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上海天文博物館修葺一新 “百年寶鏡”再次亮相

發佈時間:2023-03-21 13:51:57 | 來源:文匯報 | 作者:許琦敏 | 責任編輯:蘇向東

①“大雙筒”望遠鏡是此次修繕的重中之重,包括望遠鏡的光學系統、傳動系統、圓頂內外表面等在內的“煥新手術”讓百歲望遠鏡重現光明,恢復了觀測能力。②上海佘山天文臺,興建於1900年,是我國首座擁有大型光學望遠鏡的天文臺,是我國現代天文事業的起點之一。 ③大雙筒望遠鏡局部。④2005年圓頂最後一次打開時,望遠鏡圓頂因齒條銹蝕磨損而卡住,從此無法靈活轉動。經過這次大修之後的穹頂讓上海天文臺佘山科普教育基地負責人湯明海直言“開起來輕鬆多了”。均本報記者 袁婧 攝 製圖:李潔

歷經兩年閉館修繕,矗立在佘山山頂的上海天文博物館昨天以嶄新姿態迎來試開放後的首批遊客。被譽為鎮館之寶的“百年寶鏡”再次與大家見面,館內的展陳內容也煥然一新。

目前,佘山天文臺藏書室內的資料仍在整理,公眾尚無緣得見。沿著綠蔭小徑拾級而上,步入修葺一新的天文博物館,一件件通過史料挖掘重新佈置的展品展項,將帶你重溫百年前佘山之巔仰望星空的執著,以及我國現代天文事業蹣跚起步的點點滴滴。

紅磚、基岩傾訴百年建築歷史

作為我國最早的天文臺,佘山天文臺的百年老建築經過三次主要修建:第一次是1900年建成主樓,第二次是在1928年修建了東面的輔樓,第三次則是在上世紀70年代的擴建。

早在2013年修繕時,佘山天文臺的外墻經過“清洗”,露出了水泥砂漿的“素顏”。在這次大修時,上海天文博物館展陳顧問朱達一發現,佘山天文臺在1900年建造時使用的還是傳統的紅磚,1928年則用上了混凝土,“兩次修建間隔不到30年,建築所使用的主要材料就發生了巨大變化,而這一建築潮流的變化,竟無聲記錄在了佘山天文臺的主體建築中”。於是,在博物館二樓,展陳團隊特意開了兩處玻璃窗,將這一珍貴的“建築記錄”展示給觀眾。

依山勢而建,佘山天文臺的設計頗具巧思。這次,修繕團隊發現,山體的一處基岩直接“入屋”,成了天文臺底樓一間房屋的墻面,於是就將這裡改造成“印象佘山”的多媒體展區,在山體構成的古樸空間內,回顧從佘山到世界的百年觀星問天歷程。

佘山不僅是百年天文臺的所在,同時也是上海陸地第一高峰。關於其高度流傳有99米、100.4米等不同説法。為了給出一個準確答案,此次修繕期間,上海天文臺請國家自然資源部第一大地測量隊重新進行了測量。根據2021年8月的測繪結果,佘山之巔A點(基岩頂點),相對“1985年國家高程基準”的高程值為99.186米,相對“上海吳淞高程基準”的高程值為100.860米。

入口處立晷致敬天文先賢

上海天文博物館的入口,就在1928年修建的輔樓處。站在這裡,抬頭可見一個貼于墻上的立晷(豎立的日晷)。

上海天文博物館修繕項目展陳子項目負責人、中科院上海天文臺副研究員左文文介紹,佘山天文臺曾屬於徐家匯天文臺的一部分,而徐家匯天文臺早期的工作也與時間有關。在博物館入口處設立晷,一方面為了凸顯天文與時間的緊密關係,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致敬中國古人和天文臺早期時間研究的智慧。

在有陽光時,遊客可以看到由日光照射晷針而指示出的“真太陽時”。這個時間與當地經緯度、太陽在一年中的位置變化有關,因此與普通鐘錶所表示的“平太陽時”有幾分鐘的差異,最大差別可達18分鐘,一般在幾分鐘內。

