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劉斌:良渚文化與中華五千年文明

發佈時間:2023-10-30 09:15:37 | 來源:光明日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姜一平

【專家觀點】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考古工作,在2020年9月28日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發表重要講話指出:“百萬年的人類起源史和上萬年的人類史前文明史,主要依靠考古成果來建構。”

良渚存在的年代為距今五千三百年到四千三百年之間,和古埃及文明、兩河流域的蘇美爾文明、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明處於同一時代。良渚不僅代表著中國長江下游的文明形態,也代表著東亞地區最早的國家文明。

良渚文化最早于1936年被施昕更先生發現,1959年由夏鼐先生命名。1986年,良渚文化發現50週年,我們第一次挖到了良渚文化的大墓反山。1987年又發現了瑤山遺址,並在其中發現了祭壇和墓葬。1996年,國務院批准良渚遺址列入國寶單位,在東起良渚鎮、西到瓶窯鎮的範圍內劃了33.8平方公里的保護區。

2006年,我們發掘出了一條良渚時期的古河道。2007年11月,良渚遺址的四面城墻都被找到,解剖證明,四面城墻的堆築方法一致、城河內出土器物年代一致,300萬平方米古城的位置由此確定。

2007年之後,我們在考古勘探中發現,莫角山宮殿區就在城中心。中心宮殿區是一個高臺,東西有630米,南北有450米,面積為30萬平方米。大城市的出現是國家産生的標誌,研究顯示,良渚古城裏住的不是農民,而是工匠、工商業階層和貴族統治者階層。河邊的居民有些是加工玉的,有些是加工骨器和石器的,存在不同工種的劃分。

2009年起,良渚古城周邊幾條水壩先後被發現。2015年,我們選擇了低壩的鯉魚山、高壩的老虎嶺進行研究,最終通過碳14測年和地層、出土文物,確定它們是良渚時期的水壩。研究結果顯示,良渚人修建的水庫面積接近14平方公里,通過一個導流渠流到良渚古城,其水利系統遠比我們想像的要複雜。通過這樣一個大規模的城市佈局,我們可以了解良渚當年文明的高度。

發達的陶器、石器、漆器,以玉器為標誌的權力和信仰,禮儀等級制度,這是良渚文化的特點。

首先,良渚是稻作農業,稻田很發達。其一,當時的石鐮刀已經非常規範,跟今天沒什麼兩樣;其二,良渚很多遺址裏都有石犁,由此推斷當年應該是犁耕農業,這是農業一個很大的進步;其三,2010年,良渚的稻田首次被發現時面積非常大,佔地80多畝。田埂是用紅土鋪的,田塊20多米寬、100多米長,跟犁是配套的。

其次,良渚是一個高度統一的小國家。良渚時期,在整個長江下游,甚至在更大的區域中都信仰統一神像。玉器在當時是權力、信仰和身份的象徵,很多都是根據神像的需要來設計。比如,良渚很多貴族會通過梳子把玉制的冠狀飾戴在頭上,表示他能夠通神、他的權力跟神有關;又如,反山1986年發現了玉琮王,其豎槽裏刻了完整的神像,對應四面的轉角四層。由此我們知道,玉琮一層一層的設計,就是為了表現出不同的神像。

此外,良渚是一個禮治社會,人的社會地位會體現在穿戴上。男性最高等級的貴族頭上會戴三叉型器;女性貴族則要在胸前佩戴玉璜,這是良渚的等級與禮治社會的反映。一些貴族會參加禮儀性的勞動、參加某一些儀式,日常生活中木耜或骨耜的把、紡織機等工具也會被製作得非常高級,整個貴族生活與神的祭祀、與神像的表達是融為一體的。

良渚人五千年前發明玉琮,隨後其影響力開始向四週擴散。南至廣東、北至陜北,甚至甘肅、青海、寧夏等西北地區,都出土了具有鮮明長江下游地區特徵的玉器。由此可知,中華民族是一個從多元發展融合成一個文化共同體的過程。同樣,中國文化經歷的是連續不斷的發展過程,良渚文化和後來的文明是有關聯的。不論是四川成都的三星堆遺址,還是同時期的殷墟婦好墓,都出土了良渚人的玉琮,證明其與良渚有著密切的聯繫。良渚文化不是“滅亡”了,而是融入了更大的中華文化裏。我們現在對很多東西還不了解,還在尋找的路上。

(光明網記者金淩冰整理)

《光明日報》(2023年10月28日 03版)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