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包容 傳承發展 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特約評論員/王玉星
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秉持開放包容,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外來文化本土化,不斷培育和創造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泱泱中華,萬古山河;探古追昔,何以中國?近日,“盛世中華何以中國”網上主題宣傳,從千年古都出發,乘中華盛世啟航。這次主題宣傳,以文物、遺産、文字為魂,用技術、平臺、應用賦能,發佈了一系列網上主題宣傳項目,並推出了線上線下聯動的接力傳播活動,必將有力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在賡續歷史文脈中不斷譜寫時代華章。
“文化興則國家興,文化強則民族強。”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把文化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中華文化基因,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在守正創新中構築中華文化新氣象、激揚中華文明新活力,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開創黨和國家事業全新局面提供了強大正能量。從北京冬奧盛會展示新時代中國自信、包容、開放的大國形象,到大唐芙蓉園的夢回千年展現中華文化包容四海、兼納百川的精神風貌,再到北京中軸線、京杭大運河等一大批文化遺産綻放新韻……今天,一個文明悠長、日新月異的中國,正讓中華文化更加蔚為大觀、讓中華文明更加光彩奪目。
文明的繁盛、人類的進步,離不開求同存異、開放包容,離不開文明交流、互學互鑒。玄奘西行、鑒真東渡、張騫出使西域、鄭和七下西洋……回溯歷史,中華民族曾經譜寫了“萬里駝鈴萬里波”的浩浩長歌,也曾經創造了“萬國衣冠會長安”的盛唐氣象。以這次“盛世中華何以中國”網上主題宣傳為契機,用“一把手鏟”和“一片甲骨”的故事講述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分享古絲綢之路上的文明互鑒之美,喚起“我心歸處是中華”的文化自信。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以更加博大的胸懷,更加廣泛地開展同各國的文化交流,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借鑒世界一切優秀文明成果,我們就一定能讓中華文明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鑒中不斷煥發新的生命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每一種文明都延續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更需要與時俱進、勇於創新。”眾所週知,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顛覆性錯誤,創新才能把握時代、引領時代,而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離不開守正創新的正氣和銳氣。以這次“盛世中華何以中國”網上主題宣傳為契機,推出更多浸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展現新時代精神風貌的精品力作,進一步營造堅定文化自信自強的濃厚氛圍,培厚建設文化強國的社會土壤,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我們就一定能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展現新氣象,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作出新貢獻。
“泱泱中華,歷史悠久,文明博大。”從漢唐氣象、明清韻味,到今天的大國風範、復興偉業,中華文明不斷吐故納新,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步。立足當下,以這次“盛世中華何以中國”網上主題宣傳為契機,秉持開放包容,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外來文化本土化,不斷讓文物“活”起來、讓博物館“熱”起來、讓中華文化“火”起來,我們就一定能更好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譜寫民族復興新華章!(王玉星)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