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新首鋼”為何能成中國工業遺産改造代表作?

發佈時間:2024-02-06 09:24:38 | 來源:中國新聞網 | 作者: 杜燕 王宗漢 ​ | 責任編輯:張靜

題:“新首鋼”為何能成中國工業遺産改造代表作?

——專訪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總建築師、總規劃師吳晨


工業遺産是人類所創造並需要長久保存和廣泛交流的文明成果,是人類文化遺産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好、利用好工業遺産,對城市而言至關重要。

作為中國工業遺産改造的代表性作品之一,北京首鋼園近年來熱度持續上升。在承辦冬奧會、服貿會、中國科幻大會等重大活動的同時,首鋼園也成為中國對外人文交流的新窗口,“首都城市復興新地標”在世界面前自信大方亮相。

工業遺産的獨特價值何在?如何實現工業遺産與城市的融合、從而推動城市復興?“新首鋼”走出了怎樣的工業遺産保護之路?中國科學院大學講席教授、人居科學學院院長,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總建築師、總規劃師,首鋼集團總建築師吳晨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對上述問題進行解答。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工業遺産是什麼?相比其他種類的文化遺産,工業遺産的獨特價值何在?

吳晨:歷經近現代乃至當代的工業化進程,伴隨人類生産活動而出現的廠房、工業構築物、機械設備等,均為工業遺産的構成部分。而工業遺産又是現代城市的有機組成部分。一定程度上,相比其他文化遺産,工業遺産的藝術價值可能並不突出,但其特點十分鮮明。

首先,工業遺産大多是位於城市中的大尺度空間場所。不同於文物保護單位以斑塊狀散點于城市中,工業遺産大都保存著完整的、獨屬於自己的歷史和文化環境;其次,工業遺産能夠體現人類的生産勞動過程,具有獨特的科技和經濟價值,記錄了科技與工業發展的歷史進程,展現了先進的生産技術和工業化的演變過程,成為近百年城市景象的記錄者。

中新社記者:首鋼園作為中國工業遺産改造的代表作品之一,其改造歷程是怎樣的?

吳晨:始建於1919年的首鋼,是中國鋼鐵工業的縮影,參與和見證了中國鋼鐵工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大到強的歷史跨越。二十世紀末,首鋼正處在生産黃金期。1994年,首鋼以824萬噸的産量,位居當年全國第一。

伴隨鋼鐵産量迅猛增長,首鋼繞不開環境污染問題。2001年,北京申奧成功。為了“綠色奧運”,還首都一片藍天,首鋼于2005年拉開了中國鋼鐵史上最大規模遷移的序幕。自此,首鋼開始逐年減産,直至2010年最後一座高爐三號爐熄火。

2014年,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決定將北京市首鋼老工業區等21個城區老工業區納入全國城區老工業區搬遷改造試點。

2015年,由中國工程院、北京市規劃委員會、首鋼集團、清華大學、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六家單位聯合開展《首鋼園區城市風貌研究》,確立了分層分級的保護原則和框架,並創新性提出“保留工業素顏值、織補提升棕顏值、生態建設綠顏值”,將“織補城市”“海綿城市”等設想運用到規劃編制和項目改造設計中,為首鋼工業遺産改造明確了方向;同時,還直接促成了北京冬奧組委入駐首鋼園區的決策。

2018年底,北京發佈《加快新首鋼高端産業綜合服務區發展建設 打造新時代首都城市復興新地標行動計劃(2019年—2021年)》,提出通過文化、産業、生態、活力“四個復興”,打造“新時代首都城市復興新地標”的總體目標。

新首鋼高端産業綜合服務區“四個復興”成效顯著,一系列與冬奧、時尚、科技相關的國際、國內重大活動的舉辦,已在大型工業遺産保護與復興領域産生了重大的國際影響力。

中新社記者:在工業遺産保護與傳承領域,“新首鋼”的誕生走出了一條怎樣的獨特道路?

