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北京何以成為北京?探尋7.8公里的北京中軸線

發佈時間:2024-02-04 09:51:52 | 來源:中國新聞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葛蕾

中新社北京2月3日電題:從中軸線看北京何以成為北京

《中國新聞週刊》記者 張馨予

從南端的永定門、正陽門,穿過古都北京的外城、內城、皇城、宮城,再向北至鐘鼓樓,就是全長約7.8公里的北京中軸線。

2023年,北京首都博物館“輝煌中軸”展覽上的16米長中軸線沙盤。易海菲 攝

在北京城,最能感知到中軸線的地方,一定是老城的高處。站在景山公園的萬春亭,能看到紫禁城的核心建築沿中軸線依次位列,兩邊建築按中軸對稱。登上鼓樓的69級臺階,在二樓向南遠眺,能看見遙相呼應的景山萬春亭,也能清晰看到一條軸線位於北京城中央,青磚灰瓦的建築錯落在中軸線兩邊。

故宮和景山公園萬春亭。富田 攝

自梁思成提出北京中軸線的概念以來,中國學者追溯北京中軸線何以産生、如何變遷,為“北京何以成為北京”這個問題尋找答案。

都城建設的理想模式

現年85歲的北京歷史地理研究專家朱祖希,在北大上的第一課,就是時任北大地質地理系主任侯仁之在“迎新會”上給新生作的“北京的起源及其變遷”報告。侯仁之在講到北京的城市規劃建設成就時,先提到《周禮·考工記》,因為其描繪了中國古代都城建設的理想模式。

《周禮·考工記》對都城佈局的規劃是“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涂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後市,市朝一夫”,即宮城作為全城規劃的中心,位於城內,王宮內按前朝後寢規劃,宗廟和社稷對稱置於外朝左右兩側,宮城的南北一線則是城市中軸線,中心線前有王宮、後有市。

北京市文史研究館館員、北京古都學會會長王崗對《中國新聞週刊》説,《周禮·考工記》一直影響著中國古代都城建設。而理想都城建設藍圖中,就有中軸線的存在。

關於中國古代首個出現中軸線的都城,歷史學界和考古學界有不同答案。一些史學家認為,曹魏時期的鄴城是第一個出現中軸線的都城,距今1700多年。而在《從考古看中國》一書中,考古學家王巍稱,考古發掘和研究證明,4000多年前的夏宮,不僅位居都城正中,且宮內城多座宮殿的格局已呈現出“中軸突出,兩翼對稱”,前後幾進院落排列整齊的格局。

中軸線的城市規劃理念在數千年前的中國古代都城便已出現,是毫無異議的。

2023年,北京首都圖書館舉辦的“字裏行間讀中軸——北京中軸線專題文獻展”。侯宇 攝

起源元大都

北宋滅亡後,金朝佔有長江以北大部分地區。在海陵王奪得皇權後,他遷都燕京,改稱中都,使得北京成為一代王朝的首都,一直延續元、明、清三代。金中都城,出現了北京都城史上第一條中軸線,南起金中都城的正南門豐宜門,北至金中都城的正北門通玄門,全長約9里。

王崗説,金中都城出現了北京的第一條中軸線,現在的北京中軸線,其位置是在元大都時確定的。元滅金後,在東北方向另選新址,建造元大都城。在王崗看來,直到元大都,統治者才第一次把“左祖右社、面朝後市”這種《周禮·考工記》中提到的模式變成現實,建造了一條前無古人的都城中軸線。

2023年4月26日,外國友人在鐘鼓樓下與北京市民探討舞動“彩帶龍”的方法。田雨昊 攝

在元大都的建造中,鐘、鼓樓被放在了全城的中心位置,這是以往的都城模式中從未有過的。

一年四季十二個月,每天十二個時辰,都是通過擊鼓鳴鐘顯示,將鐘、鼓樓置於全城中心,意味著元大都的規劃者把宇宙的活動——或者説是萬物運作的規律——放在中心。

在元大都城,皇城被放在鐘、鼓樓的南面,全城南面的中心位置。太廟被安置在皇城東側,符合“左祖右社”中“左”的位置,社稷壇被安置在皇城西側與太廟對稱的“右”的位置。商市則分佈在都城中心鐘、鼓樓一帶,以及各個交通樞紐的大街和城門附近。

明代永樂大帝將都城遷往北京後,北京城整體南移,太廟和社稷壇從皇城兩側挪到了皇城前,但中軸線設計仍被嚴格保留,形成了中軸對稱的建築佈局模式。人們如今所看到的北京中軸線大部分建築,基本是在明時期建造的。

