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新思路新創舉 從莫高窟到三星堆 土遺址保護迎來新機遇

發佈時間:2023-02-15 14:51:25 | 來源:央視網 | 作者:佚名 | 責任編輯:秦金月

央視網消息:如何永久保存、永續利用人類珍貴的文化遺産,是文物保護工作者所面臨的終極難題。因全球氣候變化等因素引發的文物、遺址病害問題正在加劇,文化遺産珍貴而脆弱。


除了夏季倉,位於敦煌研究院的這處先進文保平臺,還有冬季倉和風雨倉,三者聯合作業,就可以模擬出各種地域、各種氣候條件,預演我國石窟寺和土遺址等文化遺産將經歷何種變化,可以讓保護措施更加精準,更加科學規範。


風雨倉、夏季倉、冬季倉,共同構成我國在文物保護領域首座多場耦合實驗室,建築面積達3000多平方米。體量巨大,倉內可模擬出零下30℃—60℃的溫度、10%至90%相對濕度,以及風、雨、雪、日照等各個地區一年四季的氣候條件。2020年底正式投入使用以來,目前,已初步完成甘肅慶陽北石窟寺砂岩風化機理和防控技術探索性研究。


據介紹,針對石窟寺和土遺址,近年來,保護加固工程中逐步開始了先現場試驗後實施措施的新模式。現場試驗雖然真實,但一場雨、一場雪要等很久,集齊各種氣象氣候試驗條件更是難上加難。


同時,實驗室挑高約為兩層普通住宅樓的高度,這個龐大的空間內,還可以對數噸重的大型石窟寺和土遺址樣品進行耦合實驗。


不僅如此,將備選的修復加固材料一同放進倉內進行測試,完成文物遺址“病情診斷”的同時,也找到了“對症療法”。

從莫高窟到三星堆 土遺址保護迎來新機遇

將科技引入文保領域,多舉措護航文化遺産,這是時代趨勢。敦煌研究院致力於建成“世界文化遺産保護的典範和敦煌學研究的高地”。目前,牽頭建成的我國首座多場耦合實驗室取得的研究成果,未來將投入到全國不同環境下 文物遺址的保護中。


不同於西方歷史中遺留的大量石砌建築遺址,中國幾千年來夯土是最廣泛使用的建築技術,一般民居乃至宮殿、寺廟都有夯土結構建築。中國土遺址包含的歷史過程從石器時期綿延至近代,是人類重要的文物資源。如何將他們保護好、利用好,是文保專家一直研究的課題。


按照我國乾濕地區劃分,目前,學術界一般將土遺址分為位於乾旱半乾旱地區土遺址和潮濕地區土遺址兩大類。土遺址的病害已分成片狀剝蝕、裂隙縫、浸水、粉化等9個類型,初步形成了乾旱環境下土遺址保護加固的成套技術體系。潮濕環境下土遺址的病害類型及保護加固,仍有待進一步完善。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起開展古代壁畫保護修復及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起開展土遺址保護工作以來,我國古代壁畫與土遺址保護技術得到長足進展。目前,文保團隊正在致力於全面科學構建我國古代壁畫病害綜合防治體系,多場耦合實驗室的建成應用,真實揭示了土遺址病害産生的機理,進而能夠制定土遺址保護的技術標準。我國文化遺産的保護,正在經歷從搶救性保護向預防性保護過渡,石窟寺和土遺址保護的整體水準將得到全面提升。

(圖片均為央視視頻截圖)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