見的三種則是濫用酒精、重度抑鬱症和特定恐懼症。研究強調,常見的精神障礙,如重度抑鬱症、廣泛性焦慮障礙、特定恐懼症和藥物使用障礙,通常在兒童期和成年早期首次發病,首次發病高峰年齡約為15歲,其中男性發病中位年齡為19歲,女性為20歲。
“青少年是精神障礙的高發群體,全球10%~20%的兒童青少年都存在精神心理問題。”袁勇貴表示,20歲前後是人們從青少年期向成年期過渡的階段,心理成熟度低,三觀尚未完全建立,社會環境、親子關係、教養類型(包括權威型、專斷型、放縱型、忽視型)、校園暴力、同輩因素、不良生活事件等,都是影響他們精神心理健康的因素。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發佈的《2021年世界兒童狀況》顯示,10~19歲青少年中,超過13%患有精神障礙。從性別來看,女性患病率高於男性,由於性格和激素差異,女性偏于內在的恐懼敏感,男性則傾向吸煙、酗酒、藥物依賴等外在的物質濫用。
病因係多種危險因素疊加
《2022年世界精神衛生報告》指出,2019年全球大約10億人患有精神疾病;在新冠疫情暴發的2020年,全球抑鬱症和焦慮症患者暴增25%,每8個人就有1人患有精神疾病。在我國,精神障礙中患病率最高的為焦慮障礙,其餘依次為心境障礙、酒精藥物使用障礙、精神分裂症。
袁勇貴表示,精神疾病患病基數大,再加上呈現年輕化趨勢,患病初期不易覺察,多數得不到及時干預,導致患者長時間遭受精神疾病折磨。《柳葉刀》刊登的一項研究顯示,中國大約1.73億人有精神疾病,包括焦慮症、抑鬱症和強迫症等,其中約1.58億患者從未接受過專業治療,大眾對精神衛生與精神疾病知識仍所知甚少。在高收入國家,近一半抑鬱症患者沒有得到診斷或治療,在中低收入國家,這一比例高達80%~90%。
袁勇貴表示,人在不同時期可能出現多次“精神危機”,多種危險因素疊加,導致病情反覆、難以徹底治愈。例如,在幼兒期,有的孩子可能患上自閉症、多動症等;青春期正是身心發育加速期,可能患上抑鬱症、焦慮症、雙相情感障礙、躁狂症等;女性産後、更年期內分泌水準變化劇烈,容易出現産後抑鬱、更年期抑鬱;老年期可能面臨重大病變、喪偶、退休等,是精神疾病高峰期,可能出現抑鬱症,甚至共患多種精神障礙。
“精神心理疾病往往以複雜形式出現,病因非單一因素可以解釋。”袁勇貴表示,任何人都可能受精神疾病困擾,無論性別、年齡或社會階層如何。以抑鬱症為例,除了常見的遺傳因素,還可能與突發壓力事件有關。比如,人們失去對自己重要的人或物時,就可能變得鬱鬱寡歡,一蹶不振。一些炎症也會誘發精神疾病,幼年是大腦發育的關鍵期,如果腦部發生炎症,免疫細胞在炎症消退後仍會持續受到影響,進而增加成年期精神疾病患病風險。最易被忽視的是,飲食也會影響精神健康,比如長期蛋白質攝入不足時,大腦中的大部分神經遞質將無法正常發揮作用,導致疲憊、倦怠、昏昏沉沉等。
三種表現警惕精神障礙
精神疾病同多數慢性病一樣,病程長、難根治,對患者、照料者、整個家庭和社會均造成嚴重的健康和經濟負擔。袁勇貴表示,國家應加強心理健康服務,重點關注年輕人,合理調整公共衛生干預措施及資源分配,確保為高危人群提供適當和及時的支援。
袁勇貴呼籲,國家應加大財政投入,大力培養精神專科人才。目前,全國平均每10萬人僅擁有2個精神專科醫生,遠不及歐美發達國家水準。應建立完善的精神疾病醫療保障體系,將心理治療納入醫保,加強社區康復保障,提高患者就醫可及性。精神專科醫生需提高精神疾病診治水準,非精神專科醫生應提高識別能力,以便將患者適時轉診到精神科接受治療。公眾要消除對精神病人和精神專科醫生的偏見,不要歧視精神障礙患者,而應幫助他們更好地回歸社會。
早期識別精神障礙很重要。袁勇貴提醒,要注意關心自己和身邊人,如果出現以下3種表現應予以重視:1.性格改變。原本活潑開朗的人,現在變得冷淡、孤僻,不愛與他人交流,對任何事物都失去原有的激情。2.睡眠異常。多表現為入睡困難、睡眠淺、早醒或過度昏睡等。3.精神狀態異常。多表現為注意力不集中、易疲勞、焦慮、頭痛,溝通、社交等慾望降低,或突然出現幼稚、怪異、麻木行為。面對此類家人和朋友,要多傾聽和陪伴,若其長期深陷不良情緒,且無法緩解,應帶其尋求專業心理諮詢師幫助,或到正規醫院精神科就診。已有精神心理疾病的患者,要堅持遵醫囑服藥,按時復查。
學會調節情緒是每個人一生的功課。袁勇貴強調,預防精神心理疾病,要學會轉移不良情緒,心情不好時可以出去散步、旅遊,以轉移注意力;或做感興趣的事,比如愛看書的人多買幾本書看,喜歡唱歌跳舞的人可以參加業餘合唱團、舞團,心情就容易變得愉悅;還可以通過向他人傾訴心中苦悶,或打籃球、踢足球、打乒乓球等體育運動,宣泄不良情緒、釋放壓力。
受訪專家: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心身醫學科主任袁勇貴,本報記者高陽
如何避免青少年出現心理問題?這些家長必須知道2023-08-28
半數人會受心病困擾 國家應加強心理健康服務2023-08-25
正念提升幸福感的科學證據尚不足2023-08-25
如何緩解悲秋情緒?多做這些運動助你平安度秋2023-08-25
接納焦慮提升行動力2023-08-25
建立邊界感,告別成長的煩惱2023-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