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熱點觀察

有一種抑鬱症表現為“青春叛逆”

發佈時間:2023-08-23 13:40:08 | 來源:北京日報 | 作者:陳敏

説起抑鬱,給人的印象大多是悲觀消極、愁眉苦臉,但在臨床診斷過程中,有很多青少年的抑鬱症狀卻與此不同。

哪些是孩子抑鬱的信號

15歲的小李一段時間以來總是莫名頭痛,每天吃得特別多,短短3個月體重從92斤猛增到117斤。最明顯的變化是,他動不動就跟父母發脾氣,每天嚷嚷著不想上學。父母以為小李處於青春期,有些叛逆也屬正常,直到他的學習成績從班級前5名下降到20多名,才覺出不對勁。經過詳細的精神檢查及心理評估,小李被確診為抑鬱症。

跟父母發脾氣、對著幹,易怒、暴躁,這些表現容易讓家長誤以為是青春期的叛逆或是學習壓力太大所致,但這些也是青少年抑鬱的一種表現。從臨床經驗來看,父母可以通過以下表現來初步判斷孩子是否有抑鬱症的可能。

1.原先外向開朗的個性突然改變,不願與朋友交往,甚至不願上學、沉迷網路;

2.變得易怒、煩躁,不讓人接近自己,頻繁與父母頂嘴、發脾氣,喜歡摔東西;

3.暴飲暴食,控制不住地吃大量的食物(如垃圾食品和碳水化合物),體重增長過快(也有一些患兒表現為食欲減退過快);

4.出現睡眠問題,表現為失眠、半夜易醒、頻繁早醒以及做噩夢,也有的患兒表現為嗜睡,總感覺睡不醒,白天無精打采;

5.感覺身體持續出現各種不舒服,如頭痛、肚子痛、噁心、心慌、胸悶等,但是到醫院做檢查又查不出原因;

6.變“懶”了,對很多事情都提不起興趣,甚至連門都不願意出;

7.覺得自己很沒用,總是自責,不是自己的過錯也認為自己應該受到懲罰;

8.做事變得拖延,完成家庭作業和課堂作業比以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面部表情減少、反應遲鈍、肢體動作明顯減少。

良好親子關係是健康的基石

國內一項包含160多篇研究的薈萃分析結果顯示,有15個心理社會風險因素與青少年抑鬱障礙發病有關,包括親子溝通不良、消極生活事件、學業壓力、被虐待、家庭功能不良、被欺淩和家庭凝聚力差等。

父母要幫助孩子遠離抑鬱的泥潭,首先要做的就是給孩子建立規則和邊界。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2-8歲的孩子正處於認知發展的前運算階段,家長一定要抓住這個給孩子立規矩的關鍵期,讓孩子理解規則,同時,父母不應打著愛的名義過分干預和控制孩子。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才能夠獨立做出選擇,獨立解決問題,維護自己的邊界感。父母要尊重孩子的區域邊界,不隨意進入孩子的房間,不隨意打開孩子的儲物櫃。

其次,父母要教會孩子管理情緒,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應引導孩子用語言清晰表達出自己的不良情緒,而不是簡單的壓抑和控制。

第三,運動是緩解壓力的良方。研究發現,經常參與運動的群體罹患抑鬱症的風險相對較低,兒童青少年參加體育活動的次數和時間與積極情緒呈正相關。所以,父母應鼓勵孩子每天參加不少於1小時的戶外有氧運動。

第四,父母要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在孩子面前儘量保持平穩的情緒。一個健康的家庭會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心理學上有一句名言: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作為家長,有責任讓孩子擁有美好的童年,一旦發現孩子有抑鬱傾向,應及時帶其就醫,並積極配合醫生幫助孩子早日走出抑鬱的陰霾。

(作者:北京市隆福醫院心理主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