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中國畫《漓江百里圖》為何被美國國會圖書館收藏?

發佈時間:2023-02-20 08:49:18 | 來源:中國新聞社 | 作者:林艷華 林浩 | 責任編輯:姜一平

中新社南寧2月19日電題:中國畫《漓江百里圖》為何被美國國會圖書館收藏?

——專訪中國美術家協會原副主席、漓江畫派促進會會長黃格勝

中新社記者 林艷華 林浩

中國畫《漓江百里圖》曾作為國禮由中國駐美國大使館贈予美國總統老布希,並被美國國會圖書館收藏。其作者中國美術家協會原副主席、致公黨中央原副主席、漓江畫派促進會會長黃格勝,應邀到美國舉辦學術演講會,成為第一個在美國國會圖書館講解中國畫文化的中國畫家。

面對多元文化格局,如何將中國畫這門獨特藝術,共用於世界,讓更多人認識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筆墨精神,推動中西方文化交流?日前,黃格勝接受中新社“東西問”獨家專訪。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您是如何學習並愛上中國畫的,中國畫有哪些特點,精髓是什麼?

黃格勝:我對美術的愛好與生俱來,在剛站得穩、會走路的時候,就開始在土墻上塗鴉,直到現在72歲了,也沒停過手。畫畫始終是我熱愛並堅持不渝的日常。

中國畫是用毛筆蘸水、墨、彩在絹或紙上創作而成的作品,體現了古人對自然、社會及與之相關聯的政治、哲學、宗教、道德、文藝及自然等方面的認識。

中國畫蘊藏著深厚的文學、書法、歷史、哲學、政治、社會學功底,彰顯著中國文化氣度,是展示中華民族良好形象的“名片”,它能展示中華歷史長河中各時代特徵和風光,凝聚著民族智慧、性格、心理、氣質。

北宋畫家張擇端創作的《清明上河圖》,以長卷形式,生動記錄都城東京(又稱汴京,今河南開封)的城市面貌和當時社會各階層民眾的生活狀況,在中國乃至世界繪畫史上都是獨一無二的,已經成為國寶級文物,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中國畫發展至今,畫作門類、畫家門派風格眾多,在表現題材和內容上逐漸形成山水、人物、花鳥三大畫種,具有獨特的藝術語言和審美特徵,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新社記者:200米中國畫長卷《漓江百里圖》的創作過程如何?

黃格勝:《漓江百里圖》的創作成功,對我而言是意料之外的偶然,但也是一種必然。當年,如果為追求名利而作,也許就畫不出來了。

當時,有出版社想用中國畫的形式來表現漓江,作為桂林人,我欣然接受這個任務。創作中,我發現漓江山水這麼美,卻沒有完整表達它神韻的作品,就産生了創作長卷的想法。

《漓江百里圖》創作過程不長,但我前後準備了約三年時間。通過步行、騎自行車、坐船等多種方式,往返漓江上下游數十次,畫了上千幅寫生草圖。最後,憑藉記憶和對漓江的完整了解,一口氣創作了《漓江百里圖》。

中新社記者:《漓江百里圖》産生了很大影響力,它為什麼能作為國禮開展文化交流,並被美國國會圖書館收藏?

黃格勝:《漓江百里圖》畫冊能作為國禮送給兩任美國總統,我也沒有意料到。後來,美國國會圖書館專門派人到廣西,了解作品創作過程,並把畫冊帶回美國研究。不久後,邀請我前去做講座,講述中國畫的歷史和《漓江百里圖》創作過程。聽完講座後,當時的美國國會圖書館館長對中國畫藝術給予很高評價。

《漓江百里圖》能作為國禮開展文化交流,首先在於漓江山水甲天下,在世界上知名度很高。我走過全球很多風景區,始終覺得漓江風光是最美的景色之一。西方人覺得這幅畫能夠很好表達漓江山水的美感,具有代表性,就有了收藏的興趣。