吳晨:就國內而言,“798藝術區”與首鋼園同處北京,二者卻有著不同的發展路徑。不同於首鋼園,“798藝術區”是自發形成的。其所處位置,是建成于1957年的“北京華北無線電聯合器材廠”,園區便利的交通和獨特的建築風格,吸引了眾多藝術機構及藝術家前來租用閒置廠房並進行改造,逐漸形成了集畫廊、藝術工作室、文化公司、時尚店舖等於一體的多元文化空間。放眼國外,大家耳熟能詳的德國魯爾區,曾是德國的煤炭和鋼鐵生産基地。與地處京西的首鋼園不同,魯爾區的工業遺産原址遠離城市中心,其保護模式偏于靜態保護。這種方式不適合首鋼園。

地處京西這一片可以整體改造利用的大面積土地,首鋼工業遺産的保護和未來城市的發展要交融在一起。首鋼工業遺産不僅要保護,還要保留工業風、首鋼味兒,讓歷史與自然相融合。

讓工業遺産“活”,就要讓工業遺産重新回到城市的生産生活軌道上,成為市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這樣獨特的道路為工業遺産保護與發展提供了借鑒。在貴陽新華印刷廠、杭州鍋爐廠等改造項目中,我們均秉持保護第一、傳承優先的理念,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實現工業遺産保護利用與經濟文化的雙贏。

中新社記者:工業遺産的保護與發展,對城市有何裨益?

吳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英國的“城市的文藝復興”概念對我影響很大。因此,我對於認知城市發展脈絡、城市歷史對城市發展意義和未來城市的發展方向等,都有了新的認識,並逐漸形成“城市復興理論”。

作為一種多維度、系統性的思維方法與實踐手段,中國城市復興理論更強調系統觀及整體論,用全面、融匯的視角,通過持續的行動計劃來解決城市問題,實現城市及地區在經濟、社會、文化及物質空間環境的可持續改善。

工業遺産保護的終極目標是全面復興。復興的關鍵在於發揮其空間價值,在現代化生産中佔有一席之地,在保留歷史原貌的前提下,進行技術更新和內容革新,使工業遺産更好地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並與未來城市功能有機結合。

工業遺産復興為城市復興帶來新的活力。首鋼工業遺産的保護正逐步發揮對北京現代城市生活的引領作用,是城市復興理論的範式探索與實踐嘗試。通過冬奧會和服貿會的精彩亮相,首鋼園成為北京國際交往的窗口和重要承載地。

目前,首鋼園已進入“後冬奧時代”,需要尋找新的發展方向。在“科技回歸都市”的大背景下,我相信,首鋼園具備成為“世界級科技創新中心區”的發展潛力,科技將會成為首鋼園下一次騰飛的翅膀。

中新社記者:如何理解“工業遺産保護的終極目標就是全面復興”?

吳晨:長久以來,中國對於文化遺産,特別是不可移動文物和歷史建築的保護工作,遵循著一種“底線思維”,即以“博物館式”的保護方法對待文化遺産。不可否認,這種方式保護了很多文化遺産,但也有很多未能發揮最大價值。

我始終認為,文化遺産的最大價值不僅包括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還應包括利用價值和經濟價值。因此,我們探索並總結形成了“積極保護、整體創造、有機更新、全面復興”的觀點,這將打開文化遺産的發展思路,讓文化遺産與現代生活更好融合。

基於此,工業遺産不僅應該構建大保護格局,更應該形成全社會的認知共識,即以傳承利用,推動工業遺産的系統性保護,避免工業遺産保護走向“靜態保護”的誤區。

作為建築師,我認為,這一職業在城市可持續發展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個有責任感的建築師、規劃師,不僅是城市的設計者和規劃者,更是城市演化的引領者。建築師既要注重人文關懷,關注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又要通過創新設計和社會參與,使城市更具包容性。這是一個綜合性的目標,需要城市管理者和建築師、市民共同努力。(完)

受訪者簡介:

吳晨,中國科學院大學講席教授、人居科學學院院長,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總建築師、總規劃師,首鋼集團有限公司總建築師,北京市戰略科學家,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市政協常委,北京市政協人資環建委副主任。先後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和“全國勞動模範”等榮譽稱號,在國內外有著豐富的專業設計經歷,是中信大廈、北京南站、南京南站等重要公共建築的主創建築師,曾獲國際、國家、省部級設計獎項數十項,發表多部專著和80余篇學術論文。創新性地構建了建築設計、城市設計、城市科學“新三位一體”工作模式,早在2002年提出“城市復興”理論,是中國“城市復興”理論的構建者和實踐的先行者。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