清代繼承延續了整體格局。順治和康熙時期,均對中軸線區域宮殿、壇廟等國家禮制建築進行大規模修繕和重建。雍正時期主要完成了對景山壽皇殿的修繕,乾隆時期則完成了重華宮等一眾宮殿的改建和新建,擴建、修繕了天壇等壇廟禮制建築。這也是北京中軸線進入最後一次大規模的建設階段。

北京天壇祈年殿、圜丘、回音壁、齋宮。富田 攝

作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的《京師生春詩意圖》,由正陽門大街畫起,由南向北一直到景山,描繪了雪後京城中軸線的面貌。畫中有皇帝拜見太后,有朝臣官員進宮拜謁,也有前門大街的車水馬龍,市民在中海排成隊列冰嬉,商業活動和市民活動極為繁盛。

在北京正陽門箭樓拍攝的北京中軸線。富田 攝

認識北京中軸線

儘管北京中軸線早已存在,但首個提出北京中軸線概念的是建築學家梁思成。他在1944年完成的《中國建築史》中開始使用“中軸線”一詞,“紫禁城之全部佈局乃以中軸線上之外朝三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為中心,朝會大典所禦也”。他用極大熱情讚美中軸線,稱北京“氣魄之雄偉就在這個南北引伸、一貫到底的規模”。

20世紀50年代,因城市化建設的需要,位於北京中軸線最南端的永定門逐漸被拆除。伴隨著城市建設,一系列考古工作也開始展開。

1964年,考古學家徐蘋芳等人考古勘探,鑒定了元大都中軸線的位置,證實從鼓樓到景山的大街就是元大都南北中軸線大街,與今天地安門南北大街是重合的,證實了元大都城南半軸規劃建設中軸線的走向。從1964年到1974年,當時的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市文物工作隊基本探明瞭元大都外郭城的形制和範圍,以及皇城和宮城的範圍。

人們對北京中軸線的認知,也在20世紀60年代至世紀末,通過侯仁之、劉敦楨、于倬雲、傅熹年等人對於元大都城、紫禁城的規劃思想和建築設計的研究,得到不斷完善。

1999年3月,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王燦熾在政協北京市第九屆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上提交了重建永定門的提案。彼時,中央已明確提出首都城市發展要注意保護古都中軸線、皇城、文物建築、古都格局。但在引發“永定門應不應該重建”的討論後,這份提案並未獲得積極回應。

2000年6月,北京市文物古跡保護委員會委員王世仁和一些專家給北京市文物局寫了《關於重建永定門的建議書》,其中寫道:“完整的中軸線代表了北京的歷史文脈。中軸線上的門、橋、枋、殿,就是文脈的標誌,每處都記載著首都的歷史變遷。城市失去歷史標誌,等於失去了記憶,保護好中軸線,也就是使後人不至於看到一個失去記憶的城市。”

2004年3月10日,永定門的復建工程正式開始。王世仁曾回憶,為保證永定門的“原汁原味”,文物專家以1937年的永定門城樓實測圖為基礎進行復建設計,從非洲購置了12根鐵力木,加工成12米高、重4噸的“金柱”,另外,兩段百米長的明末禦道在復建工程中重見天日,百餘塊清代舊城磚也回到了永定門城樓上。

北京東城區永定門公園一景。范淑梅 攝

2004年9月,永定門城樓竣工,重新屹立在北京中軸線的南端。在北京的老城保護被放到越來越重要的位置時,北京中軸線又完整了。

被稱為“北京通”的侯仁之,在1991年提出了北京城市規劃設計中的“三個里程碑”:“第一個里程碑是北京城的中心建築紫禁城,是封建王朝統治時期北京城規劃建設一大藝術傑作。第二個里程碑是天安門廣場的改造,它賦予了具有悠久傳統的全城中軸線嶄新的意義,在文化上顯示著承先啟後的特殊意義,即‘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標誌著一個新時代的到來。第三個里程碑是奧林匹克公園的建設,突出體現了21世紀首都的新風貌,標誌著北京走向國際大都市的時代已經到來。”

北京奧林匹克公園內,遊客在遊覽。杜建坡 攝

第三個里程碑,也是北京中軸線首次向北延伸。20世紀80年代末,北京申辦亞運會成功,為連接城市中心和亞運村,在北二環鼓樓橋引出鼓樓外大街,向北至三環外,為北辰路。中軸線被延長了。此後北京申奧成功,中軸線再次向北延長,鳥巢和水立方落在了軸線兩側。

北京中軸線的長度到底是多少?其起點到底是永定門還是鐘鼓樓,是南端為起點還是北端為起點?一些問題已取得共識,一些問題還在爭論。而所有這些都在共同塑成人們對北京中軸線以及這座城市的認識。(完)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