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揭秘《西遊記》:孫悟空的顏值到底啥水準?

發佈時間:2023-02-17 09:13:01 | 來源:中國新聞網 | 作者:上官雲 | 責任編輯:鄭偉

在各種古典小説中,《西遊記》是當之無愧的超級IP,由此衍生而來的《大鬧天宮》《金猴降妖》等都是膾炙人口的文藝作品。

1986版《西遊記》播出後火爆一時,如今仍是很多人度過寒暑假的“標配”。威風凜凜的孫悟空,更是不少孩子心目中的英雄;呆萌的“二師兄”、沉穩可靠的沙師弟也很受歡迎。

不久前,“20個月大寶寶扮西遊記經典角色”登上熱搜,引起了一波回憶殺。有人懷念童年追劇的時光,也有人討論《西遊記》中的人物設定。

圖片來源:《西遊記》視頻截圖

華東師範大學教授竺洪波在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時表示,吳承恩《西遊記》第一次完成了孫悟空的正面型塑,如黃髮銳牙、火眼金睛等;另外,看似蠢笨的豬八戒其實是取經路上的一枚開心果。

孫悟空顏值如何?

在《西遊記》的諸多人物中,孫悟空的性格和經歷都最有特點。

論天賦,他是天地生成、仙石所化,面對未知世界總是充滿熱情和勇氣。論戰鬥力,他無所畏懼,大鬧天宮。在孫悟空身上,寄託著不少人的英雄夢想。

竺洪波解釋,在《西遊記》之前,一些孫悟空原型(如猴行者)的外貌描寫並不充分,但都比較醜陋。吳承恩《西遊記》第一次完成了孫悟空的正面型塑,如黃髮銳牙、火眼金睛等。

關於孫悟空的原型來源,學者眾説不一。其中影響最大者是胡適“外來”説與魯迅“本土”説。魯迅認為,孫悟空源自本土猴精傳説,具體就是淮河神猴無支祁故事。

不過,隨著影視劇的熱播,孫悟空“美猴王”的形象逐漸確立起來。竺洪波認為,那個威風凜凜、陽光俊朗、人見人愛的美猴王形象則是由動漫、電視、雕塑、繪畫等現代藝術塑造的。

應該説,歷代讀者對孫悟空個性的認知具有廣泛的共通性。孫悟空率真、勇敢、樂觀、戰無不勝,大家都喜愛,對大鬧天宮、三打白骨精等精彩故事也懷有強烈的共情。

很多人因此對這個人物傾注了自己的感情,從不同角度加以解讀。比如有觀點認為,孫悟空經過“真假美猴王”風波後,性格發生了變化,從原本的耿直、暴躁變得更加成熟圓融。

“六耳獼猴象徵著孫悟空的心魔,其出現意味著‘二心’的襲擾、爭鬥,阻撓取經,孫悟空打死假猴王,其實就是戰勝心魔。”竺洪波認為,這也是孫悟空與自己的過去告別。從此收束“放心”,堅定禪心,專心取經,“至死靡它”。

不過,對於有人説“真假美猴王”中,其實被打死的是孫悟空,六耳獼猴隨同唐僧去取經的説法,竺洪波並不認同。在他看來,這是一種無視文本客觀描寫、故作驚人之語的過度解讀。

圖片來源:《西遊記》視頻截圖

取經路上的開心果

在師徒四人的取經“小團隊”中,還有一個重要人物,就是“二師兄”豬八戒。他外表蠢笨,好吃懶做,喜歡打小報告。

有時候,二師兄又頗具幽默感。師徒一行過通天河時,唐僧被妖怪抓走。孫悟空問“師父何在”時,八戒回答:“師父姓陳,名到底了,如今沒處找尋,且上岸再作區處。”意思是説師父著了妖精的道兒,沉江心了。

實際上,豬八戒原本是天蓬元帥,從作品中“朗然足下彩雲生,身輕體健朝金闕”的描寫看,他可能是一位俊朗英武的瀟灑小生,結果被貶下塵世後投錯了胎,化為豬身。

這樣,他在蠢笨中帶點兒機靈,憨態裏洋溢幽默,便是自然而然的事情。竺洪波認為,八戒的幽默源自其率真的本性。

“他的性情裏,始終保持著一股懵懂的天真,無論遭遇如何的挫折,都抱著一顆蠢蠢欲動的心,並因此受到各種花式懲罰。”竺洪波説,比如遇到點兒困難,就動不動要“分行李”,回鄉與高小姐重續前緣。

