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尋找中華民族的“創世英雄”

發佈時間:2022-12-15 13:08:31 |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 作者:孫麗萍、丁汀、許曉青 | 責任編輯:謝榮宇

歷時7年有餘,舉全國文藝界、學術界、出版界之力,國內首個以創世神話為主題的重大文化工程進入收官階段。近日,“開天闢地——中華創世神話文藝創作與文化傳播工程成果展”在上海中華藝術宮亮相。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步入上海中華藝術宮,觀者瞬間沉浸于神話世界,穿越時空回溯中華文明源頭。總面積達5000平方米的展廳以四種“黃色”分隔為不同展覽空間,錯落有致呈現76件藝術作品。來自全國20個省份的百餘位老中青三代藝術家盡情揮灑想像,再現“大禹治水”“后羿射日”“涿鹿大戰”“嫦娥奔月”等國人耳熟能詳的中華英雄創世場景……

從展覽出發,上海將在未來1個多月裏全面展示這項宏大文化工程全景全貌:8家國有文藝院團將奉獻12場演出,涵蓋交響樂、民樂、舞劇、戲曲、兒童劇、木偶劇等多元藝術形式;上海廣播電視臺還將同步舉行“中華創世神話”作品展播活動,推出電視欄目、電視動畫、動畫電影、大型廣播小説等。

出版大家寫“小書”點亮神話工程“星光”

不僅限于美術創作。從2015年至2022年,中華創世神話工程以滬上出版家趙昌平先生的《開天闢地——中華創世神話考述》為原點之一,如涓涓溪流逐漸匯成奔騰江海,不斷涌現新的成果,迄今已推出5個系列39種52冊近2330萬字的“中華創世神話研究系列叢書”,派生出連環畫大系、廣播劇、舞臺演出……形成了氣勢磅薄的中華創世神話“元宇宙”。

而以中華創世神話為基礎的綜合大展,則立於浩瀚的中華文化源頭,通過多樣化的藝術方式呈現了從混沌天地到神話時代再到華夏國家雛形誕生的整個過程。

神話,是中華先民的心靈之夢。創世英雄,是中華先民的精神偶像。天地如何肇始?人類如何誕生?……屈原在《天問》中層出不窮的發問,答案都曾由神話故事給出。

“創世神話,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大‘IP’”。著名作家、出版人孫顒説,打造中華創世神話的“元宇宙”,這一故事也要從20年前説起。2003年,有感於中國年輕一代對希臘羅馬等西方傳世傳説興趣濃厚,對中華文明的神話源頭卻知之不詳,電影界的吳貽弓、出版界的趙昌平、美術界的施大畏、文學界的孫顒在兩會期間不約而同談起了“被忽視”的中華神話故事。他們秉燭夜談,興奮地探討中華文明、東方哲學,相約攜手為中國年輕人寫一本“小書”,講清楚中華文明從何處起源而生生不息。

上海古籍出版社原總編輯趙昌平嘔心瀝血、耗時數年,寫完了這本40萬字的“小書”。

“寫完這本書,趙昌平就走了……他以畢生之力完成了中華創世神話的梳理提煉,但自己沒有看到這本書出版就抱憾離開了世界。”作為這項宏大文化工程的主要參與者之一,著名畫家施大畏説。

趙昌平抱憾辭世,但創世神話工程的星光已經點亮。

2015年,上海市啟動“中華創世神話文藝創作與文化傳播工程”,匯聚上海乃至全國之力,歷時7年對中華創世神話展開極其深入的系統研究梳理。

7年有餘的時光中,圍繞中華創世神話,全國學術領域共完成5個系列39種52冊近2330萬字的“中華創世神話研究系列叢書”,系統梳理了中華文明起源、形成、發展的基本圖景、內在機制,學術成果十分豐碩。僅“中華創世神話研究工程系列叢書”的一期成果,就包括6部研究專著、8部神話文獻資料彙編,如《中華創世神話人物圖像譜係》《中華禹跡尋蹤》《盤古文化的動態傳承》等,總字數約1500萬字。

描繪中華創世英雄群像“法天象地”呈現中華精神

“盤古、女媧、大禹、嫦娥長什麼樣?中華創世神話的文藝創作剛剛開始時,所有人都很茫然。”施大畏回憶。

首個難題,就是中華創世英雄形象難有定論。“神話故事大家都知道,但是英雄形象非常多元、比較模糊。討論之後,我們做了很多造型,每個人做的造型都不一樣。我們必須再次提煉中華創世神話裏面的主題,從中精選故事……故事有了,英雄的精氣神出來了,形象也就呼之欲出了。”

人們還回憶起趙昌平的呼籲——“把圖騰研究清楚,創世英雄的形象問題就解決了。”

舉重若輕。中華創世神話文藝創作工程的學術顧問團決定,先畫連環畫、繪本!於是,總計30本、850幅創世神話連環畫繪本大系“呱呱落地”,在眾多連環畫高手鮮活的線條描繪之下,中華創世神話故事有了“底稿”。

從1996年開始,施大畏不斷嘗試繪畫大禹、后羿等強壯勇毅的英雄。“我們到底怎麼描述心中的神、英雄人物?大家的答案逐漸統一——把神變成人,讓他(她)有血肉有情感,有飽滿的精氣神,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勇於犧牲……我們擁有自己強大的英雄主義傳統。在這樣一種共識的基礎上,我們希望藝術家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他説。

在中華藝術宮展廳中,人們可以看到:北京畫家馮遠的《盤古開天》氣勢雄渾,西藏畫家邊次的《女媧造人》祥和美麗,邱瑞敏、李根筆下的倉頡有著充滿神話氣息的“重目”,張培成的《涿鹿大戰》有著中國版《指環王》的瑰奇……數十位當代書法名家為中華創世神話揮毫潑墨,以真草篆隸行各書體寫出中華英雄開天闢地、法天象地、改天換地的精氣神。

