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強:跨境醫療快速複製規模效應行不通
- 發佈時間:2016-03-03 07:32: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吳起龍
雖然是“做有錢人的生意”,國內從事跨境醫療服務的諸多機構似乎還未嘗到賺錢的甜頭,還有些堅持一段時間後索性退出陣營。
近日,國內最大的海外醫療服務機構——盛諾一家董事長蔡強接受記者專訪時坦言,剛入行時他覺得海外醫療服務不難做,並立志兩年內把公司規模化。然而,經過五年摸爬滾打,盛諾一家才剛剛把整個流程理順並步入正軌,有望在今年實現收支平衡。
“醫療服務的特殊性決定了這是一個既嚴肅又專業的行業,創業者必須抱著做長期事業的決心沉下去摸索每一個步驟,一點都不能著急。”蔡強強調,他的目標是當一個病人找到他時,他能説出哪一個國家、哪一家醫院、哪一位醫生、用哪種辦法是治療這種疾病的最佳方案。
看似藍海實則小眾
“中國海外醫療的市場規模已達到1000億美元。”最近某諮詢機構拋出的一組數據,讓還在發展期的行業為之一振。
蔡強説,海外醫療這幾年平穩發展是事實,但市場遠遠沒有外界想像的那麼大。目前海外醫療主要分為遠端會診、赴海外就醫和邀請海外專家來中國就醫三種模式,目前中國人平均在國外的醫療花費約5萬美元,大部分癌症病人花費不超過20萬美元。
美國斯坦福研究調研機構預計,2017年全球醫療旅遊的收入規模將達到6785億美元,而2013年的這一收入為4386億美元,約佔全球旅遊産業經濟總體規模的14%。
過去五年,盛諾一家每年接待的病人數量從無到有,去年突破1000人,而國內出國看病的總人數也達到3000人左右。但在蔡強看來,這依然是一個小眾且不會迅猛發展的行業,即便是在中高收入群體,知道並認同出國看病理念的還是少數。他表示,盛諾一家的目標人群要符合三個條件,首先必須收入較高,其次有重症疾病,第三是認同出國就醫的理念並能接受風險。但現在,對這個行業了解的人還太少,他就接觸過一些因此而錯過最佳治療時間的病人。
蔡強説,雖然海外醫療費用比國內高得多,但美國等發達國家的醫療服務有著明顯優勢。盛諾一家目前接納的客戶70%以上是重症患者,但不是所有的重症都適用。患者需要知道這種重大疾病在國外有更好的解決辦法,有的放矢前去,才有預期效果。另外,有些錯過最佳治療時間的患者也會遭到海外醫療機構的拒絕,在某種程度上,再先進的藥物對於惡性重症患者也只能做到生命的延長。
記者了解到,在發達國家,前列腺癌、乳腺癌比較多發,而中國常見的胃癌、肝癌等則在國外很少見,治療經驗上並不比中國醫生更有優勢。盲目選擇出國,對患者的身心和錢包,都是一場考驗。
服務細節決定機構生存
2014年6月,紅杉資本中國基金向盛諾一家投資約5000萬元,後者成為國內首家獲得機構投資的醫療服務企業,並與美國多家排名前五位的綜合和專科醫院建立合作關係,但蔡強坦言,現在離賺錢還有一段距離,只能説有望在今年實現盈利。
“表面上看,海外醫療服務機構就是仲介,病人找到我們後,我們需要為他們聯繫美國醫院最合適的醫生,並儘快預約到治療的最佳時間,這是我們目前面臨的最大挑戰。”蔡強説,海外就醫仲介比海外留學、旅遊要複雜得多,機構要為病人提供病例諮詢、評估是否適合出國、預約海外醫院和專家,並提供病人到達當地後的所有就醫服務。
他還表示,病人選擇出國看病的原因在於尋求高水準的專家、先進的設備和國內無法找到的藥物和技術。不過,儘管有很多患者在國外醫院治療後健康而歸,也有不少患者遠走海外卻無法治愈頑癥。醫療的特殊性決定了每個環節都容不得半點差池,僅僅以仲介方式提供預約服務的商業模式並不符合現實。
在蔡強看來,能否提供最優質的服務是跨境醫療機構生存與否的決定性因素,“你要清楚,客戶交給你的是最珍貴的生命,我們不只是儘快把客戶病例資料交給最匹配的醫院專家,得到反饋後預約,還要為他在這期間的整個就醫體驗提供服務,直到他返程。”
據了解,目前盛諾一家基本能在兩天內為病人反饋海外醫院專家的就診建議,兩周內安排已有簽證的病人前往當地就醫,沒有簽證的病人也會在四週內辦完手續。蔡強説,對於重症患者來説時間就是救命稻草,他希望今年能將上述時間再縮短一半左右。
正是這些看似簡單的瑣碎細節成為不少創業者的攔路虎。深圳一家移動醫療平臺的王姓總經理對記者坦言,近兩年海外醫療、移動醫療熱得燙手,吸引了很多想撈一筆的資本扎堆進入,幾十萬元就可註冊一間公司招攬客人,但當他們在一段時間內遭遇“變現”困難的時候就會萌生退意。
“醫療服務是純粹的一對一服務,每個病人都是個案,而這些個案恰好是醫療服務長期建立和積累資源的過程。但投資者想要的是快速複製後産生的規模效應,這在本就有著諸多特殊性的醫療行業是行不通的。”他如是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