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黃梅戲表演藝術家韓再芬:戲曲藝術發展需要“齣戲”“出人”

發佈時間:2023-02-20 10:08:02 | 來源: | 作者: | 責任編輯:姜一平

中新社合肥2月19日電題:黃梅戲表演藝術家韓再芬:戲曲藝術發展需要“齣戲”“出人”

中新社記者 張俊

“戲曲是一種‘活體’藝術,它應該存在於劇場,而不是博物館。中國戲曲藝術發展需要‘齣戲’,也需要‘出人’。”全國人大代表、黃梅戲表演藝術家、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韓再芬日前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

黃梅戲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中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被譽為“中國最美鄉村音樂”。韓再芬自小受黃梅戲熏陶,10歲便被安慶黃梅戲劇團錄取,先後出演《鄭小姣》《天仙配》《女駙馬》《徽州女人》等電視劇及戲曲劇目,“再芬黃梅”也因此名揚海內外。

“傳統戲曲藝術的傳承發展,需要創作出具有藝術水準和緊跟時代步伐的精品力作。”韓再芬説,以黃梅戲為例,近年來,《鄧稼先》《鴨兒嫂》《祝福》《不朽的驕楊》等新創作劇目不斷涌現,在社會上産生了很大的反響。此外,由年輕團隊創作的《牛郎織女》《仲夏夜之夢》也廣受歡迎。戲曲發展既要有傳統劇目,也要結合時代不斷創作新劇目,才能實現“百花齊放”。

戲曲是舞臺藝術,最能完整展現戲曲魅力的地方是劇場。“2005年,安慶再芬黃梅藝術劇院成立,18年裏,觀眾與演員在劇場空間裏的互動和鼓勵,是戲曲藝術傳承不息、長久不衰的動力之一。”韓再芬説,劇場空間是新媒體所不能替代的,但黃梅戲也會通過直播、雲平臺等新媒體和新技術去推廣宣傳,吸引更多觀眾走進劇場,普及劇院文化。

“年輕人不喜歡看戲曲,這個説法是不對的。”韓再芬表示,不能用慣性思維和認識去看待傳統戲曲。事實上,好的黃梅戲劇目會吸引很多年輕人看,年輕人是否喜歡戲曲,關鍵是在戲曲的藝術形式。這也倒逼著戲曲創作在題材、形式上不斷創新。

“我最引以為豪的是,我們培養了一批具有行業標桿的青年表演、創作人才團隊。”韓再芬説,以再芬黃梅青年團為代表的青年戲曲人才,如今逐漸成長為行業內後備力量的標桿,已然站在黃梅戲舞臺的中央。

韓再芬表示,戲曲藝術的傳承發展,人才永遠是第一位的。她建議,要搭建行當齊全、結構合理、脈絡清晰的老、中、青、少人才梯隊,同時實施“星計劃”,通過個性化培養、師傳徒、定制演出平臺等方式,實施優秀青年演員培養計劃,打造戲曲新星。

韓再芬建議,搭建校團合作平臺,為青年演員打造專屬舞臺。支援和鼓勵青年演員和創作人員通過考學、進修等方式提升業務水準,通過福利待遇、職稱晉陞等措施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實施“啟蒙計劃”,在中小學校園中普及戲曲藝術。

戲曲藝術是純粹的,無論是“齣戲”還是“出人”,都要耐得住寂寞,經得住沉澱。“我們的黃梅戲演員都曾經歷過台下只有幾名觀眾的情況,但演員依然會在臺上敬業演出,這就是一種堅守。”韓再芬説,好的藝術一定是要經過時間檢驗,它會慢慢地“種”在人們心裏。(完)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