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鄴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打開歷史畫卷展示文化遺韻

發佈時間:2023-02-20 09:06:11 | 來源:人民日報 | 作者:沈麗華 | 責任編輯:姜一平

第四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名單于近期公佈,鄴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名列其中。鄴城曾是古代中國北方重要城市,金戈鐵馬之後是千年的沉睡。經過多年的考古工作,歷史畫卷得以慢慢打開。自曹魏時期起影響深遠的中軸對稱都城規劃、十六國時期建築技術、東魏北齊時期的佛教藝術等,都將在這個遺址公園得以重現。我們特約考古工作者介紹鄴城考古40多年的積澱,以便讀者更好了解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特點。

——編者

巍巍太行,南北縱貫;浩浩漳水,東西長流。驅車行駛在京港澳高速公路,途經漳河大橋時極目遠眺,我們可以看到廣袤平坦的平原上聳立的一處夯土高臺,這便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鄴城遺址的三台勝境。

提起鄴城和三台,“銅雀春深鎖二喬”的歷史典故和“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豪邁詩篇便會回蕩在心間。鄴城先後為曹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六朝故都,歷時近400年。位於河北省邯鄲市臨漳縣西南的鄴城遺址,由南北毗連的鄴北城和鄴南城組成,至東魏北齊時期形成了闊達約100平方公里的外郭城區。自2005年開始,鄴城遺址連續被列入國家“十一五”至“十四五”大遺址保護規劃,成為國家重點支援的大遺址之一。

2023年,鄴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正式掛牌。從孜孜不倦面朝黃土的考古,到面向大眾傳播文明的考古遺址公園,新的篇章開啟了。

上承秦漢下啟隋唐

鄴城曾作為古代中國北方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在文化碰撞與民族融合中孕育了隋唐盛世的基因。曹魏時期建安文學和都城規劃、十六國時期建築技術、東魏北齊時期的佛教藝術等,無不對後世産生了深遠影響。

鄴城遺址的考古發現以其獨特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藝術價值,引起學界和社會的持續關注。有關鄴城的考古調查工作始於上世紀30年代,當時的北平研究院史學會考古組派人前往踏查。1957年,著名考古學家俞偉超對鄴城遺址進行了短期地面調查,初步勾勒出鄴城遺址的分佈範圍和大致輪廓,並採集了部分漢魏至北朝時期遺物。

鄴城遺址考古工作的全面開展始於1983年,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與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聯合組成的鄴城考古隊負責。在首任隊長徐光冀的帶領下,結合鄴城地區的地質特點和古代遺址保存不佳等現狀,確定了“全面勘探和重點發掘相結合”的工作思路。鄴城考古隊得以在較短時間內逐步確認了城墻、城門、馬面、道路、水系、宮殿基址等主要遺跡,建立起對鄴城遺址平面佈局的基本認識。基於考古工作取得的巨大成績,鄴城遺址于1988年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鄴城遺址最為重要的學術價值在於都城規劃。從三國曹魏經十六國至北朝晚期的東魏、北齊,鄴城都城制度上承秦漢、下啟隋唐,對後世産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歷史學家陳寅恪、考古學家宿白對此均有高度評價。伴隨鄴城考古新發現的不斷增多,考古學家楊泓綜合都城、建築、墓葬、造像諸方面遺跡和遺物,提出“鄴城規制”的概念。起自三國時期曹魏鄴北城,經北魏洛陽到東魏—北齊鄴南城,終於隋唐長安城所形成的“單一宮城居北、中軸對稱分佈”的都城格局,被學者們肯定為中古都城的典範。

東魏北齊時期的佛教藝術在鄴城遺址也有保存較完好的遺存。2012年1月,位於漳河河灘內的北吳莊佛教造像埋藏坑重見天日。考古人員發掘出土各類造像,時代以東魏北齊為主,有題記的造像約300余件。大多數造像表面殘存貼金和彩繪痕跡,具有穿透時光的藝術美感。

勾勒城址再現風範

鄴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目前主要建設了3個片區:三台遺址展示區、東魏北齊鄴城宮城展示區、朱明門及南郭宗教與禮制建築區。這些片區與鄴城考古40年來秉承“大鄴城遺址考古”理念所取得的成績密不可分。近20年來,圍繞外郭城、宮城佈局以及手工業生産等課題開展的一系列工作,也在沉浸式展示中得到充分體現。

