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慢慢行走,千年古剎大覺寺

發佈時間:2023-04-28 13:09:45 | 來源:北京日報 | 作者:宣立品 | 責任編輯:姜一平

北京傳承有序的千年古剎,屈指可數。大覺寺,此其一也。

大覺寺,位於京西陽臺山東麓。遼金時稱清水院,以清泉而得名,後有靈泉佛寺之稱。明宣德三年(1428年)更名大覺禪寺,寺名一直沿用至今。

大覺寺三百年的古玉蘭和千年的古銀杏,名冠京城,是北京人文歷史的一道絕美風景。千年曆史文化的深度交融,使得古寺內隨處是古跡,處處是風情。

溥心畬的題壁詩

一碑千古,遼碑中的契丹藏

《陽臺山清水院藏經記》之碑,簡稱遼碑,是大覺寺鎮寺之寶。碑文記載了遼鹹雍四年(1068年)陽臺山清水院(今大覺寺)山下南安窠村(今南安河村)信士鄧從貴出資30萬(緡)修葺清水院僧舍,並募緣50萬(緡)助印大藏經(契丹藏)579帙始末。碑陰額題“陽臺山清水院藏經記”,碑文載捐資者題名,文字大多磨泐不辨。碑陽文字在《金石萃編》《全遼文》等都曾著錄。

此碑由遼代名僧覺苑主持刊立,碑記稱其為“燕京右街檢校太保大卿大師賜紫沙門”。覺苑佛學造詣極深,受皇帝之命擔任大藏經即契丹藏校勘,此碑的刊立主旨即銘記刊藏之事。碑陽額題“奉為太后皇帝皇后萬歲大王韆鞦”,是遼最高統治者詔令和倡導刊印經藏的直接明證。史學界研究契丹藏,大覺寺遼碑是繞不開的文物和史料佐證。

大藏經,是佛教歷史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寺院彰顯其社會地位和影響力的重要載體。大覺寺除了遼契丹藏以外,明正統十年(1445年)皇家亦頒賜大藏經一部,即永樂北藏,碑記刻立於大覺寺無量壽佛殿前北側,千年銀杏樹旁。清代乾隆版大藏經,即龍藏,與大覺寺更是有著微妙的因緣:雍正帝師迦陵和尚曾住持大覺寺,其著作亦被雍正皇帝親諭收入經藏,奈何後來發生了很多風風雨雨的故事,那些刻印好的經板被撤出了,終成了歷史的遺憾。

皇家寺院,殊勝的因緣際遇

皇家寺院的身份,是大覺寺繞不開的話題。除了遼代和明清兩代皇家刊刻或頒賜大藏經的歷史以外,大覺寺還有很多與皇家有關的殊勝因緣。

金章宗完顏璟在位時期,清水院之名的大覺寺,是章宗皇帝的西山八院之一,乃行宮別院。滄海桑田,舊時的西山八院如今多已不存,或僅留遺址,又或改為他用,唯有清水院——即大覺寺綿延流傳至今,且保存完好。寺內還曾發現一件重要的金代塔銘《大金國燕京宛平縣陽臺山清水院長老和尚塔記》,是金代著名的禪門曹洞宗祖師希辯禪師曾在清水院弘傳曹洞宗法的史證,門人在寺內為其建塔銘記,是研究北京地區曹洞宗傳入歷史極為珍貴的史料。

明宣宗朱瞻基於宣德三年(1428年)為寺院更名“大覺”,安奉“歷事六朝,寵錫冠群僧”的著名高僧智光入寺住持,並敕禮官度僧百餘人為其徒,是大覺寺步入明代輝煌的開始。憲宗母親周太后祖居大覺寺附近,其表弟周吉祥出家後曾任大覺寺住持長達15年之久,如今周吉祥塔還在大覺寺之南,保存完好。據寺存明代各朝碑文記載,從宣德三年(1428年)至成化十四年(1478年)整整半個世紀的時間裏,明皇室對大覺寺進行了三次較大規模的重修和擴建,現存寺院建築和規模基本是明代奠定的。明宣宗、英宗、憲宗、孝宗曾多次臨幸駐蹕,帝後們不僅出資重修寺廟、遣僧住持,還賞賜田畝、頒賜藏經,使大覺寺不僅殿堂巍峨,佛像莊嚴,僧彌眾多,而且寺廟經濟相當發達,成為西山三百寺中的一座巨剎。

清雍正帝胤禛還在皇子位時便於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派禪門臨濟宗祖師迦陵和尚任大覺寺住持,雍正即位後封其為國師。乾隆十二年(1747年)乾隆皇帝在追思父皇與迦陵禪師的因緣際遇之時,還大規模修繕了大覺寺。憩雲軒是乾隆時期的行宮建築,寺內還保存有多處乾隆皇帝多次遊覽大覺寺題寫的詩文碑刻。迦陵之後的佛泉和月天兩代臨濟正宗祖師,都作為大覺寺雍乾時期的住持,得到了皇家的恩遇和眷顧,寺存多種木刻書板,就是于彼時刊刻流傳的。

文人史跡,低吟淺唱的咏嘆

帝王將相、高僧大德是大覺寺這座皇家寺院千年曆史的主旋律,而文人墨客字裏行間的雪泥鴻爪,則是傳唱不絕的讚歌。

“男中成容若,女中太清春”——這是晚清詞論家況周頤對納蘭性德和顧太清的評價,這兩位著名的清代詞人,又都與大覺寺有著美好的因緣。

清代著名詞人納蘭性德,一首《浣溪沙·大覺寺》為我們展開了一幅三百年前的畫卷——納蘭性德扈從康熙帝巡幸西山,將大覺寺內所觀所感化為了清麗的詩詞:“燕壘空梁畫壁寒,諸天花雨散幽關。篆香清梵有無間。蛺蝶乍從簾影度,櫻桃半是鳥銜殘。此時相對一忘言。”

顧太清的夫君奕繪是乾隆帝曾孫。他們夫婦曾多次共同遊覽大覺寺,並題有《三月晦同夫子遊黑龍潭至大覺寺路經畫眉山》《宿大覺寺》等詩詞。其中奕繪于道光十二年(1832年)所作《宿大覺寺》,對大覺寺進行了細緻入微的描寫,可謂淋漓盡致:“迢迢大覺寺,遠在西山隈,薄遊散煩暑,絺衣撲黃埃。山僧睹客面,知自塵中來,引我登上池,清泉噴龍腮,洗滌法眼凈,盥漱煩襟開……振衣繞佛座,觀樹下層臺,百圍古銀杏,毫末何年栽?羅生子孫枝,各具梁棟材……”

溥心畬在四宜堂題壁的觀花詞墨跡依舊,季羨林對大覺寺情有獨鍾的讚美洋溢於紙端,朱自清、冰心等等,太多不再歷數。這些也只是大覺寺人文千載的一個注腳。

時光不老,古寺雖古卻依然煥發著勃勃生機,繼續書寫著未來。慢慢行走,千年又千年。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