加上他既膽小又冒失,但行為舉止一直在人類大善的界限之內,所以當他因過失受到懲罰時,就會産生不小的喜劇效果,讓旁觀者又氣又笑,同時原諒了他那一絲癡心妄想。

所以説,八戒是以自貶、自虐的方式為大家提供快樂,他是取經路上的一枚開心果。

如今在網路上,很多人從職場角度出發,對師徒四人做出各種有趣的解讀。竺洪波認為,唐僧師徒為了取經這個目標,組合在一起,確實可説是一個團隊。

圖片來源:《西遊記》視頻截圖

“他們的經歷也告訴我們,團隊有分工,做好自己,其效率就是1+1大於2。”他説,此外,對團隊而言,挫折不算什麼,只要目標還在,勝利往往就在再堅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作者謎團與版本流變

大名鼎鼎的《西遊記》貢獻了出色的小説文本,不過,也給人們留下了不少謎團。其中,“作者究竟是”誰當推第一,已成四百年來曠日持久的一樁公案。

竺洪波説,萬曆二十年金陵世德堂本《西遊記》問世之際,即告作者佚名。以後陸續出現過許多不同的作者署名。吳承恩為《西遊記》作者,是由魯迅、胡適和董作賓等現代學者考定的。

在中國小説史上,這種作者佚名的現象並不是稀奇事。現在流行的《西遊記》,作者通常署為吳承恩,風行海內外的央視86年版電視劇《西遊記》也標出原著作者為吳承恩。

有意思的是,《西遊記》曾長期被挂在宋元間著名道士邱處機名下,後來才真相大白。原來邱處機著有《長春真人西遊記》,但這與百回本小説《西遊記》實為同名異書。

所以,竺洪波認為,“吳著”説經歷了百年演進,目前已構築起相當嚴謹的證據鏈,其中不乏諸如《射陽先生存稿》和吳承恩墓地等一些新發現的“權威性”文獻和出土文物。所以在眾多《西遊記》作者候選人中,當數吳承恩具有最大的可能性。

由於《西遊記》受到歷代讀者的廣泛歡迎,書市競相翻刻,相繼相衍,從而形成複雜的版本系統。可大致分為明代版本、清代版本、當代通行本三大主要類別。

在版本方面,明代世德堂本是百回本《西遊記》誕生的標誌,還是最重要的《西遊記》善本,現在書市所見各種《西遊記》大多是以它為底本校勘整理的。

《西遊證道書》是清代版本的代表作,增補“唐僧出世”故事,補足了九九八十一難的前四難:遭貶、出胎、拋江、報冤,而且很好地刻畫了唐僧堅毅、聰慧、勇往直前的高僧形象。

《<西遊記>通識》。中華書局2022年7月出版。

當代通行本則以人民文學出版社整理本《西遊記》較為著名。

《西遊記》可以怎麼讀?

經典的文學作品往往也是語言的典範,有人説《西遊記》“語言粗鄙”是不準確的。竺洪波認為,在中國文學史上,《西遊記》是不可多得的文化典籍,在今天依然要抱有敬畏之心。

在他看來,《西遊記》是中國文學史上的瑰寶,甚至影響到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和語言表達。人們熟悉其中的人物和故事,但它經歷了漫長的形成過程,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蘊,也有其民間文學的特點,有些地方不容易讀通讀透。

考慮到《西遊記》是神話小説中的文學經典,因此,竺洪波在其新著《<西遊記>通識》中提出一個觀點:我們的閱讀或許需要確立一種與神話文學相適應的閱讀意識,即“神話邏輯的奧秘”。

“如果將取經看成一則如來佛設計的遊戲,那麼唐僧就註定不能被吃掉,必須一步一個腳印丈量取經征途,完成這出遊戲。”他説,“那也就不難理解,孫悟空神通廣大,能夠騰雲駕霧,但依然要歷時十四寒暑苦度九九八十一難。作品的先驗性邏輯規定,唐僧取經的功課,既不能省略,也不能‘代駕’。”

“對長篇作品《西遊記》而言,實現對文學名著的整體觀覽,一方面要認識其多元價值,另一方面也要通過對某一部專書的整體閱讀,進一步了解相關學科特徵的目的。”關於文學通識教育,竺洪波教授如是説。(完)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