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非物質文化遺産學國際學術論壇召開 馮驥才:非遺學要對現實負責

發佈時間:2023-10-26 11:00:05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秦金月 | 責任編輯:謝榮宇

中國網10月26日訊(記者 秦金月)10月23日-24日,“新時代·新學科·新使命——非物質文化遺産學國際學術論壇”在天津大學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下稱“馮研院”)召開。論壇開幕之際,首個以非遺學為主題的學術網站“非遺學網”也隨之開通。

馮驥才致辭(馮研院供圖)

開幕式上,馮驥才表示,“非遺學”是本世紀世界人文領域新崛起的一個充滿學術活力的新學科。但這個學科還不具有完備而成熟的知識體系與理論體系,從本體、認識、價值、倫理等學理層面,到非遺的保護策略、方法、技術等工具層面,再到非遺人才培養的教育層面,以及非遺的傳承傳播等一系列問題,都有待學界去窮究學理、層層深入。沒有嚴謹的、堅實的非遺學的知識體系和理論體系,就難以完成對非遺系統性的保護,“尤其是非遺的活態性,使它具有向負面變異的可能。這是非遺工作的難點,也是非遺學的難點和壓力。”馮驥才認為,非遺學要對現實負責,而這個責任需要學界共同承擔。

“構建起一個新學科,不可能一蹴而就,甚至不是一兩代人就能幹成的事。需要長期和持久的科研,需要學術力量的大量投入,需要各種真知灼見和立言立説,需要積極的思辨、討論與交流,需要相關的機制建設。”馮驥才如此解釋召開非遺學國際學術論壇並開通“非遺學網”的目的。他表示,一次論壇遠遠不夠,今後還要一屆屆辦下去,不斷研討一個個非遺學至關重要的問題,還要把剛剛開啟的非遺學網,作為國際間相互交流的平臺,以推動非遺學的建設。

今年適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公約》通過20週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東亞多部門地區辦事處主任夏澤翰在論壇開幕式上視頻致辭。他表示,在這樣一個具有紀念意義的年份中,中國非遺學的建立打開了一個學術研究領域,有助於更好地理解非遺的價值與意義,並更利於發現、處理和解決非遺保護工作中所存在的問題,對於非遺保護工作有著莫大的意義。他期待關於非遺學的新視角和新思考能通過這次論壇産生,以促進非遺保護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向雲駒表示,非遺學不是一門國別的學問,而是一門國際性的學問,“這個論壇是首次國際性非遺學研討會,打開了建構非遺學國際合作與交流的學術大門,具有載入學術史冊和里程碑性的意義。”

與會嘉賓合影(馮研院供圖)

此次論壇也是天津市社會科學界學術年會(2023)文化傳承發展專場。兩天內,40多位來自中國、馬來西亞、日本、南韓、法國的非遺學、民俗學、民藝學等非遺保護相關領域和理論研究領域富有建樹的領軍學者,以非遺學的學術體系和學科體系為論域,通過線下線上相結合的方式,圍繞非遺學知識論、非遺學技術與方法、非遺保護與學術實踐個案、非遺保護史與學術史、非遺學學科建設與教育研究等議題展開熱烈研討。論壇還開設了“非遺保護與非遺學研究的趨勢”“中國民間文化遺産搶救工程與非遺學學科建設高端對話”等專題研討。為期兩天的論壇吸引了國內各地上百名高校師生到現場旁聽,並有數千聽眾線上參加。

論壇由天津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天津市教育委員會、馮研院主辦。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