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興盛近百年的通草水彩畫如何走向世界?

發佈時間:2023-10-30 09:15:37 | 來源:中國新聞社 | 作者:張少宣 王君妍 王在禦 | 責任編輯:姜一平

中新社天津10月27日電 題:興盛近百年的通草水彩畫如何走向世界?

——專訪國家海洋博物館人文研究中心主任、副研究館員白黎璠

作者 張少宣 王君妍 王在禦

當時針指向19世紀,一艘艘商船和客船從中國廣州的港口出發,滿載著中國商品駛向西方各國。而被視為“中國明信片”的通草水彩畫(下稱“通草畫”)成為西方商人和旅行者最熱衷收集的“中國情調”,被大量帶往英、法、美等國。

國家海洋博物館人文研究中心主任、副研究館員白黎璠近期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通過館內收藏的190余幅通草畫,解析其為何成為清末中國海外貿易和中外文化交往的一個標識。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通草畫因何而得名?

白黎璠:通草畫的繪製載體很特別,不同於傳統中國畫繪在宣紙、絹帛上,而是繪製在“通脫木”這種植物莖髓加工而成的通草片上,因此得名。

通草片的獨特質感很適合水彩畫創作,易著色,不會像宣紙那樣暈染,色彩看起來更加鮮艷柔軟,有一種浮雕感。這種類似紙的創制,也充分體現了勞動人民的智慧。

中新社記者:通草畫為何在19世紀中國的對外貿易中備受青睞?

白黎璠:通草畫出現在19世紀初期的廣州,它運用了西方水彩畫等技法,以類似油畫的展現形式來描繪中國的市井風情和民間風物,可謂“神奇的東方名片”。這種頗具特色的“明信片”因其便於攜帶、畫作內容很“中國”,成為當時廣受西方商旅歡迎的一種外銷畫。

這種外銷品出現在廣州,一是由於它的製作原料——通脫木生長在中國華南地區,就近取材的便利性與經濟性能支撐商品的規模化生産。更重要的是,廣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在商貿與文化交流方面都有特殊地位。

從唐代開始,廣州就是對外交流的重要港口,至清康熙二十三年(西元1684年),為了管理海上貿易與徵收進出口關稅,清政府設立粵、閩、江、浙四個海關。到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除廣州粵海關之外,其他海關一律關閉,也就是歷史上的“一口通商”。在較長時間內,廣州是中國唯一的官方對外貿易港口。這樣的歷史條件也為西畫技法的傳入、對外貿易的繁盛提供了便利。

中新社記者:通草畫的題材有何特點?

白黎璠:通草畫的題材內容非常豐富,是當時中國社會生活諸多方面的真實寫照,堪比照片式的還原與呈現,多角度立體化展現了社會風貌,是外國人了解東方世界的一個很直觀的媒介。通草畫的題材主要是兩大類:社會生活和自然標本。

描繪社會生活的選材,工匠們會選擇對日常生活重要、常見又特色鮮明的場景或人物來表現,比如海關官員的巡查。這既説明“一口通商”對於廣州城市發展的重要意義得到了普遍認可,也與洋商的貿易活動密切相關,因此才會在外銷畫中去體現它。

通草畫裏有很多對珠江上各種往來船隻、當地燈塔等場景的描繪,從側面反映了航行與貿易對城市的影響。如今觀看這些畫面,不僅可以看到當時廣州繁盛的貿易景象,也可為船史研究等提供生動的參考資料。

還有一些是表現生産場景的內容,比如用成組的畫面來展現瓷器、茶葉從生産到銷售的過程。瓷器和茶葉都是中國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大量輸出的商品,借由通草畫的呈現,外國人不僅可以看到瓷器、茶葉的成品,還可以看到它們是如何産生的。

我館收藏有兩組茶葉生産的通草畫,詳細描繪了茶葉種植、澆水、採摘、篩選、烘制、包裝、搬運、銷售等一系列程式。畫面上還可以看到來採購的外商,以及貼著“古勞”“武夷”等商品標簽的貨箱。古勞茶是産于廣東地區的名茶,宋元時期開始栽培,清乾隆和道光年間生産達到全盛,武夷茶則是福建地區名茶的代表。據史料記載,至清道光年間,廣州出口茶葉總量約佔全中國的九成以上。

通草畫也有大量的題材來表現達官貴人的肖像、日常起居場景、人生重要時刻(如結婚、生日、退休等)、戲劇場景、市井百姓的生活場景甚至審判與刑罰等,可謂包羅萬象。這些畫面非常鮮活、接地氣,較為全面反映了當時廣州的生活百態。對於未曾到過中國的人來説,更是新奇有趣,所以通草畫成為很多西方商人旅客帶給親友的紀念品。

通草畫還有描繪花鳥魚蟲自然標本的主題,這類作品風格寫實,更注重表現物的細節而非意境,其表現手法與西方博物學的興盛有關。在沒有攝影技術的時代,博物學家們通過逼真的繪畫來記錄自然標本的形態和樣貌。通草畫在表現自然標本方面,無論形態還是顏色,都極為真實,因此在西方市場上備受歡迎。

中新社記者:為何説通草畫是“西畫東漸”融合的産物?

白黎璠:通草畫的整體繪製風格可以説是典型的“西畫東漸”。首先,它用水彩作畫,而不是傳統中國畫使用的水墨丹青。18、19世紀正是水彩畫在歐洲發展繁盛時期,水準頗高且廣受歡迎。

在繪畫技法方面,通草畫使用了西洋繪畫的透視法、明暗對比等技法來表現空間感和光影關係。用西畫的技法在中國特有的紙上作畫,來表現東方世界的風物人情,通草畫本身就是東西文化融合的産物,同時它又作為一種中國商品遠銷海外,是文化傳播的載體。

作為一種大量銷售的商品,通草畫的繪製比較程式化。工匠們分工合作,流水線式完成畫面的某一部分,我們常常會看到幾乎相同的人物面孔出現在內容完全不同的通草畫中。所以通草畫的作者沒有非常突出的名家,屬於民間工匠的手工藝製品。但這也讓它更“接地氣”,成為中國外銷品中獨特的存在。

中新社記者:通草畫為何鮮為人知?

白黎璠:通草畫興起于19世紀初期,但在19世紀末期就迅速退出歷史舞臺,存續時間不過短短百年。

在它當年的行銷地歐洲各國,一些收藏機構和個人有相關收藏。通草畫的研究和收藏進入中國人視野,主要始於2001年英國人伊凡·威廉斯向廣州博物館捐贈了一批外銷通草畫,並舉辦了相關主題展覽。國家海洋博物館在籌建徵集階段,非常關注通草畫的徵集工作,現在館藏的190多幅通草畫主要來自粵、港的文物收藏機構和個人,以及一些關注海外文物藝術品的收藏機構,可以説基本涵蓋了通草畫題材的各個類型,能夠比較完整的反映通草畫的整體風貌。

博物館將這些見證了歷史發展、具有研究及欣賞價值的畫作從分散變為聚集,既為它們提供了比較穩定的保存條件,又通過對它們的研究、主題展示,使公眾對清末海上絲綢之路的貿易有更多、更深刻和更直觀的了解,同時也獲得美的藝術享受。(完)

受訪者簡介:

白黎璠,天津國家海洋博物館人文研究中心主任,副研究館員,歷史學碩士,博物館學專業。長期從事博物館展覽策劃、藏品研究、博物館學研究工作,併發表過《涉海類博物館海絲主題展覽的策展方向與實踐》《博物館研學課程設計的探索》《探究式教學法在博物館教育中的運用與實踐》等多篇學術論文。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