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一項重大文化工程的最新進展吸引國人目光:
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主題、以思想史為基本線索的《復興文庫》出版發行,旨在系統反映中華民族從積貧積弱走向偉大復興的光輝歷程。
“修史立典,存史啟智,以文化人,這是中華民族延續幾千年的一個傳統。”習近平總書記為這部卷帙浩繁的叢書作序,指出這部典籍的出版,對於我們堅定歷史自信、把握時代大勢、走好中國道路,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這是大型歷史文獻叢書《復興文庫》。新華社發(中華書局供圖)
為何要編纂出版這樣一套大型歷史文獻叢書?編纂團隊怎樣組成?選編標準如何確立?日前,新華社記者獨家專訪《復興文庫》編纂出版方有關負責人,幫助讀者更加深入了解這部大型歷史文獻叢書。
銘刻歷史,記錄復興之路
在全黨全社會喜迎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之際,《復興文庫》亮相“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展櫃前,人們駐足觀看這部剛剛出版的大型歷史文獻叢書。
10月16日,中國共産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新華社記者 陳曄華攝
習近平總書記在《復興文庫》序言中強調,中華民族是世界上偉大的民族,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近代以後,中華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難。從那時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成為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
在實現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一代代中華民族的先進分子和優秀兒女探索、奮鬥、犧牲、創造,留下了大量具有重要歷史價值和時代意義的珍貴文獻。
從《開眼看世界》到《新文化運動》,從《中國共産黨的成立是開天闢地的大事變》到《為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而奮鬥》,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為歷史轉折作準備》……《復興文庫》已經出版三編共計37卷、195冊,6190萬字,時間跨越百餘年,字裏行間迴響著一個古老民族走向復興的鏗鏘足音。
編纂出版《復興文庫》,是黨中央批准實施的重大文化工程。在中央有關部門的統籌指導下,成立《復興文庫》編委會,原中央文獻研究室常務副主任、中國近代史和中共黨史研究著名專家金衝及任總主編,鄭師渠、張海鵬、陳晉、張樹軍、謝春濤、張宏志擔任副總主編,集合國內有關領域的專家學者組建各編編委會承擔具體編纂工作,中國出版集團所屬中華書局承擔編輯出版工作。
這是大型歷史文獻叢書《復興文庫》。新華社發(中華書局供圖)
《復興文庫》精選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相關的重要文獻,按歷史進程分為五編:
第一編集中選編1840—1921年,體現民族覺醒意識、思想啟蒙與思想解放、探索救亡圖存、推動民主革命、傳播進步思想的重要文獻,重在展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起點與邏輯起點;
第二編集中選編1921—1949年,記述中國共産黨攜手各階層各黨派進步力量、團結帶領中國人民,為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新中國而不懈奮鬥的重要文獻;
第三編集中選編1949—1978年,記載中國共産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推進社會主義建設,實現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的重要文獻;
第四編集中選編1978—2012年,記錄中國共産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改革開放的偉大革命,破除阻礙國家和民族發展的思想和體制障礙,開創、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文獻;
第五編集中選編2012年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治國理政實踐中創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開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中華民族迎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的重要文獻。
日前,《復興文庫》第一至三編已出版發行,第四、五編正在編纂。
述錄先人的開拓,啟迪來者的奮鬥。
皇皇巨制,既致敬一代代仁人志士追尋復興的百年求索,更激勵中華兒女踔厲奮發、勇毅前行,為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鬥。
10月6日,人們在北京展覽館展出的“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室外展區參觀。新華社記者張玉薇攝
精益求精,打造傳世之作
作為新時代的重大文化工程,《復興文庫》編纂啟動伊始即明確目標要求——“傾力打造無愧於民族和歷史的傳世精品”。
中華書局執行董事、黨委書記周絢隆介紹,在有關部門的指導幫助下,早在2017年,《復興文庫》編纂的前期工作便開始進行。在兩年時間裏,中國出版集團和中華書局多次組織專家論證會,討論、擬定編纂大綱。
2019年1月,《復興文庫》編纂出版工作正式全面啟動。中央有關領導同志即提出,要按照最高標準、最高要求,精雕細琢、反覆打磨,使《復興文庫》成為文獻選編出版的重要範本。
各方團結拼搏、合力攻堅,努力打造經得起歷史和人民檢驗的傳世之作。
堅持求真務實的原則——
在內容選擇上,《復興文庫》確定圍繞民族復興主題,重點收錄反映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的重要文獻。其中,既有曾經發表和刊佈的文獻整合、檔案選輯、個人著述,也有報刊文章、通訊報道等。
如何在浩如煙海的歷史文獻中挑選出符合專題思想史文獻彙編總體定位的書稿?如何確保所收文獻的準確性?