比如銅雀三台,通過區域性的詳細勘探,以及鄴北城西、北、南三面城墻的發掘,不僅確認了銅雀臺和金鳳臺的平面範圍和規模,也刷新了人們對鄴北城的認知,為進一步探尋鄴北城平面佈局和保存情況奠定了堅實基礎。

東魏北齊宮城平面呈縱長方形,宮城四面有宮墻,宮城內外勘探發現建築基址。2015年以來,發現和確認了東魏北齊時期大型夯土建築基址、夯土墻以及漢晉時期墓葬和窯址等遺存,特別是軸線建築的發現、多重宮墻的確認,為研究東魏北齊鄴城宮城佈局、營建等提供了重要基礎資料。

鄴南城正南門朱明門不僅是中國古代都城中內城使用雙闕式城門的實例,也是鄴南城中軸線的重要節點。以朱明門為中心,向南至外郭城正南門,向北直抵宮城正南門,然後穿過前朝禮儀中心太極殿、昭陽殿,終於位於後寢的核心殿址。這條超長的軸線是左右嚴格對稱的城市軸線,為唐宋以後歷代都城所承襲。

內城之外,南郭區以趙彭城北朝佛寺和核桃園北齊大莊嚴寺為代表的大型皇家寺院的發現,實證了以明堂為中心的重要禮制和宗教建築核心分佈區。東郭區曹村窯址和北吳莊佛教造像埋藏坑以及西郭區北朝建築遺跡和大量戰漢、隋唐墓葬的發現,不僅為確認東魏北齊鄴城外郭城區的範圍找到了有力的考古學證據,也為研究當時的手工業生産和佛教藝術等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

上述考古工作是鄴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著力呈現的內容。結合考古成果,一方面以城墻、道路等線性遺跡的地表標識展示,勾勒出城址的基本格局與尺度;另一方面重點建設的3個片區,通過模擬復原、植被標識等方式再現歷史上的鄴都風範。

博古通今透物見人

40年的不間斷考古,鄴城遺址出土了大量精美文物和重要學術標本,它們見證了鄴城從史前至秦漢、從三國至北朝波瀾壯闊的歷史,也揭示了鄴城在文化藝術和社會生活多方面的生動圖景。如今這些典型標本被收藏、陳列于鄴城博物館和鄴城考古博物館內。

鄴城博物館建成開放于2012年,坐落于遺址週邊、鄴北城中軸線的北延長線上,南距鄴北城北城墻約400米。博物館建設秉承遺址保護與展示、考古機構與研究整理設施、展覽資料館三位一體原則,採用聲、光、電多種技術結合方式,重點展示了鄴城遺址作為都城的幾個主要時期與都城建設、墓葬制度、手工業生産和宗教藝術相關的物質文化面貌。

鄴城考古博物館是落實“讓文物活起來”的踐行之作。最具典型性的“龍樹背龕式”造像是鄴城地區北齊時期出現的新樣式,在上承東魏武定年間白石造像的技術傳統和構圖特徵的基礎上,接受新一輪傳入的笈多造像樣式,進而創造出一種全新的模式。這些造像以多種方式在考古博物館進行了全方位展示。

這兩個博物館和鄴城已有的建安文學館、中國古代城市考古研究基地等機構,互為補充,成為展示鄴城輝煌歷史、進行文化傳承的生動載體。

鄴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正式掛牌之際,鄴城考古也迎來了第四十個年頭。正是不間斷的考古使“讓文物活起來”成為可能。2000年以前,鄴城遺址的發掘面積不超過1萬平方米;而截至目前,發掘面積已經超過3.65萬平方米。趙彭城北朝佛寺、核桃園北齊佛寺和東魏北齊宮城區等處的持續工作,充實完善了對鄴城遺址的認知,為遺址的活化利用提供了紮實的學術支撐。

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區別於一般公園的最大特點是具有教育、遊憩等功能,這建立在對考古遺址的充分闡釋和不斷深入研究的基礎上。我們將積極推動考古成果、學術成果的轉化,助力遺址公園建設,實現文化傳承,更好服務公眾。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