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用耳朵“讀”書、追劇、社交,正在成為新潮流

發佈時間:2022-04-28 09:13:17 | 來源:人民日報 | 作者:陳圓圓 | 責任編輯:蘇向東

核心閱讀

第十九次全民閱讀調查報告顯示,2021年,我國超三成成年國民養成了聽書的習慣。今天的有聲閱讀,播客、音頻類APP等新模式層出不窮。平臺、出版社等各方正在努力創作精品有聲內容,滿足人們日益增長、豐富多樣的閱讀需求。

早上起床,打開智慧音箱,一邊刷牙洗臉,一邊聽文學經典;走進地鐵,戴上降噪耳機,碎片時間也能追有聲連續劇;臨睡前,輕柔的音樂從助眠類播客中緩緩流出……

第十九次全民閱讀調查報告顯示,2021年,我國超三成(32.7%)成年國民養成了聽書的習慣。用耳朵“讀”書、聽課、追劇、社交成為新潮流。今天的有聲閱讀,播客、音頻類APP等新模式層出不窮,推動著全民閱讀的浪潮不斷奔涌。以聲為媒,閱讀呈現出更多可能。

形態更多

紙電聲同步成為標配

“跨過鴨綠江,那是一片極寒的戰場……”低沉男音響起,娓娓道來電影《長津湖之水門橋》的故事。電影的原著長篇小説《冬與獅》改編的有聲專輯,2022年春節前夕在喜馬拉雅平臺上線,早于電影上映。

像這樣由影視IP開發而來的有聲作品並不少見。去年以來,包括《覺醒年代》《突圍》《雍正王朝》等諸多熱門影視IP的精品有聲劇紛紛上線。

如今,“紙電聲”同步發行成為許多書的標配。形態轉變的背後,是平臺和出版行業對閱讀形態的探尋。

今年4月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後翼棄兵》中文簡體版,紙質書一問世,電子書、有聲書也同步上線。“現在是‘紙電聲一體’融合出版,無論你是視覺型還是聽覺型學習者,都可以根據需要去選擇。”人民文學出版社數字出版與科技部主任趙晨説,“新書從內容版權環節就開始融合開發,已出版的圖書會在加印時附上帶有聽書二維碼的書籤,這是動態更新、互相帶動的過程。”

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年成立了數字融合出版的專門部門,2018年正式進入有聲書市場,並且搭建了自有店舖“人文讀書聲”,已有“‘茅盾文學獎’系列”“百種中外文學經典”“語文閱讀推薦叢書”等200多本有聲書上線。

傳統出版機構開展有聲書業務最大的優勢,在於持有大量經典作品的版權和優質內容。不過,不論品類如何多樣,“內容為王”依舊是業界共識。

趙晨對此深有感觸:“網路文學改編的有聲書故事性強,受到年輕人歡迎。但是有聲書市場需要面對不同人群,尤其是文學經典,很重視語言文字的魅力,轉化時會尊重原著,不輕易改編。”

“在篩選已有內容開發有聲書時,追逐熱點是對用戶不負責的表現。”得到APP聽書業務負責人李南南是多本有聲書的解讀人。他認為,書的真實價值不能通過行銷來體現,“比如一段時期,市場上會涌現一批同主題的暢銷書,但品質參差不齊,有的也只是曇花一現。”

值得一提的是,“先有音頻再有紙書”的反向出版成為一種新趨勢。比如,有聲書《余秋雨·中國文化必修課》在喜馬拉雅平臺總收聽量超過1億次,在其基礎上出版的系列書籍也受到歡迎;兒童科普讀物《小亮老師的博物課》也來自有聲專輯,銷量已超90萬冊,併入選中宣部出版局評選的2022年向全國青少年推薦的百種優秀出版物。

體驗更佳

智慧技術提升聲音品質

隨著5G和AI(人工智慧)發展,TTS(文本轉換語音)技術已經滲透到有聲閱讀的各個環節。由AI寫作、演播的有聲小説、新聞資訊等陸續出現,在許多音頻類自媒體、讀書APP中得到應用。只需對著手機説幾句話,機器就可以“復刻”你的聲音;虛擬主播一天可以錄製500萬字的有聲書,錄製成本能節省90%以上。