編委會介紹,在《復興文庫》編纂過程中,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認識問題、分析問題,秉持正確的歷史觀、黨史觀;始終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彰顯主流價值,弘揚正道正氣,貫穿體現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始終堅守思想品質、文化品位,緊扣主題、優中選優,以紮實的學術研究和嚴謹的文獻整理為基礎,嚴格篩選、審慎編排。
《復興文庫》編委會制定了具體詳細的編纂體例、編校規範,還設置了各編《編選説明》《史事紀略》,介紹本編所處時段大致的歷史線索和發展脈絡、所收文獻的歷史背景等內容,為讀者閱讀使用提供便利。
秉持精益求精的態度——
中華書局復興文庫編輯部裏,一列列書架上擺滿了厚厚的《復興文庫》校樣,幾乎每頁紙上都密密麻麻寫有各種標注。
“《復興文庫》時間跨度大、文獻類型多樣、底本情況複雜、語言風格各異,有圖表、樂譜,有未經深度整理、需要施加新式標點的文言文,也有個別涉及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內容極其廣泛,編輯難度很大。”復興文庫編輯部成員朱兆虎説,“歷史文獻的整理,要忠實于歷史,忠實于底本,多核多查,精審細校,只有這樣才能讓《復興文庫》以高品質高水準呈現在讀者面前,才能真正經得起時間檢驗。”
發揚團結奮鬥的精神——
全五編包含60多卷、300多冊、1.1億多字,《復興文庫》編纂出版工作規模龐大、任務艱巨。
時間緊、任務重。中華書局副總編輯李佔領介紹,編輯團隊不斷優化審校流程,日常審讀與集中編校相結合,內部審校與外部支援相結合,從編輯、校對到設計、印製等各環節,多方協作、共同努力。
《復興文庫》編委會還邀請權威部門、學界專家進行多輪審讀把關,中國出版集團協調多家出版單位支援審讀和編校工作,前後參與《復興文庫》編校工作者多達百餘人,最終確保了《復興文庫》按時保質保量和廣大讀者見面。
盛世修典,彰顯文化自信
文化興則國家興,文化強則民族強。
當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已經開啟,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專家認為,《復興文庫》第一至三編的出版具有深刻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高揚思想旗幟凝聚精神力量
信仰、信念、信心,是指引和支撐中國人民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強大精神力量。
10月28日,《復興文庫》總主編、原中央文獻研究室常務副主任、中國近代史和中共黨史研究著名專家金衝及在家中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新華社記者陳曄華攝
《復興文庫》總主編金衝及表示,《復興文庫》以豐富翔實的文獻,全景式記述了以中國共産黨人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兒女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而不懈求索、百折不撓的歷史足跡,集中展現了影響中國發展進程、引領時代進步、推動民族復興的思想成果,深刻揭示了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邏輯、思想源流和文化脈絡。
“新時代新征程,我們更需要從歷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創造更加輝煌的明天。”金衝及説。
——堅定歷史自信把握時代大勢
《復興文庫》副總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張海鵬認為,我們黨從一開始就能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武器,明確自己的奮鬥目標,總能在中國歷史發展的關鍵時期,審視國際國內形勢,發揮歷史主動精神,把握歷史方向,朝著既定的目標前行。“這些歷史經驗對於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復興文庫》是一部值得重視的歷史文獻,我們可以從中找到走好中國道路的精神力量。”
“堅定歷史自信是一個民族永葆自信力的基石。編撰本書繼承了我國以史為鑒的優良傳統,目的是助益於進一步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的發展。我們要從堅定歷史自信出發,洞察時代大勢,把握歷史主動,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走好中國道路。”《復興文庫》副總主編、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鄭師渠説。
——弘揚中華文化彰顯文化自信
在中華民族5000多年連綿不斷的文明史中,大型文化典籍是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在弘揚優秀中華文化、增強民族自信心、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等方面産生了深遠影響。
《復興文庫》副總主編、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原院務委員陳晉表示,歷史自信和文化自信,能夠激發我們走好中國道路的歷史主動和精神力量。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編纂出版《復興文庫》就是體現這一新時代文化要求的重大舉措,彰顯新時代的歷史自信和文化自信。
“時代是出卷人,身處其中的每個人都是答卷人。無數先輩用行動,甚至是生命和鮮血,在中華大地上寫就了自己無悔的答卷。現在,時代之筆交到了我們這一代人手中。”周絢隆表示,《復興文庫》體現了新時代中國自信自強、守正創新的文化氣度,鼓舞著復興之路上堅定前行的步伐,“我們要努力創造屬於我們這一代人的業績和榮光,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部鴻篇巨著續寫嶄新篇章!”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