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匯文脈入江海 行産業新征程——第十九屆文博會圓滿落幕

發佈時間:2023-06-12 08:47:47 | 來源:光明日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姜一平

【聚焦深圳文博會】

光明日報記者黨文婷嚴聖禾

6月盛夏,珠江口九天雲雨入大海。沿江高速車輛絡繹不絕,不遠處機場航班起起落落,天南海北的人們都趕往一個共同的目的地——深圳國際會展中心。12萬件文化産品、500多項各類活動、400多萬參與人次……來自五湖四海的客商們在6月7日至11日這五天中參與的這場盛事,正是被譽為“中國文化第一展”的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産業博覽交易會(以下簡稱“文博會”)。

跨越十九載,為何全國文化産業對文博會平臺情有獨鍾?為何海內外企業、客商們每年都如約而至?站在新起點,文博會平臺將怎樣助力文化産業高品質發展?第十九屆文博會上,縱覽那些精彩紛呈的新産品、新技術、新業態,乘著思想創意碰撞交流的東風,人們能夠嗅到産業發展的新風向,洞悉文化之魂的魅力與力量。

文化味更濃方顯靜水流深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根植傳統文化,才能永葆文化活力。如何讓文化“活起來”“味更濃”,用文化撬動産業,用産業發展弘揚文化,一直是文博會不變的思考命題。

“門票上的吉祥物‘小水滴’,是用嶺南特色的醒獅形象設計的,精氣神特別足!”步入會場,兩位觀眾一邊直播,一邊向雲端的網友們介紹。

行走在12萬平方米的文博會展館內,人們不難發現,從手中的門票,到一個個展廳,中華傳統文化元素充盈著整個會場,無論是一個産品、一個項目,甚至是一座座城市,對文化的挖掘、活化和利用,都邁上了新臺階。

各地政府展團都拿出“壓箱底”的寶藏展品,取材自中國傳統文化的文創産品琳瑯滿目——陜西館的西遊記人物公仔、九色鹿布偶,甘肅省博物館推出的“馬踏飛燕”玩具,以齊白石經典作品為靈感的茶席,以雲南民族建築為藍本的金屬建築模型……創新、設計讓文化從當地走上了文博舞臺,走進千家萬戶。

蘇繡、湘繡、粵繡,緙絲、雲錦、香雲紗,非遺傳承人的“十八般武藝”樣樣有。“這是難得的觀摩學習機會。”身著“馬面裙”的設計師馮小姐專程來文博會汲取創作靈感,“我非常喜歡文博會的文化氣質和文化堅守。在這裡,我們可以深入了解傳統文化、非遺文化。它們的精氣神與魅力讓我們年輕人更加堅定文化自信。”

科技感十足更顯文根深重

文脈賡續,靠的是薪火相傳,也要依靠科技力量。新業態、新技術宛如連結藝術與大眾、古代到未來的橋梁,不但盤活了一大批非遺傳統文化、文物,讓它們以數字化的方式“延年益壽”、走向普羅大眾,更使其擁有了“造血”能力,將優質的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資本,讓文化價值轉化為經濟價值、社會價值,以可持續的方式健康發展。

今年年初,廣東本土舞劇《咏春》以別具一格的南派武功迅速走紅,在多地巡演,甚至出現一票難求的情況。而在數字中國展區,《咏春》則被進一步數字化,移植進數字劇場,一招一式更加立體,更多人能沉浸式體驗酣暢淋漓的咏春拳。

“文博會正在給予包括‘數字化’在內的科技新力量的想像力空間。”數字中國展區策展人之一楊炎濤認為。

數字化技術應用已經走到産業一線——《江蘇文庫》數據庫中,一鍵通曉千年文脈;《在浙裏,走進綠水青山》裸眼3D加空間投影技術,一日縱覽浙江鄉村的美麗蝶變;“數字敦煌”,戴上VR智慧眼鏡,閱盡藏經洞6萬餘件珍貴文物;華為“文化大數據體系解決方案”,全部實現自主創新,為國家文化安全保駕護航。

技術的注入讓文化産業高品質發展獲得源源不斷的動能。且看一組數據:2022年,深圳文化産業增加值佔全市GDP達到8%,文化企業數量超10萬家,從業人員逾100萬,為經濟社會發展賦能、為人民生活添彩。

朋友圈回歸彰顯文化魅力

“我在中國多年的朋友向我強烈推薦中國歷史悠久的酒文化,因此我想在文博會上集中考察一下合作前景。”來自英國、從事酒品貿易的觀眾丹戈·嘉瑞恩告訴記者。

“文博會是極好的增進交流的方式。我覺得這次展會的亮點是創造力、文化和歷史,這裡的人都很年輕,我能感受到其中的能量。現在不再是‘中國製造’,而是‘中國創造’。”法國工業設計協會主席安娜·瑪麗·薩赫格耶説。

“我從2016年開始參展文博會,至今已經快8年了。”印度展商伊姆蘭·沙爾説,今年他又立刻前來參展,期待借助文博會的平臺遇到好的買家和生意。

“文化貿易的活躍程度是文化繁榮的一個鮮明標誌,在新的起點上,文化貿易應該有更高的目標。”在文博會同期舉辦的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促進文化貿易分論壇上,紫荊文化集團總經理文宏武如是説。

在中國外文局局長杜佔元看來,“大力發展對外文化貿易,對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國際傳播具有重大的意義”。

今年,50個國家和地區、超300家海外展商線上線下參展,海外參展商的數量和品質將恢復到疫情前最好水準;超過2.5萬名國際友人的到來,文博會的國際“朋友圈”擴大,更是中國文化産業日益枝繁葉茂、向高品質發展階段不斷邁進、釋放魅力的最佳印證。

海納百川,方顯博大精深。在助推文化事業、文化産業高品質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新征途上,文博會不斷向著自己的宏大目標一往無前!

《光明日報》( 2023年06月12日 04版)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