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博望臺 | 莫言:文學只有反映人類的本質才能真正走向世界

發佈時間:2023-10-09 09:17:20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秦金月 | 責任編輯:謝榮宇

中國網訊(記者 秦金月)近日,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在2023中華文化國際傳播論壇上發表演講。莫言表示,“文化交流,首先就是要‘走出去、請進來’,把人請進來,文化才能交流起來。”

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發表演講(中國外文局供圖)

翻譯助力中國當代文學“出海”

作為一名作家,莫言見證了幾十年來中國當代文學的“出海”之路。一批優秀的文學作品通過譯介,成為世界了解中國的重要窗口,為促進中外文化交流作出積極貢獻。

莫言認為,上世紀80年代初期,中國文學開始受到關注,一些作品被翻譯並走出國門。此後,中國文學與電影掛鉤,如莫言的小説《紅高粱》改編成了同名電影,蘇童的小説《妻妾成群》改編成了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挂》。這樣一批中國作家的小説被改編成電影后,到西方上映並贏得西方電影節的獎項,引起了翻譯家的注意,他們找來原著小説,將這些小説翻譯出來。

近年來,一批年輕的漢學家成長起來。他們對於文學的判斷,對他們要翻譯的文學作品的判斷越來越回歸文學的本來意義。莫言認為,“他們已經關注到了文學的品質,關注到了文學的共同價值,然後來決定翻譯。”

莫言表示,最近十幾年來,我們除了文學翻譯作品數量上比過去大大增多,被選擇的這些作品在品質上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毫無疑問,中國當代文學已經成為世界文學的重要構成部分,或者説,中國作家的作品在世界文學的版圖上已經佔有了一個重要的位置。”

文學被不同語言背景的讀者認同 源於其體現的共同價值

“文學為什麼能夠被翻譯?”莫言認為,這“源於它的共同價值,人類文明共同體的基礎,也是基於人類的共同價值。”如列夫·托爾斯泰和肖洛霍夫,他們生活在不同的歷史時期,背景不同、信仰追求不同,但他們筆下的名著《戰爭與和平》和《靜靜的頓河》都是俄羅斯文學的經典,也是世界文學的經典。

“不管是托爾斯泰還是肖洛霍夫,為什麼我們中國的讀者讀了這樣的作品會受到感動?因為這些作品中包含了人類的共同價值,人的命運、人的情感、人的感情模式,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以及對於邪惡醜陋的仇恨或者是恐懼等等。只有文學作品反映了人類的本質,這樣的作品才能真正走向世界。”莫言説。

作家為誰而寫?為內心亦是為“讀者”

作為一名作家,在參與世界文化的交流過程當中,首先要把自己的作品寫好,要使作品具備被世界認可的價值,然後再談其他。

“當然,我們不是為了被翻譯而寫作,我們也不是為了被其他國家的讀者閱讀而寫作,”莫言進一步闡述,“作家為什麼寫作,有很多的答案。但是我想作家為了自己的內心寫作,是每一個作家都不會反對的。作家為了讀者而寫作也是大家都認同的。當然這個‘讀者’是一個群體,這個‘讀者’是一個概念,這個‘讀者’並不具體化,所以你心裏面有‘讀者’,然後充分地表達自己的內心,表達自己的價值觀念。如果你的內心需求、價值觀念是跟大多數人民的內心需求和價值觀念是一致的,那麼你的作品就具有了廣泛的代表性。”

促進中外文化交流 不要貪多求大要追求精品

莫言還談到,“我們寫了很多作品,我們編了很多戲,有很多很多的畫,有很多的音樂、歌曲,什麼樣的才能廣泛傳播,被世界所認可?毫無疑問就是精品。”

莫言以東西方文化巨匠湯顯祖和莎士比亞為例。湯顯祖憑藉《牡丹亭》等經典著作,在東方劇壇享有崇高地位,有“東方的莎士比亞”之稱。而兩位偉大的作家雖然身處不同的國度,但在同一年去世,且各自都在文學領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2017年,在莎士比亞誕辰453週年之際,英國的莎士比亞故居花園內立起了一尊莎士比亞和湯顯祖的青銅合體塑像,而另一尊同樣的塑像則矗立在中國撫州市湯顯祖紀念館,兩位同時代的文學巨匠,跨越時空“相遇”,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一段佳話。

莫言認為,“這樣一種文化的交流,意味深長。”給後人帶來的既有鼓勵也有啟示,即“我們不要貪多求大,我們還是要寫得好一點,寫得精一點,為了中國的文學、中國的文化,能夠被更多的人所接受而儘自己的微薄之力。”

(審稿:張寧銳 姜壹平)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