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良渚玉琮王何以“玉見千年”?

發佈時間:2023-05-04 10:47:26 | 來源:中國新聞網 | 作者:張煜歡 | 責任編輯:秦金月

編者按:

國寶之美,穿越古今,器以載道,恢弘萬千。每件珍稀文物背後,都凝聚著古人的匠心智慧,鐫刻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見證著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鑒。從2023年5月1日起,中新社“東西問”推出“鎮館之寶”系列策劃(四),藉專家探究文物之意涵及其背後故事。

中新社杭州5月1日電 題:良渚玉琮王何以“玉見千年”?

——專訪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資深研究員王明達

作者 張煜歡

玉器,是良渚文化最傑出的物質成就之一,其數量、體量、種類及工藝達到中國史前琢玉水準巔峰,是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的一大關鍵所在。在浙江省博物館內,發掘自良渚反山王陵的玉琮王被稱作“鎮館之寶”。其形式寬闊碩大,紋飾獨特繁複,為良渚文化玉琮之首。

玉琮王有著怎樣的“身世”?在良渚玉器中有何“與眾不同”?對中華文明的延續有何意義?中新社“東西問”日前就此專訪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資深研究員王明達。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玉琮王當年是如何被發現的?

王明達:玉琮王出自反山遺址的12號墓。1986年初夏,按照制定的發掘方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反山考古隊進駐余杭縣(現余杭區)長命鄉雉山村,對反山這座高出平地4米左右、長90余米、寬30余米的土墩,在西端布了10×10米的6個探方。

我是反山考古隊領隊。當時我們開工挖去表土不久,就陸續發現了一批漢墓,但這些並不是這次考古發掘的主要目標。二十天后,隨著對漢墓的清理接近尾聲,各探方的下挖深度已達150釐米左右。慎重起見,我決定停止使用小鋤頭翻土,改用鋒利的大平鏟把地面鏟得又平又光,然後在這平整的地面上仔細觀察土質土色的變化。

田野考古最重要的本領之一是“土裏頭認土”。終於,我們在3號探方的中部,從大面積的灰黃土中辨認出一塊灰褐色的斑土,又經反覆鏟光確認,劃定了長方形南北向的四邊界線,即土坑的墓口。

5月31日下午,大雷雨來臨前,文保員陳越南從下挖的坑內清出一塊粘有小玉粒和漆皮的土塊,當時我在隔架(高1.6米)上,他用手掌托著遞到我跟前,我彎腰看了一眼,忙從高處“跳”到坑中,從裝土的土箕上折下一段竹片,順著剛才取土塊的邊緣小心地剔去一小塊土,又露出朱紅色的漆皮和很多小玉粒。但這還不能説明問題,於是我又用竹片輕輕地撥,終於發現了一個圓環狀的白色器物,能看出一點點玉的顏色,我心想:“這下可逮著了。”這就是後來出土的編號97號玉琮。

值得一提的是,在整個發掘過程中,由於墓穴較深,而隨葬品幾乎佈滿墓內,人一下去幾無立足之地,於是我們想盡辦法找到了一個“土方法”——“懸空操作法”,即用兩段毛竹橫架在墓口的兩邊,再用繩索吊下兩段毛竹放在墓內,在墓內的毛竹上鋪上木板。人蹲在可移動的木板上,在不碰到器物的前提下,清理一段再移動一段。

最終,反山遺址12號墓共出土6件玉琮,玉琮王就位於墓主頭部附近,其餘5件玉琮大小、高低、節數稍有區別,出土于墓主胸腹位置。這也是浙江考古工作者第一次發掘到良渚文化的高等級墓葬。

中新社記者:玉琮王有何“與眾不同”?其表面的“神徽”有何寓意?

王明達:這件玉琮是已發現的良渚玉琮中最大、最重、做工最精美的一件,高8.9釐米,上射徑17.1釐米至17.6釐米,下射徑16.5釐米至17.5釐米,孔外徑5釐米,孔內徑3.8釐米,被譽為“琮王”。

玉琮王除了個頭最大,奇特之處更在於其四面啄刻的“神徽”。在發現玉琮王之初,考古人員並未過多關注玉琮上的紋飾。其被送往文物庫房進行編號、拍照之後我們才發現,玉琮王上竟刻畫著頭戴羽毛髮冠、騎在神獸之上的“神人獸面”圖案。

