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用心用情保護傳統村落文化遺産

發佈時間:2023-05-10 09:36:01 | 來源:光明日報 | 作者:陳輝 呂品晶 | 責任編輯:鄭偉

傳統村落(古村落)是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産,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資訊,被譽為“民間文化生態的博物館”“鄉村歷史文化的活化石”。2012年9月,全國傳統村落保護和發展專家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決定,將習慣上所稱的“古村落”改為“傳統村落”,以突出其文明價值及傳承意義。截至2023年3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文化和旅遊部等六部門已公佈六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全國共有8155個傳統村落列入國家級保護名錄。

傳統村落既有古建築、古井、古道等物質文化遺産,也有民風民俗、傳統手工藝、民間歌舞等非物質文化遺産。傳統村落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是尚未完全開發的寶貴資源。在鄉村振興過程中,我們一定要堅持系統思維,對於傳統村落裏的文化遺産,既要保護好,也要利用好,同時對不同類型的文化遺産要給予同樣的重視。

兼顧不同遺産

傳統村落裏既有物質文化遺産,也有非物質文化遺産。前者以古戲臺、老房子等有形方式存在,容易被人看見;後者是無形的,傳承人沒了,它們也就消失了,容易被人忽視。另外,物質文化遺産便於開發利用,比如老房子可以開發成民宿。非物質文化遺産,尤其是民風民俗,在開發利用方面,存在較大難度。所以,在傳統村落文化遺産的保護中,無形的非物質文化遺産經常被忽視。

傳統村落中的非遺是體現村落文化的重要載體。保護村落中的非遺其實是保護村民的生活方式。同時,傳統村落中的物質文化遺産與非物質文化遺産互相依存、互相融合,具有相同的文化與審美基因,是一個獨特的整體。比如,傳統建築是物質文化遺産,而建造與修復技藝則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産。如果相關技藝失傳,必然會影響傳統建築的建造和修復。

因此,在保護傳統村落文化遺産時,必須堅持系統思維,給予物質文化遺産和非物質文化遺産同樣的關注和保護力度,同時將物質文化遺産保護與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結合起來。比如,對於古戲臺,僅僅進行修葺是不夠的,還要將傳統戲曲、民間舞蹈等搬上古戲臺,讓古戲臺發揮出它本來的功能。只有這樣,古戲臺這種物質文化遺産與傳統戲曲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産才能一起“活”起來。

此外,村落是一個地緣與血緣高度融合的社會組織。村落中保留下來的歷史記憶、鄉規民約、家風家訓等,雖然不在非遺的範疇,但都是村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值得在傳統村落文化遺産整體性保護中給予應有的重視。理想的傳統村落,不僅有完整的傳統民居、豐富的民間文化,村民還能有效傳承他們富有地域特色的生活方式,且這種生活方式代表了地域文化的獨特內涵。

彰顯差異和特色

不論是物質文化遺産,還是非物質文化遺産,其價值都源於彼此之間的差異性。這種差異性,決定了文化遺産的獨特性、多樣性、不可再生性、不可替代性,是傳統村落場所感形成的基礎,是人們鄉愁的來源,同時也是文化遺産開發利用的重要基礎。

在傳統村落文化遺産保護中堅持系統思維,就要保留不同文化遺産的差異性,避免保護方式和保護路徑同質化,保持文化遺産的多樣性。

遺憾的是,在傳統村落文化遺産的保護中,已經出現了一些同質化現象。比如,不同地方修復古民居,請的是同一個設計師,使用的是同一個方案,結果導致修復後的傳統民居“千屋一面”。又如,一些地方開發的所謂非遺産品並無多少“非遺含量”,不過是流水線生産出的工業品。這比同質化問題更嚴重,它不僅欺騙了消費者,更是對非遺的虛假傳承。

因此,在傳統村落文化遺産的保護中,應著重挖掘不同文化遺産的區域差異性,並在差異性基礎上提煉出獨具地域特色的文化符號體系。比如,對非物質文化遺産進行生産性保護或是通過發展鄉村旅游來對傳統村落進行活態保護時,應樹立“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理念,立足本地文化遺産資源,深挖地域特色,凸顯鄉土價值,依託傳統村落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發展當地特色手工藝品、特色美食、特色農産品、特色民俗,培育富有鄉土特色的産業,避免産業模式同質化。

保護的同時合理利用

做好保護的同時,可以對傳統村落中的文化遺産進行合理開發利用。有時候,對非遺的開發利用其實是一種生産性保護。

在開發利用傳統村落文化遺産時,既要處理好不同遺産之間的關係,也要處理好遺産與人和環境的關係。理想的文化遺産生態應該是這樣的:系統內的不同遺産相互關聯,形成由多個精品遺産項目組成的文化群或文化鏈。

在開發利用傳統村落文化遺産時,要先確立具有典型代表性和帶頭示範作用的主題文化遺産品牌,然後以此為核心進行周邊子文化品牌的衍生與拓展,逐漸帶動傳統村落所在地區不同文化遺産集群的共同開發。

具體而言,傳統村落可以結合自身文化基因,研發並售賣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創産品,還可以對外打造村落自身的文化品牌、塑造自己的文化符號。比如,遼寧省錫伯族村落,手工剪紙文化發達。當地通過跨界合作對這一具有巨大價值的文化遺産重新包裝,成功打造出自己的剪紙品牌,既增加了村民的收入,也拓寬了剪紙技藝的傳承之路。

需要指出的是,不論是有形的物質文化遺産,還是無形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均不能簡單地拋入市場進行開發,而要先制定整體性保護規劃,然後分步實施,逐步推進。比如,江西省贛州市南唐區唐江鎮幸屋村被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後,當地政府就組織專家編制了《幸屋村傳統村落保護髮展規劃》,並成立古村落保護理事會,為村落裏的所有文化遺産制定了各具特色的保護方案。

同時,保護傳統村落中的文化遺産,離不開村民的參與。要厚植村落居民的鄉土情懷,引導他們主動參與文化遺産的傳承和保護,讓他們逐漸成為傳統村落文化遺産保護利用的參與者、受益者。

(作者:陳輝,係內蒙古科技大學建築學院博士後、講師;呂品晶,係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博導。本文係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新發展理念下鄉村振興藝術設計戰略研究”〔22ZD16〕階段性成果。)

《光明日報》(2023年05月10日 13版)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