“TTS技術涉及人工智慧和大數據的深度學習,能夠有效地提升有聲內容生産的效率。目前通過最新技術創作生成的有聲內容,效果能達到與真人聲音難以分辨。”喜馬拉雅AI語音實驗室負責人盧恒介紹。

“由於音頻獨特的陪伴屬性和高度多樣化的適配場景,人們在睡前、通勤、學習、工作、體育鍛鍊和做家務時,都可以享受聽書的樂趣,讓流淌的碎片時間變得有意義。”喜馬拉雅創始人兼CEO余建軍説,儘管紙書有海量庫存,但開發精品有聲書成本很高。要滿足日益增長的聽書需求,快速轉化成有聲産品形態,AI提供了一個更便捷的入口。

儘管語音合成技術已經較為成熟,然而還有很多垂直場景有待探索。比如有聲劇、廣播劇等長音頻內容,涉及單播、雙播、群播等多個聲道,還有數字虛擬形象的應用,需要更為逼真的效果。

“去年我們‘還原’了評書表演藝術家單田芳的聲音,評書的故事情節跌宕,有很多情緒表達,依靠當前主流的TTS框架模型很難合成,就要設計單獨的韻律提取模組,才能把聲感復刻得原汁原味。”盧恒説。

目前看來,AI主播仍需不斷成長。或許在不久的將來,隨著技術的發展和進步,一個藝術化的優質音頻作品從文本到有聲化的創作,可以全部由AI實現。

“AI對真人主播不是替代,而是補充。”盧恒説,“多播劇本中,AI主播可以和真人互相配合。”李南南認為,主播在講書的時候,聽眾能夠敏銳地察覺他是在機械朗讀還是真正有自己的理解,播報效果好不好,在於有沒有深度掌握內容,這是機器無法替代的。

選擇更廣

小眾品類滿足多元需求

最近,一則“廣播劇播放量破億”的消息登上熱搜,這一聲音品類正逐漸走入更多人的視野。廣播劇像是“耳朵裏的戲”,不僅讓聽眾讀完一本書,還通過人聲、音樂、音效來講故事,帶來豐富的審美感受。

在有聲閱讀中,廣播劇是一個細分的垂直領域。海量網路文學作品、高改編價值的IP以及逐漸完善的市場機制,吸引了一大批專業配音工作室和社團將目光投向廣播劇,為聲音追劇的興趣圈層正在日漸龐大。

“廣播劇的生産更像是一個藝術創作過程,前期的劇本改編、試音選角,中期的錄製、音樂製作,後期的混音等,整個過程要半年甚至一年。”配音團隊729聲工場聯合創始人張怡然是一名80後,因為熱愛而進入這個行業。

連載歷時兩年、今年正式收官的精品廣播劇《三體》,就由729聲工場參與製作,以1.1億次的播放量成為全網播放量最高的科幻廣播劇。《山海情》《鬢邊不是海棠紅》《全職高手》……團隊成員還參與過多部影視劇與廣播劇的配音。

為優質內容找到最合適的聲音表達者並不容易,不是會模倣或音色好聽就行。“比如表現兩個人對話的場景,要構思人物關係、距離、內心世界,情境中的情感表達,演繹能力是關鍵。”729聲工場成員郭浩然擔任過多部劇的配音導演,也曾為《山海情》《覺醒年代》等電視劇配過音。他感嘆,廣播劇定調特別重要,尤其是頭幾集,反覆修改、重錄,才能找到最符合的基調。

儘管吸引了許多年輕人,廣播劇依然主要活躍在小眾圈層。

“《三體》廣播劇剛上線的時候,也曾被質疑為什麼沒旁白,人們接受新的閱讀媒介總需要一個過程。”張怡然對此很有信心,“我們正在嘗試更多題材,比如科幻、懸疑、刑偵,希望未來廣播劇有更豐富的類型,為大眾提供更多選擇。”

(實習生王藝曉參與采寫)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