這個圖案的主體為“神人”,面部呈倒梯形,眼睛、鼻子、牙齒都非常寫實。“神人”頭上還戴有高聳的羽冠,內層刻有連續卷雲紋的帽飾,外層為放射狀羽翎大冠。“神人”的四肢都以陰紋細刻而成,上肢作抬臂、彎肘狀,五指平張。“神人”的身下是一隻伏在地上的神獸(形似老虎),外框有橢圓形的眼瞼,之間以橋形凸面相連,有鼻梁和鼻翼,闊嘴內有尖利的牙齒。

我們解讀玉琮王上的“神人獸面”圖案背後是一種信仰,能夠騎在虎背上征服老虎,代表著一種特殊的“神力”。玉琮王上的“神人獸面”圖案,在所有的良渚玉琮上幾乎都刻有,只是繁簡不一而已。這或可説明良渚社會已有相當統一的政體,信仰的統一實際是人間社會統一的反映。

中新社記者:玉琮王與反山王陵對良渚文化意味著什麼?

王明達:1986年3月,我們在申請反山發掘計劃時寫明,“據草鞋山、福泉山等良渚文化墓葬的發掘,我們認為反山亦應是一處重要的良渚文化墓葬,即‘土築金字塔’。”

事實證明,發掘出玉琮王的反山王陵的確産生了多個“最”:其是已知良渚文化遺址中出土玉器數量最多、品種最豐富、雕琢最精美的一處高等級墓地;反山12號墓是迄今發現良渚文化最高等級墓葬,如果以單件計算,隨葬品數量多達658件,其中玉器以單件計共647件(不含玉粒和玉片)。反山墓葬地營建規模之大、隨葬品之豐厚、玉器之多而精,還沒有任何一處良渚文化墓葬超過它。

此前良渚文化在中國眾多的考古學文化中並不“顯眼”。1986年11月,為紀念良渚遺址發現50週年,“良渚文化學術討論會”在杭州召開,我們獻上反山這份“厚禮”,讓全國各地代表們參觀了發掘現場和出土的大批文物,獲得大家高度評價。北京大學考古係嚴文明教授認為,反山的發掘把良渚文化推上了考古學科前沿。

中新社記者:良渚出土玉器對於中華文明的延續有著怎樣的意義?

王明達:偉大而無用的藝術品的産生,是文明的標誌之一。

玉器是良渚文化最重要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代表,反映了以神權為紐帶的文明模式。當時的王權掌握了稀有的玉料,做成了各種代表身份地位的成組的玉器。

良渚玉器的主要種類有琮、璧、鉞等,玉琮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每件玉琮上都刻有神徽圖案。良渚玉器文化達到中國史前玉文化的最高峰。

一件玉器的質地、製作工藝、形態等,可以反映擁有者的身份、地位及權力,是古老文明的一個重要體現。所以説,玉器是中國特色文明的最主要的指示物之一,在中華文明的形成過程中起了無法替代的特殊作用,正所謂“藏禮于器”。其中,玉琮王是良渚文化五千年文明史之中最有代表性的神聖玉器。

嚴文明教授曾説,以玉琮為代表的良渚玉器影響了大半個中國。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良渚文化尤其是良渚的玉文化,對同時期和更晚的龍山時代及周邊文化都有著廣泛影響,分佈範圍達到大半個中國。殷墟、三星堆等許多夏商周時期的遺址中,也發現了源自良渚文化的玉琮,由此可見良渚文化對中華禮制文明的意義。

中新社記者:以良渚玉器為代表的中國玉文明與世界其他國家有何不同?

王明達:中國是古代世界三大玉作中心之一,另外兩大中心分別在紐西蘭和墨西哥,但三者的歷史與文化傳統各不相同。

墨西哥玉文化主要由當地祖先瑪雅人創造,到如今玉文化已經斷層。紐西蘭玉主要由當地原住民毛利人採掘琢磨使用。但事實上,紐西蘭玉主要講的是玉料的産地。而且紐西蘭玉的玉器數量較多,但種類不多,與中國玉器相比,樣式相當簡單。

從世界範圍來看,中國是最早製造和使用玉器的國度。中國用玉的歷史延綿久遠,古代玉器工藝有近萬年的歷史,其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過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至今不絕。(完)

受訪者簡介: 

王明達,男,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資深研究員,反山考古隊領隊。長期從事浙江考古第一線工作,曾擔任中國考古學會理事、中華玉文化中心委員、中國文物學會玉器專業委員會副會長等職。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