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最新報道

北京:心理“救援”服務送進山村深處

發佈時間:2023-08-18 07:59:59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尹希寧 張敏等

7月29日至8月2日,北京遭遇特大暴雨災害,共造成近129萬人受災。災害過後,受災群眾如何做好心理調節、哪些群體的心理變化需要重點關注?最近,來自北京安定醫院、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北京回龍觀醫院、北京市門頭溝區龍泉醫院的心理救治醫療隊走進受災較重的地區及部分安置點,開出“心靈處方”。團房山區委也組織了志願服務隊深入一線,提供諮詢服務。

災後心理創傷需及早干預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陸林介紹説,地震、洪水等災難導致的親友去世及財政損失可能會讓受災群眾出現心理創傷,甚至是創傷後應激障礙。在此次洪災中,外界對災區的大力支援可以減少受災群眾的心理創傷,但對小部分産生心理問題的人群,則需要專業人士及時干預,給予心理援助。

8月2日,北京市門頭溝區龍泉醫院第一批心理援助隊就走進深山,李岳朋是其中的一名大夫。他最早的工作是對滯留在落坡嶺社區的K396列車旅客進行心理疏導。

當李岳朋到達落坡嶺時,K396列車的900多名乘客已經因暴雨受困超過48小時。列車工作人員告訴李岳朋,8月1日晚,有一名20多歲的女性情緒崩潰,有大哭、喊叫等表現。

李岳朋主動聯繫該女子對其進行心理干預與疏導,他引導這名女子説出心裏的煩躁,使用共情、接納情緒等諮詢方法與她溝通,半小時後該女子的情緒明顯好轉。結束心理干預後,李岳朋還叮囑救援人員在徒步下山的路上對其特別照顧。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臨床心理中心主任醫師錢英錶示,災後對心理健康的關注和援助分為3個關鍵時間段,即災後1-3天,災後兩周內,和災後1個月。在這3個時間段內,涉災群體可能會經歷麻木震驚期、否認追尋期、沮喪期和重新連接期4個心理階段。

錢英介紹,處於麻木震驚期的群體可能會有大腦空白、震驚等表現,這時候周圍儘量保證基本生活有人陪伴,避免讓當事人陷入自責;處於否認追尋期的群體往往難以接受現實,希望回溯災前生活,身邊人可允許其回顧過往,不用立刻將思緒回歸到現實狀態;當涉災群體處於沮喪期時,希望得到周圍人的共情;進入重新連接期後,則可通過恢復基本生活、自我調節等形式逐步回歸現實。

識別重點人群

錢英錶示,災難發生後,受災群眾、遇難者家屬及親人、一線救援人員和受災難報道或畫面影響人群的心理狀況都應當提高關注。其中,老年人、兒童、孕婦需是重點關注人群。

龍泉醫院副院長尚正君曾多次參與災後心理救援。在他看來,心理援助醫療隊深入山村後,需要在第一時間摸清社區、村落的人員基本面,通過觀察、交流等方式識別需要援助的重點人群,精準問診。

8月12日,尚正君與門頭溝區大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護人員走進山區深處千軍臺村。此次暴雨過後,千軍臺村處於信號中斷的狀態,醫療隊伍只能通過挨家挨戶到府的方式為群眾送醫送藥。

當醫療隊同事給村民問診、量血壓時,尚正君的工作也開始了。“您吃過飯了嗎?睡眠都還好吧?”走進村民家中,尚正君用拉家常的方式判斷村民的心理狀態。他解釋,災區心理援助與門診就醫不同,一是無法按照常規標準流程開展,必須做到進村後快速識別、精準援助;二是根據當地居民對心理援助的認知,通常不主動亮明身份,而是用話題拉近與村民的距離,引導居民主動傾訴,必要時給予藥物干預。

尚正君介紹,專業人員到達災區後,首先給予災民心理支援,減輕村民的不安感和無助感,其次對村民開展心理狀況評估,對存在嚴重焦慮、抑鬱和失眠的人員除給予心理干預外,必要的給予藥物治療。

邊心理疏導,邊解決實際問題

“有事您吱聲,沒事聊聊天”,這是立在北京房山區西潞街道北潞園社區志願服務崗的標語。8月5日起,團房山區委組建的多支心理諮詢志願服務隊伍,走進西潞街道社區、石樓鎮安置點為受災群眾提供心理疏導、科普心理舒壓方法等服務。

在志願服務過程中,志願者除了傾聽、疏導,還會通過幫助居民解決實際的問題來緩解大家的情緒。

北京市社會心理工作聯合會與北京博能志願公益基金會的志願者團隊領隊葉穎介紹,在給居民做心理疏導的過程中,往往以幫助群眾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為切入點,在幫助群眾轉移家中物品、清理受損物品等過程中開展心理援助。除了運用心理學的方法去傾聽和共情,志願者還需要運用社會工作的專業方法,與群眾建立信任關係,連結資源,構建支援系統。

“你真正關心他們的時候,他們能感受到。”同在北璐鑫社區進行心理服務的志願者潘祎説。潘祎了解到,有一名中年女士剛剛做完手術出院,就接連獲知了親人去世、新房在暴雨中受損的消息,心理受到很大衝擊。在服務結束後,潘祎主動留下了志願服務的緊急聯繫方式,跟進服務對象的心理狀況。

潘祎説,不少居民已經將志願服務崗當成了問訊處,詢問諸如物業辦公位置、物資領取點位、電動車能否充電,網路何時修復等問題。潘祎和志願夥伴們也在工作時間內盡可能解答,“只要你給他解答了,他焦慮的情緒很快就減少了”,潘祎説。

眼下,不少社區或村落的居民已進入災後重建階段。進駐山區的心理醫療隊伍還將步履不停,引導居民有序恢復生産生活,緩解心理壓力,提升連接感、效能感。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尹希寧 張敏 實習生陳智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