在天文博物館的諸多展品中,不少都與時間相關。例如,基座與佘山基岩相連的帕蘭子午儀,就是一台測量時間的望遠鏡——通過觀測星星經過子午線的時刻,來對鐘錶時間進行校準。“這也是上海天文博物館的一個鎮館之寶,曾參加過1926年和1933年兩次國際經度聯測。”左文文介紹,這兩次國際經度聯測的主要目的有兩個:第一是檢驗魏格納提出的大陸板塊漂移學説是否正確,第二是驗證電報在時間測量中的可行性。當時,上海的徐家匯天文臺被列為北緯30度附近3個經度基準點之一,佘山天文臺也參加了測量工作,並在此立碑紀念。

鋼琴、咖啡透露法式觀星生活

百年之前,法國傳教士為何會選擇在佘山建立天文臺?博物館二樓的“百年天文臺”展區給出了回答:一方面,上海與歐洲有近八小時的時差,在此建設天文臺可有效延長全球天文觀測時間;另一方面則源於法國對外殖民擴張的需求——氣象和天文資訊對於航運和軍事有著特殊作用。

法國傳教士先是在徐家匯建立天文臺,開展氣象、時間相關的觀測。時任徐家匯天文臺臺長的蔡尚質希望建立一個開展天文觀測的天文臺。然而,徐家匯土質鬆軟,不適宜建設大型望遠鏡,故而他們才將目光轉移到佘山。

在建造佘山天文臺的同時,傳教士還從法國訂購了一架40釐米雙筒折射望遠鏡。這是當時世界上流行的一款天圖望遠鏡的增強版,也就是此次“復明”的這臺百年寶鏡。

在整理文物時,除了大雙筒拍攝下的大量太陽黑子、月食、彗星、星系等天體照片,展陳團隊發現了不少手衝咖啡的工具。這些銅制的煮壺、咖啡手磨,帶著歲月的斑駁出現在展廳中,觀眾仿佛聞到了捧在傳教士手中的咖啡香。與之相鄰,一架ROBINSON鋼琴同樣啟人遐想:傳教士們在夜觀天象之餘,或許會用鋼琴聲寄託對家人的思念。

“這次,我們還在庫藏中發現了佘山天文臺首任臺長蔡尚質用過的天球儀,以及很多當年他們用過的工具。”左文文説,這些小車床、計算尺,乃至照相機、地平經緯儀,都反映出了他們踏實、勤奮、執著的科學精神。

佘山上的中國身影

120多年的歲月,佘山天文臺見證了中國現代天文學研究的起步。在天文博物館的序廳,有一長條嵌入了122歲圓頂舊鐵皮的時間長軸。時間軸的起點是徐家匯觀象臺,而暫時的終點則是65米射電望遠鏡“天馬”。

“雖然佘山天文臺一開始是外籍傳教士進行天文研究的機構,但也聘用和招募中國人參與輔助工作或在臺內學習。在20世紀上半葉那個動蕩的歷史環境下,從佘山天文臺走出了一批中國天文學家。”左文文介紹,這次展陳團隊整理出了在佘山天文臺擔任計算員、觀測員的中國職工的照片,以及中國學生使用法語練習數學的筆記,“我們甚至找到了他們測量地磁的工作照”。

隨著新中國的成立,徐家匯天文臺和佘山天文臺回到了中國政府的管轄之中,由南京紫金山天文臺代為管理。1962年,經中國科學院批准,這兩個天文臺正式合併,成立了獨立的中科院上海天文臺,李珩出任首任臺長。

“李珩先生不僅科研成績卓越,還特別熱衷科普教育,他翻譯了包括《大眾天文學》在內的各種天文學科普名著。”左文文介紹,緊隨其後,年輕的葉叔華院士領導上海天文臺艱苦創業,經過數十年的發展,上海天文臺現已成為國內舉足輕重的天文臺。

葉叔華先生曾説:“當我們有了初心、有了鋼、有了氣之後,也取得了成果,再回看,會發現世界那麼大,我們那麼渺小,卻又那麼不平凡。”未來,佘山天文臺還將繼續見證中國天文事業的繁榮與進步。(記者 許琦敏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