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最新報道

最新民調:64.2%受訪青年感覺存在“社交卡頓”

發佈時間:2023-05-05 10:50:00 | 來源:中國青年報 | 作者:王品芝

——六成受訪青年認為當下一些社交目的性過強,為年輕人所不喜

 

編者按

人,是社會的人。社交,是人的必需,不僅能為個體提供人際支援,還能帶來精神理解、情感慰藉。對於處在戀愛、求職、擇偶、婚育等人生階段的青年來説,日常面對面的社會交流、交往,不僅不可或缺,更是無法替代的。最近,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一期民調發現,七成受訪青年感覺越來越多的虛擬社交會讓自己更孤寂,甚至有四成受訪青年確認自己存在“回避社交”的情況。是什麼讓當下的年輕人一邊感覺孤寂,一邊又在回避社交?青年喜歡什麼樣的社交?出現卡頓的社交鏈條如何才能靈活自如地再轉起來?

本期青年調查帶大家走進青年社交這個話題,看看受訪年輕人和心理學專家怎麼説。

——————————

社交媒體時代,越來越多的人習慣每天從早到晚在網上交流,而面對面交往時,反倒感覺不知所措。近日,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wenjuan.com),對2001名18-35歲青年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64.2%的受訪青年感覺自己存在心理上或行動上的“社交卡頓”,其中26.7%的受訪青年覺得自己線上下社交中有障礙,17.0%的受訪青年感覺線上社交時存在障礙,20.5%的受訪青年感覺線上線下自己都有問題。僅有三成青年認為自己沒有社交困難。

“我會回避一大群人的社交”

湖北武漢的應屆畢業生劉今,比較抗拒跟不熟的人社交。“有時進入新環境,需要和陌生人‘破冰’或自我介紹,我是很抗拒的。另外在與人交往中我一般不會主動,只會被動作出回應”。

深圳的80後媽媽李慧慧喜歡跟朋友們待在一起,“我需要社交,孩子更需要多跟其他小朋友玩,因此這幾年的社交活動反而多了起來。平時跟朋友們相約遛娃、聚餐,非常開心。如果天天悶在家裏,網上聊天沒什麼意思”。

“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我都喜歡兩三個人聊天,對群體性社交比較抗拒,不喜歡參加部門聚餐、不喜歡在群聊中講話。5人以上的社交活動一年最多1次。”河南商丘的00後張逸説,自己參加線下社交活動的頻率比較低,“在心情比較好,比如剛結束重要考試或比賽時,我才會主動邀請朋友們一起玩”。

調查中,40.3%的受訪青年承認自己會回避社交,30.5%的受訪青年表示不會,29.2%的受訪青年表示不好説,看情況。

“我會回避一大群人的社交,比如團建,因為人實在太多了,很多人根本不熟悉,這樣的社交對我來説很費心力。”北京某高校研究生三年級的任雯表示,自己在社交前會緊張,需要做很多心理準備。“我線上上交流沒什麼障礙,但線下和很多人在一起時就不知道該説什麼了”。

調查中,64.2%的受訪青年覺得自己存在社交障礙,其中26.7%的受訪青年覺得自己線上下存在社交障礙,17.0%的受訪青年線上社交時存在障礙,20.5%的受訪青年覺得兩方面都存在。

李慧慧也坦言,自己並不是所有場合都能應對,“我比較喜歡3個人的聚會,因為總有人能接住話,即便不説話,3個人在一起也不會尷尬。如果是多人聚餐,我儘量不早去,因為如果遇到人少又正好不熟的情況會尷尬”。

“出門前化粧、挑選服裝搭配十分麻煩”

“我會在寒暑假時多跟同學見面,都是老同學,相處很舒服,不過一旦有陌生人參與我就會變得跼踀。”劉今時常復盤白天的社交場景,“總覺得自己有很多反應不太合適,感到尷尬”。

張逸覺得,周圍有些人社交的目的不那麼純粹。“有的同學逢年過節給師兄師姐群發祝福、在朋友圈裏互相評論。有事需要師兄師姐幫忙時,這些平時注重社交的人,就顯得資源、人脈多一點,但我覺得沒必要,後來索性給自己安上一個不善交際的標簽,徹底逃避這些帶有某種目的的社交”。

