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守住筆墨,構建當代中國畫學體系

發佈時間:2023-10-27 09:30:44 | 來源:光明日報 | 作者:唐勇力 | 責任編輯:姜一平

原標題:守住筆墨,構建當代中國畫學體系

近百年來,關於如何定義中國畫,文藝界屢有爭議。如果我們回看歷史,會發現早在宋代,郭若虛就在《圖畫見聞志》中,針對高麗畫和倭畫,提出了中國繪畫的概念,這是中國畫概念最早在文獻中出現。後來,隨著西方文化的傳入,中國畫與西方繪畫在藝術觀念、技法風格上往往形成鮮明的反差,有些藝術家開始嘗試探索中國畫新的表達模式和表現形式。在這些探索中,有許多觀念性的作品甚至拋棄了傳統中國畫語言特徵,弱化了中國畫的文化精神。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文脈要傳承,中國畫的概念就一定要清晰,也就是要厘清中國畫的邊界,知道什麼是中國畫。守住中國畫的底線,中國畫才能真正有所發展。

在關於中國畫的討論中,著名畫家張仃就提出“筆墨是中國畫的底線”。其實,中國畫關於筆墨爭論的問題,是有一個發展過程的。從宋代開始往前推,中國畫的筆墨是以勾線、渲染為主的,追求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傳移模寫。元明清文人畫興起後,開始講究起一筆出現乾濕濃淡變化的筆墨,筆墨的形式更豐富了。可見筆墨本身也是發展變化的。

筆墨按照自身的規律發展著,以漸進的方式在延伸。它立足傳統,選擇、揚棄、借鑒、融合,不斷增加新的因素,不斷更換面貌。到了20世紀90年代,一些畫家開始探索以色彩為主、以墨為輔的繪畫技法,尋求水渾、透明、空靈、滋潤、生動的畫意境界,書法用筆已退為次要地位,其作品的語言技法以“染”為主,略輔皴、擦、點、畫,借鑒現代形式構成和色彩的豐富性。應該承認,以色彩為主的筆墨形式在未來將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然而近代以來,出現了一種所謂筆墨語言狀態——材料筆墨,即現在所推出的“新水墨”。一些受西方現代藝術觀念影響的畫家,不管是有傳統功底的還是“半路出家”的,他們僅是以筆、墨、紙等為材料,表達自己的觀點與心性,並不在意筆墨是什麼、起什麼作用,因為傳統筆墨對他們不再重要。這樣的筆墨形式,游離于傳統筆墨的規範之外,拋棄用筆的講究,在抽象的形式組合下,以色彩、造型、構圖抵消傳統書法用筆式的筆墨。在換位、變異過程中,把筆墨等同於材料,化成視覺符號,力求建構新的水墨形式。怎樣評價這種新畫法,值得理論界研究。

多元化藝術形式的發展,造成新時期中國畫的筆墨概念模糊,中國畫的界限也不再清楚,很多名為中國畫的作品,其實游離在中國畫本源之外。當前在一些美術展覽的評選中,有部分西畫要素過多的作品也在中國畫入選行列。失掉了中國畫概念的判斷原則,只看畫面效果,不看作品語言,這是不合適的。也許,將這些作品歸入綜合繪畫評選體系中更妥當,這樣也能促進中國畫健康發展。

傳統中國畫以筆墨為本體語言,極高雅又極通俗,極富人性的平淡天真。筆墨所表現的氣韻生動,所傳達出的重氣格、重品格、重人格的精神,蘊藏著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筆墨的審美核心,仍然以天人合一、造化心源、傳神寫意、中庸和諧等為標準。當然,繼承傳統並不意味著鑽進傳統裏不出來,“筆墨當隨時代”,當代畫家要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創新,融合其他藝術的營養,開拓筆墨語言的廣闊天地。

探討中國畫的筆墨問題,就涉及中國畫的傳承。我始終認為,中國畫傳承的核心是教育,有什麼樣的教育便有什麼樣的中國畫。因此,中國畫教育的理念、方針、綱領、內容、方法等,都需要深入研究。

我在中國美術學院、中央美術學院擔任過近二十年的中國畫系主任,目前還兼任上海美術學院的中國畫系主任,對中國畫當前的學院教育有深刻體會。舉個例子,現在有些研究生聽了理論課程以後,反而覺得講求傳統筆墨的中國畫不是當下的主流繪畫,而西方當代的前衛藝術才是主流。為了應對這種狀況,不少美術院校加強了對經典作品的臨摹和研究,對傳統筆墨的認識和掌握。但更重要的不僅僅是技法的學習,而是應加強學生對傳統藝術精神的理解和感悟,從形而上的角度認識中國畫。這樣,學生們在獨立創作的時候不會脫離以筆墨為核心的原則。筆墨是發展的,但中國畫的核心要素不能丟,對線條的運用和掌握,也需要通過大量實踐才能得心應手。

我認為,要想成為優秀的中國畫畫家,必須具備四大基礎:一是造型基礎;二是傳統繪畫筆墨技法基礎;三是文學史論基礎,如中國古典文學詩歌、繪畫史、中國美學,包括西方的美學及美術史等;四是書法基礎,文字書法是中國畫傳承非常核心的部分。一些本科生的中國畫教育,一定程度上缺乏對傳統文化的深度學習和認識,而教學體系中對學生傳統文化的培養還不夠健全、不夠系統。

除此之外,還有兩類基礎知識也很重要,即形式構成和色彩修養。其中,造型基礎是最重要的。當前中國畫的主題性創作涌現出了很多優秀作品,就是因為百年來學院教育中有大量的造型基礎課,人物畫造型能力大幅提高,這一點古人是做不到的,這也是學院教育的成功之處,今後需要進一步發展。然而,現在美術學院的教育有弱化造型訓練的趨勢,因為受到西方現代主義觀念的影響,有些當代畫家認為造型能力有一些就夠了,寫實能力和造型能力在現代藝術尤其是當代水墨中不重要。表現中國精神、中國故事的主題性創作,需要非常強大的造型能力,這需要從教育中來,如果沒有好的學院教育,人物畫家成長起來就非常困難。

如何構建當代中國畫學體系,即包括理論體系、價值體系、評論體系、創作體系、話語體系等在內的當代中國畫學體系,成為擺在學院教育面前的重要課題。中國畫理論與創作體系並未完成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學科轉型,在很多的語境與場合中,也常常停留在一個包容度極大、涵蓋範圍很廣的學術概念上。作為一門專業學科,特別是作為中國繪畫學術系統的主幹內容,圍繞現代中國畫發展路向、價值標準、創作理念乃至教學傳承的思考,是中國畫未來發展中需要重點研究與實踐的方向。

(作者:唐勇力,係中央美術學院教授)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