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到屈家嶺尋農耕文化發源地 古老農耕文明賦能鄉村振興

發佈時間:2023-04-18 13:41:37 | 來源:央視網 | 作者:佚名 | 責任編輯:秦金月

央視網消息:今天(4月18日)是國際古跡遺址日。截至目前,我國已建成55處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這其中就包括湖北荊門的屈家嶺遺址,長江流域第一個史前稻作遺存就發現於此。

屈家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位於湖北省荊門市屈家嶺管理區,主體遺存距今5300年至4500年,發現居址、墓葬、環壕、農田等遺跡,曾出土大量文物和稻作遺存。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羅運兵:這個就是我們上個世紀50年代在屈家嶺發現的炭化的稻米,這是整個屈家嶺遺址最重要的發現之一。稻米顆粒非常飽滿,和現在的大米外形非常接近,和原始的野生稻有明顯的區別,表明這個稻穀已經經過了一個長期的馴化過程。

專家介紹,近年來,屈家嶺遺址還發現了5000多年前的碳化粟粒,是長江中游最早的粟遺存。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羅運兵:當時人們的飲食結構還是比較豐富的,以大米為主,同時還吃一些小米,還有採集的一些菱角,還有其他一些植物種子。

屈家嶺遺址還出土了大量用於生産生活的石器和陶器,以彩陶紡輪、雙腹型陶和薄胎彩陶最具特色。屈家嶺薄胎彩陶又被稱為“蛋殼彩陶”,因胎壁薄如蛋殼、器身暈染彩繪而得名,反映了當時手工生産的發達程度。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羅運兵:這個蛋殼陶,陶胎很薄,一般只有1毫米左右,薄的只有0.5毫米,質地非常堅硬,代表了當時最先進的制陶工藝。

屈家嶺的一系列考古發現展現出特徵鮮明的文化面貌,因此被定名為“屈家嶺文化”,2017年列入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現在,總面積402公頃的屈家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已建設遺址核心區、博物館區、農耕景觀展示區、考古工作站等。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羅運兵:我們考古發掘出土的文物更多地走向了博物館,文物的價值得到了充分展示,遺址公園建設應該説是我們傳承中華優秀文化、弘揚中華文明的一個重要載體,文化的魅力也在綻放。

【國際古跡遺址日·走進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傳承農耕文化 帶火鄉村遊

屈家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將遺址保護展示與山水田園風光相結合,現已打造成集考古研究、教育、遊憩等於一體的公共文化空間。古老的農耕文明帶火了當地的鄉村遊,賦能鄉村振興。

屈家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內規劃了3000多畝生態景觀,利用不同類型作物和花卉,打造出一座田園風農耕主題公園。現在,這裡秧苗吐綠、花海起伏,吸引了大量踏青賞花遊客前來參觀。圍繞農耕主題,當地還開發出一系列特色研學課程,讓遺址公園不僅好看,還要好“玩”。從農耕生産體驗到陶藝手工製作,打造“沉浸式”農耕文化體驗場景,吸引更多青少年互動參與。

同時,充分發揮遺址公園文化引領作用,整合周邊農業、林業、鄉村旅遊等産業資源,讓5000年前的屈家嶺農耕文化在今天繼續煥發新活力。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