對於一些年輕人回避社交的現象,60.6%的受訪青年表示,當下一些社交逐漸變味,目的性強,為年輕人所不喜。該選項獲選率排在第一位,比排在第二位的選項高出近13個百分點。此外,47.8%的受訪青年將這一現象歸因于工作生活壓力大,沒精力社交;46.5%的受訪青年認為是在成長過程中人際交往單薄,社交經驗少;42.6%的受訪青年認為是無效社交過多。

張逸覺得,工作和生活上的壓力也是青年逃避社交的重要原因。“在重要考試臨近時,我不會社交,一方面佔用時間,另一方面這時我處於比較焦慮的狀態,對人際關係很敏感,如果去見人,我要想如何組織語言、怎樣舉止得體,或許會強迫自己裝出能説會道的樣子,在氣氛尷尬時還得想著如何救場。這樣社交後,我不但得不到放鬆和調劑,反而感覺更累了”。

“我從小是同齡人中的佼佼者,覺得自己必須在各個方面都做到最好,如果在人多的場合很木訥或説錯話,回家會被家長指責。”李慧慧坦言,直到現在仍很怕春節回老家過年,“小時候在人多的場合,尤其是長輩多的場合,不知道該怎麼開口,不説話不對,把全部長輩稱呼一遍又感覺有點傻。一直都沒學會怎樣處理這種情況,導致現在還很害怕面對這樣的場景”。

“現在人們越來越注重自己的形象,比較與競爭無處不在。出門前化粧、挑選服裝搭配十分麻煩。”張逸説,現在網路社交普及,大家就更想線上上語音或視頻聊天,不願意走出房門。

調查發現,讓青年回避社交的原因還有:過度依賴網路社交,對傳統社交不適應(37.9%),缺乏與人交往的勇氣和自信(30.2%),生活圈子越來越小(27.7%),宅、內向,不喜歡與人交往(24.5%),社交技能欠缺(23.3%)。

如何克服線下社交障礙

任雯覺得克服線下社交障礙,首先要多參加社交活動,除了真心不想參與的場合,只要想去,哪怕膽怯緊張,也一定要參加。“只有多參與,才能積累社交經驗和勇氣。另外就是不要臉皮太薄,別把自己看得太重要。很多人害怕社交可能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怕丟臉,但其實生活中沒那麼多觀眾,放平心態做自己就好。”

張逸覺得,首先要尊重自己的本性,喜歡傾聽的人就多聽別人講,在一些場合傾聽也非常重要,不必強迫自己講一些俏皮話。喜歡講話的人也不用總反思是不是説話太多了,會不會惹人嫌。

李慧慧認為,打開社交的第一步是克服心理障礙。減掉束縛,走出去,才能跟人更熟悉,更了解,更知道在一起做什麼合適。

對於如何克服線下社交障礙,63.1%的受訪青年建議年輕人放平心態,減少對於溝通失敗的擔憂,61.0%的受訪青年建議心態更開放、包容,學會分享。此外,52.1%的受訪青年建議增強與人交往的勇氣和信心,41.3%的受訪青年建議形成一套自己的社交方式,37.3%的受訪青年建議正確認識自己,學會在人際交往中揚長避短,35.9%的受訪青年建議提升社交技能,24.5%的受訪青年建議保持平常心,不苛求自己。

張逸説,還要儘量創造美好的社交體驗,形成良性迴圈。比如選擇自己心情舒暢的時刻,和喜歡的人一起,去大家感興趣的地方玩。“如果每次社交完都感覺尷尬、疲憊,久而久之就會放棄社交了”。

“一個人本身的氣質會吸引同類型的朋友,有的人相處起來累,就沒必要逼自己去接觸,因為時間一長會成為負擔。”李慧慧認為,不用跟自己不喜歡的人相處,但處得來的朋友要多見面,不能把自己封閉起來。

“我有一個朋友特別喜歡美食,只要約飯,一定得去她認可的店,如果沒吃好,她一整天都不開心,所以我們聚餐時就由她來選擇餐館。如果她因為不好意思而沒有説出來,每次都不開心,那我們就很難經常聯繫了。”李慧慧認為,與人相處沒必要過於迎合別人,要把自己在意的點説出來,否則會影響社交感受,也就不願意與人交往了。

“社交不是工作,不一定非要多麼高超的技巧,如果帶有很強的目的性,那是商業談判而不是社交活動,大家還是要放輕鬆一些。”張逸説。

受訪者中,男性佔43.5%,女性佔56.5%。00後佔8.4%,90後佔62.6%,80後佔29.0% 。

(張家悅對本文亦有貢獻)

記者 王品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