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山西運城東渠遺址考古發掘成果公佈“后稷教民稼穡于稷山”傳説或被證實

發佈時間:2023-02-17 16:38:24 | 來源:光明日報 | 作者:李建斌 | 責任編輯:姜一平

光明日報太原2月16日電(記者 李建斌)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日前正式公佈山西運城稷山東渠遺址考古發掘成果:出土大量的動植物遺存表明,東渠先民已掌握了較發達的農業生産技術,形成以種植粟為主、兼營畜牧業的混合農業生産體系。結合稷山一帶“后稷”傳説,大量農業遺存的發現,可能恰是“后稷教民稼穡于稷山”的考古學實證。

東渠遺址位於山西省運城市稷山縣東渠村北,遺址南距汾河約2公里,北距呂梁山約7公里,經初探探明面積約10萬平方米。2021年、2022年山西省考古研究院、運城市文物保護中心先後兩次對該遺址進行考古發掘,共發現房址2座、陶窯2座、灰溝1條、灰坑43座,發現遺物有陶器、石器、骨器、玉器、蚌器等。其中以陶器居多,器形有高領花邊雙鋬鬲、單把鬲、小口鼓腹罐、大口尊、小口尊、陶盆、陶盤、陶豆、單耳罐、蛋形甕、陶甗、圜底罐、陶杯、陶盉、陶爵等,還發現少量的彩繪陶片。石器有石刀、石鏟、石箭鏃、石錛等,同時發現大量的石料及石器加工殘件。骨器以骨鏃為主,包括少量骨鏟、骨針、骨簪等。此外,還發現玉鉞及殘銅刀各一件。

尤為重要的是,除人工製品外,東渠遺址還發現有豐富的動植物遺存,已浮選出炭化植物種子25萬粒,僅H46中的一份樣品便浮選出粟14050粒。經初步研究,東渠遺址農作物炭化種子有粟、黍、水稻、大豆等,以粟為主。此外,還發現大量的動物骨骼,經初步鑒定有牛、豬、羊等。

從出土遺物看,東渠遺址時代為夏時期,性質屬東下馮文化。東渠遺址的發掘填補了臨汾盆地西部夏文化研究的空白,從遺址規模和出土的陶盉、陶爵、玉鉞、銅刀、彩繪陶等遺物來看,應是該區域一處核心聚落。以高領花邊雙鋬鬲為代表一類遺存,顯示出夏時期晉南地區複雜多樣的文化面貌,對展現夏朝歷史、研究夏時期晉南地區的文化格局具有重大學術價值。

《光明日報》( 2023年02月17日 09版)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