“倉頡造字,天地為之色變……如此瑰麗的神話傳説充分顯示了書法在中華文明起源中的地位。中國的方塊字,是世界獨一無二的藝術形式。我們用書法來參與中華創世神話工程的創作,正是在激活中華文明的一個關鍵基因。”上海書法家協會主席丁申陽説。

“創世神話不僅是故事,更是中國哲學、中國思想以及中國人整個的認識世界的方式。”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副院長蔣鐵驪耗時三年創作《大禹治水定九州》。整件雕塑作品定格了一個充滿激烈對抗和戲劇性的“非常態”場景:有人自空中摔落,有人血脈賁張拼盡全力……大禹和他的夥伴們在艱難困苦之中成就傳奇。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趨避之。中華英雄的勇猛剛毅、犧牲無畏,從上古到當代一脈相承。”施大畏説,參與這個項目的每一個人,都抱著強烈的文化責任感和自豪感。

“我們特地去了新疆、西藏、甘肅、四川、廣東,邀請全國各地的藝術家參與其中,把壁畫、唐卡、漆畫等豐富藝術樣式納入創作範疇。這樣的創作陣容,體現了中華多民族對於創世神話共同的理解與想像……大家眾志成城投身這一工程,是因為來自各個民族的藝術家,血脈中都有對中華文明的熱愛涌動不息。”他説。

“此次大展涵蓋了各個文藝領域的創作成果,內涵深厚,對於布展也是挑戰。我們嘗試以展陳集合各個門類的豐碩成果,嘗試建構中華創世神話的宏大與精彩敘事體系。”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館長陳翔説。

為中華文明探源發力書寫“何以中國”又一篇章

2017年底,上海開始全方位發掘和系統整理國內50多個民族的創世神話,完成巨大規模的專題文獻資料整合,首次向全世界展示中國創世神話資源的豐富性多樣性及整體風貌。

學術界指出,作為國內首個以創世神話為主題的重大文化工程,“開天闢地——中華創世神話文藝創作與文化傳播工程”集各方之力對中華創世神話進行系統性的研究和梳理,從神話的角度展示了中華文明起源的全貌,填補了相關領域空白。

“創世神話包含了天地宇宙的創造、人的來源、物質與精神世界的創制、制度文化的創制等五個部分,是探究文化源頭的核心內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研究院副院長田兆元認為。

學術界展開的田野調查發現,盤古、伏羲、女媧、炎帝、黃帝、顓頊、堯舜禹以及倉頡等相關的歷史遺跡遍佈神州各地,在各民族中存在普遍的認同,且這些創世神靈的故事通過“圖像敘事”代代相傳、生生不息。

通過神話譜係研究,學者們指出,中華創世神話中蘊藏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源流。中華民族係多族群“同出一源”,如黃帝、炎帝、蚩尤、刑天等在神話體系中被視為中華民族的共祖;舜為東夷、禹出西羌等神話敘事,表現“夷夏同源”。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研究員王憲昭説,目前的研究表明,中華民族的歷史也是我國各個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歷史,各民族對同根同源或共同祖先的表述在神話中頗為常見。諸如女媧作為女始祖,在漢族、布依族、侗族、仫佬族、苗族、羌族、水族、瑤族、彝族、壯族、藏族等30多個民族的神話中都有流傳,而描述大洪水後人類再次繁衍、“許多兄弟姐妹成為不同民族”的神話故事更遍佈大江南北。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三星堆、良渚等文物考古的重大發現,與中華創世神話工程相互輝映。浙江大學漢藏佛教藝術研究中心教授謝繼勝認為,中華創世神話與文物考古實現了相互印證,多民族共創中華文明史的內在邏輯基本可以確立。神話探源與考古推進交融銜接,彰顯了這樣一個事實: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華民族以自強不息的決心和意志,篳路藍縷,跋山涉水,走過了不同於世界其他文明體的發展歷程。

“有人問,創世神話和我們當下的中國人有什麼關係?”作為中華創世神話的學術“扛鼎人”之一,孫顒説,我們每一個人繼承的文明基因裏,都有黃帝那樣一種寬厚,有大禹那樣一種勇毅;有女媧那樣一種靈巧而智慧的創造……

“中華創世神話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飽含著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中華創世神話文藝創作與文化傳播工程學術組長任小文認為,中華創世神話與西方神話文化研究形成了有機對話、交流,深化文明交流互鑒,可以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據介紹,“中華創世神話”的文化探索精神在海外引起了讀者和觀眾的興趣。《開天闢地——中華創世神話考述》簽訂英文、韓文版權輸出合同,《開天闢地——中華創世神話美文插圖本》英語版在全球上市,並相繼出版波蘭語版、捷克語版、保加利亞語版,甚至被寫入了波蘭小學教科書。木偶劇《創世—補天》獲全球木偶藝術最高獎項——“金火花”獎。

“上海以強烈的文化自信、歷史自信和文化責任感,牽頭推動了中華創世神話文藝創作和文化傳播工程。‘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是貫穿了氣勢磅薄的中華創世神話的一個主線,也是生生不息的中華文明的獨特密碼。”孫顒説。

相隔黃浦江,中華藝術宮內的《開天闢地——中華創世神話文藝創作與文化傳播工程成果展》與上海博物館內展出的《何以中國——文物考古大展系列首展“宅茲中國”》相互呼應,向世界講述中華文明歷史長河最原初、最古老的精彩故事。上海,正在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中展現獨特作為。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