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北京11月8日訊 11月7日上午,由北京市文物局、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工作辦公室主辦的“數字傳承,連結未來”紀念《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産公約》50週年主題活動拉開帷幕。
此次活動圍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佈的2022《公約》50週年活動主題“下一個50年:作為韌性、人類與創新之源的世界遺産”,聚焦文化遺産的數字化保護和傳承,分別展現了幾代人對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産的保護、創新與傳承的故事,同時包括北京中軸線官方網站等一系列數字化成果也于當天發佈。
北京市副市長談緒祥介紹了近年來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産保護傳承的“北京做法”,並表示未來將在更高起點上推動文化遺産和數字化深度融合,為首都建設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做貢獻。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提出,在紀念《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産公約》50週年之際,讓我們共同踐行“堅持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凝聚力量、堅定信心、繼往開來,共同探索文化遺産在數字時代的保護傳承路徑,以開放包容的心態與其他文明交流互鑒,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
活動上,北京中軸線官方網站(https://bjaxiscloud.com.cn/)試運作發佈上線,為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産開啟了數字新篇章。
據悉,北京中軸線官方網站依託騰訊數字技術能力,採用一屏一景觀、一步一洞天、一線一中軸的設計理念,細緻拆解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産保護傳承的價值和意義,構建多個核心版塊,並以九個跨時空展界面,立體鮮活地再現北京老城印象,為用戶沉浸式展現文化遺産魅力。此外,北京中軸線官方網站未來還將上線“時空艙”4D時空産品,再現中國古都的歷史沿革,後續陸續推出多語言國際版,向世界講好中軸故事。
活動還陸續發佈了一系列以北京中軸線為核心的數字化成果。其中,中國外文局西歐與非洲傳播中心(今日中國雜誌社)發佈了法語視頻節目《近觀中國》之《中軸線上的古建智慧》,通過法國籍主持人視角,呈現出不一樣的北京中軸線,展現了中軸故事的國際表達。新京報社發佈了《轉動中軸》北京中軸線360度VR全景視頻,用戶可以線上上沉浸式體驗北京中軸線的“前世今生”。2022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産傳承與創新大賽“中軸視角”VR賽道優秀作品也在活動中發佈,據承辦方新壹(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介紹,比賽共徵集到1127件VR影像作品,充分體現出社會公眾對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産的關注與支援。
活動現場還邀請到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清華大學國家遺産中心主任呂舟,北京郭守敬紀念館館長張鵬,00後學生代表王藝雅三位特殊嘉賓,分別分享了他們與北京中軸線的故事,展現了不同時代中軸守護人的創新探索,以及對未來的期許和展望。其中,呂舟教授分享了北京中軸線價值傳播的數字化實踐,展示了如何借助數字技術,全面深度地闡釋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産的價值內涵,也為文化遺産的保護傳承提供了新思路。
活動現場,與會嘉賓還通過“北京中軸線——相約下一個50年”互動H5,向世界發起傳承中軸線、共赴美好未來的邀約。目前,“北京中軸線——相約下一個50年”互動H5已在全網上線,用戶可前往“北京中軸線”微信公眾號體驗。
作為戶外活動展區,“世界遺産公約”50週年主題活動互動體驗區也吸引了現場觀眾的熱情參與。該展區由騰訊SSV數字文化實驗室策劃推出,結合北京中軸線內涵及四合院特色,共設置3大特色區域,觀眾可以深度體驗北京中軸線官方網站、雲上中軸小程式、中軸數字文創等精彩的互動內容,感受數字化賦能下的中軸魅力,還可以現場參觀中軸非遺沙燕風箏、景泰藍的製作過程,在互動中領略北京中軸線深厚的文化內涵。同時,在北京中軸線創新大賽展區,觀眾還可以佩戴VR眼鏡沉浸式體驗VR賽道優秀作品,欣賞中軸線的壯美風采。此外,在展區中還有中國青年報社與中青旅聯科共建的“文旅青創”實驗室所展出的《傳承·時節》系列作品。來自北京的中小學生以書畫的方式描繪心中的秋冬節氣,以實際行動紀念《世界遺産公約50週年》。
據悉,為紀念《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産公約》頒布50週年,北京市文物局開展了一系列紀念活動。同為系列活動之一,11月10日,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中軸線申遺保護工作辦公室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創意與可持續發展中心將共同舉辦“數字化賦能文化遺産保護與傳承國際研討會”,將邀請10位世界遺産、文化遺産、數字科技等領域的國內外專家代表,就數字化賦能文化遺産作更深入的探討。
近年來,為了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産,北京一直在積極探索推動北京中軸線的數字化保護利用,陸續推出了“雲上中軸”小程式、“雲遊中軸”小遊戲、實景三維中軸線等一系列優質成果。未來,北京還將繼續探尋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産數字活化的可持續發展路徑,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推進文化自信自強,讓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産在新時代、新征程上繼續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