其次,得益於中國對外開放進程的加速,西方對中華傳統文化藝術了解的興趣日益濃厚。

我最早去美國是上世紀80年代中期,那時中國經濟發展水準還不高,西方人對中國文化並不了解,和西方畫家作品相比,一些中國畫名家作品的售價甚至“低廉”到不可思議。甚至有西方人問我:“中國文化是不是學習日本?”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增強,西方逐步認識到中國畫等中華傳統文化藝術的價值,並對此産生了解和學習的興趣。中國畫藝術在世界上的地位日益提高,作品價值也日益提升。

中國畫作品,雖然只是小小一張紙,但卻價值連城,靠的是中華文化高度和歷史意義。任何一幅畫都是單一而不可重復的,需經過作者長期磨練才能畫出來。

中新社記者:您認為中國畫和西畫有哪些差異?中國畫創作是否要符合西方審美觀念?

黃格勝:二十世紀“以西畫改造中國畫”之風出現,西方素描一度代替中國畫“技”“道”合一的基本功訓練,一些畫家甚至提出中國畫應該用西畫來改造。

創作《漓江百里圖》期間,我也曾猶豫是用西方抽象的方式表達漓江,還是傳統具象寫實的方式來展現,經過認真考慮,我選擇了後者。

中華文化是龐大的系統,和西方文化相比,有自己的特徵特色,不能互相取代,但可以相互影響。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一部分,中國畫發展有相對穩定的運作模式和節奏,不應隨西方人喜好而改變軌跡。

我們可以吸取西畫在造型能力、色彩表現等方面的優秀創作方法,補充自己的不足,但不能照抄照搬異國他鄉的整體文化。

中新社記者:當下,中國畫如何更好實現創新發展?

黃格勝:中國畫隨著時代發展而發展,應該從傳統中繼承優秀元素。

中國畫的創新不能依賴尋找新的題材,或閉門造車,琢磨絕招特技,而應創造新的主題思想內容,産生新的意象精神。

面對多元文化格局,中國畫創作應該保持筆墨純粹,年輕畫家要更深入學習傳統文化,提高修養和藝術審美能力,創造新的風格特色。

藝術家只有真情投入,甘於寂寞,苦練筆墨結構,提高文藝修養,適當運用新物質材料,才能助推中國畫實現創新發展。

中新社記者:作為漓江畫派的掌門人,您認為漓江畫派如何更好展現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的精髓,推動國際美術交流合作?

黃格勝:美術不是空中樓閣,與社會生活息息相關,用自己獨特的語言,記錄反映歷史變遷。

漓江畫派以《漓江百里圖》為開山之作,其最大特色是寫生化和生活化,具有典型南方式的溫潤、平和、鮮活、親情、大氣和開放特點。

作為地方畫派來説,漓江畫派藝術家首先要以廣西為地域特點潛心創作,讓作品更好展現廣西風情和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的精髓。

美術是無國界的語言,推進國際美術交流,可以傳達中國善意,化解誤讀。廣西與東盟地緣相近、人文相通,漓江畫派正努力打造國際知名藝術品牌,推動廣西與以東盟為重點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交流合作。

1989年10月,黃格勝畫展在美國舊金山對伯得畫廊開幕。受訪者供圖

近年來,以廣西藝術學院為依託,我倡導成立新中國第一所以“中國畫”稱謂命名的本科二級學院——廣西藝術學院中國畫學院,培養了數千名學生,遍佈全球各地。

漓江畫派組織開展“馬來西亞·廣西文化舟——漓江畫派精品展”“漓江畫派絲綢之路行”等活動,推出一批精品力作;畫派畫家到柬埔寨、泰國、南韓等地采風訪問,與當地藝術家交流切磋,傳播中國水墨藝術。

下一步,漓江畫派還將策劃到以東盟為重點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辦畫展,推動廣西成為中國—東盟美術交流合作的橋梁紐帶。(完)

受訪者簡介:

黃格勝,男,現任漓江畫派促進會會長,曾擔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致公黨中央副主席、廣西藝術學院院長,在美國、荷蘭等國家和台灣地區舉辦畫展。出版個人畫集、畫冊40余部(冊)。中國畫長卷《漓江百里圖》是其成名作,畫作《漓江煙雨》曾隨神舟六號飛船遨遊太空。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